首页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话题作文 节日作文 写人作文 动物作文 作文体载 作文素材 作文技巧
50字 | 100字 | 150字 | 200字 | 250字 | 300字 | 350字 | 400字 | 450字 | 500字 | 550字 | 600字 | 650字 | 700字 | 750字 | 800字 | 850字 | 900字 | 更多

“ 干校六记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5-01-21 20:26:55
  • 《《我们仨》《干校六记》整合阅读之“美丽人生”》
  • 教学设想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课文书写的是"凡人小事",这些课文的选择意在引导学生感悟"小人物"身上的光辉,比如《老王》一课的教学目标中,既有对文中老王这一人物的认识和理解,也有透过文本对作者杨绛深入了解,因此,不妨通过拓展课外阅读《我们仨》、《干校六记》这两本小书,引领学生深度学习,真正理解平等、尊重、命运、同情和人道关怀,触摸一个特殊时代的知识分子的精神魅力。

    对于七年级的同学来说,以《老王》这一课文的学习探究,激发阅读兴趣,广泛地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熟读精思,打通课文与课外阅读的渠道,可以让学生能初步体会到以文本助读文本,以阅读推动阅读的妙处,从而达到语文素养的提升。

    教学目标

    1.阅读寻踪:通过阅读走进钱锺书杨绛一家,了解一个知识家庭的生活。

    2.片段剪影:通过品读片段学习钱锺书杨绛两人的热爱知识、淡泊坚韧、乐观豁达的精神品质。

    3.写作借鉴:体会文本内容细腻真实,将人物精神和深沉的情感都蕴含在文字中的妙处。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假如你的人身自由遭到了限制,你最想做什么呢?相信同学们的答案一定是多样的。今天让我们一起去书中寻找一对老夫妻的答案。

    杨绛问钱锺书能不能在窝棚里住下,钱锺书直言物质享受可以不要,但是没有书是过不下去的。1970年前后,年近六十的钱锺书杨绛夫妇所在的文学研究所被分批下放到干校学习,一帮专家教授们跑去乡下学农、学工、学军,生活条件极为艰苦,吃住都很困难,每天还要下地干活,还要"开会"、"学习"。在这样极度不自由的情况下,二人最想做的是能够读书,而读书这件事,夫妻俩坚持做了一辈子。(屏显:两人读书合影)

    能给出这样的答案,如此执着于读书,这对老夫妻又是怎样的人呢?

    二、走进文本

    (1)勤学求知的智慧之光

    杨绛,原名杨季康, 1911年7月17日,出生在江苏无锡。其父杨荫杭先生是当地有名的律师,在父亲的熏陶下,她从小热爱读书,父亲曾经问她:“三天不读书怎么样?”她回答说:“如果一两个星期都不读书就算白活了!”后来杨绛想到清华外文系去读书,但当地却没有招生考试的名额,她只能由东吴大学辗转到清华大学去借读。

    钱锺书,字默存,1910年11月21日,生于江苏无锡。父亲钱基博是一位大文豪,担任过清华等多所大学的国文教授。父亲对长子的训诫很严格,读书方面要求颇高。钱锺书15岁就开始系统阅读中国古典文学。19岁以外文满分、国文特优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相传这位才子时常在清华“扫荡”图书馆,那么他是怎样读书的呢?

    钱锺书博览群书,也能兼顾专精,有些书会反复读很多遍。他一生究竟读过多少书已无从考证,但是从他遗留下来的笔记中可以找到些踪迹:中文读书笔记就有1.5万页,摘记了三千多种书籍,还有3.5万页的外文笔记摘记了四千多种书籍,读书心得23册,有两千多页。后来他的手稿笔记由杨绛整理出来,便是一部巨著——《管锥编》。(屏显:读书笔记图1)从这一串数字,我们可以想见这是一个怎样的钱锺书?他是文史天才吗?我想,"天才"二字不足以抵消他的努力,他确实有文学天赋,并且一生都在勤勤恳恳地为之努力着。钱锺书这样的读书方法很值得我们学一学,同学们就从这本书的读书笔记开始做起吧!(屏显:钱锺书笔记图片2)

    小结:在钱杨二人的人生路上,书籍陪伴他们走过或平淡温馨,或艰难坎坷的人生旅途,无论遭遇如何,他们始终坚持阅读。

    (2)相亲相爱的亲情之暖

    在清华园邂逅之后,志同道合的两人迅速结婚了,钱锺书考取了庚子留学金,办完婚礼之后,杨绛陪同他远赴牛津求学。异国他乡,意气风发的年轻夫妇也难免要面对重重考验。刚到牛津,钱锺书就与这片土地来了个亲密接吻,磕掉了大半个门牙。

    钱锺书曾经自叹"拙手笨脚"。此后在英国牛津的生活中,杨绛也渐渐认识到自己的先生在生活方面的“笨拙”,不过她总是乐在其中。

    杨绛很爱用"冒险"这个词,在文学世界里肆意遨游的两位文豪,却被生活困住了手脚,日常生活虽然平淡,但是在杨绛的笔下,柴米油盐里也充满了乐趣,"出门散步是一种冒险","买菜做饭也是一种冒险",他们一家一直保持着这样的生活情趣,哪怕在下放干校时期,也有"冒险记幸"一篇。语言朴实细腻,幽默风趣,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深奥晦涩的词句,这对夫妻是一处宝藏,值得我们一起去书中挖一挖!

    《我们仨》这本书分为三部分:

    我们俩都老了;

    我们仨失散了;

    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

    第一章的部分,我们看到两人都已经老了,以杨绛先生在老年的一个美好的的梦境背景来进行展开——夫妻二人一起外去散步,有说有笑,不知走到了何处。彼时,太阳西沉,苍茫的暮色中,钱锺书不见了。杨绛四顾寻找,却找不到一点踪影……

    第二章记录了一个"万里长梦",讲述了他们一家人在人生的最后旅程中相依为命。丈夫和女儿相继生病入院,却在相隔很远的两家医院,杨绛常常来回奔波,照顾两个她最亲爱的人。时隔多年之后,再次回忆起来也依然痛苦不堪,因此选用了虚实相生的写法,将一家人的音容笑貌,那些实实在在的有趣的细节与梦境相结合,将过于沉重的死亡别离寄托在了梦中。比起奇妙的梦境,那些真实地细节更吸引我们。

    比如,文中写到秋风中柳叶黄落,运用环境描写,用寒柳、秃柳,暗示死神逼近,象征死别、永别。情景相生,悲情不言而喻,含蓄典雅,值得我们反复品味。看似不经意的文字,却透露出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典雅的文字值得我们一品再品。

    这个简单温馨的小家面对世事的浮沉,仍然保持着“与世无争”“与人无争”的朴素愿望,只想相聚相守,各自做好力所能及的事。哪怕最后“我们仨”只余一人,无依无靠,而面对命运的波澜,杨绛始终平和、坚韧,独自吞下所有的苦,执着地在人间寻觅归途。最后一个部分,作者交代了写作缘由,再次让我感受到了这个学者之家的感情至深,窥见了他们充满智慧的美丽人生。

    小结:短短的一本小书,却让我们翻开之后,忍不住跟着书中的人物一起哭,一起笑,打动最深的还是那平静克制的语调都掩盖不了的深挚的情感。

    (3)能屈能伸的精神之力

    读完之后,不少人会心存疑惑:"我"最亲爱的两个人都失去了,是什么样的力量支撑着"我"整理钱锺书遗稿出版,还坚持写作,完成了一部又一部作品?

    ①笔耕不辍,学者的担当。

    假使可以,杨绛也想跟着钱锺书“逃走”吧,然而她深知自己还不能逃,她还要留在人世间打扫现场,尽应尽的责任。

    钱锺书对于杨绛的评价是:最才的女!最贤的妻!非常巧妙地结合了看似不相容的三种角色:妻子、情人、朋友;面对丈夫和女儿相继去世,杨绛没有沉溺与悲伤,不但整理出版了钱锺书的手稿笔记,还笔耕不辍,写出了很多作品。这是家人的爱,也是学者的担当。

    ②不畏磨难,坚韧不拔

    在下放干校期间,沉重的体力活动于年轻人来说都很难应对,更何况是年老体弱的夫妻俩,但杨绛从未抱怨,而是在这当中体悟出:“最经磨的还是人的血肉之躯!”直到2016年5月去世,杨绛在这世间走过了105载,走过抗战风雨,见证了新中国的成立,经受过许多斗争,但是她都坚定地走过来了。

    ③历经风雨,依然故我。

    在那段特殊的历史时期,面对劳动改造,批斗,下放等激烈的政治运动,不少人经受不住身体和精神的折磨选择自杀。而钱锺书杨绛夫妇则不相同,别人写“记屈”“记愤”“记愧”,他们只平静地记录自己的经历,仿佛那些伤痛不曾在他们身上留下痕迹。

    胡乔木高度评价此书:“怨而不怒,哀而不伤,缠绵悱恻,句句真话。”不去夸大痛苦,也绝不粉饰太平。

    "下方记别"讲述了一家人前后几次分别,有一家人的牵挂和担忧,细心收拾的每一件行李里都是温情,也有生离死别的悲伤,女婿得一因为不想编造名单杀害别人,最终含恨自杀。当女儿在火车站送别杨绛时,火车缓缓驶动后,车窗外已经看不见女儿的身影了,杨绛只能合上眼,让眼泪流进鼻子、肚里。白发人送黑发人,那是怎样的疼痛,又要如何接受和消化,才能以这样平淡的话语来陈述。

    除了分别之苦,干校的生活基本都在劳动中度过,但是杨绛却略去了大量的汗水,记录下了那些苦中作乐的片段,那些有人情味的片段。

    比如《干校六记·学圃记闲》中,钱锺书拿了邮件回来,路过杨绛她们经营的菜地,隔着小溪叫一声,匆匆问答几句,就能让心里感到慰藉。有时候,小溪干涸了,钱锺书可以一跃而过,不用绕道,夫妻两人便可以经常在菜园相会了,杨绛说这“远胜于旧小说、戏剧里后花园私相约会的情人”。

    年过六十的老夫妻,两人在分属不同的连队,偶尔才能见上一面,而在杨绛眼中,却把这难得的会面写得缠绵悱恻,充满情趣。夫妻相守,再苦的生活也有盼头,有那么一丝丝甜。不仅有身体的劳苦,还有生离死别的辛酸,面对这样的生活,他们当真就无怨无悔吗?

    《干校六记·误传记妄》里提到解放前,很多人都出国了,钱杨二人明明有很多条路可以走,而他们终于还是撇不下祖国,舍不得亿万个素不相识却同属一体痛痒相关的同胞,杨绛曾问过钱锺书是否后悔,而两人的选择始终如一。

    杨绛在这本书的结尾处说:"我还是依然故我!"面对一身风雨,这是亲人给她的支持,是知识带给她的底气,才能在这场历史的波涛席卷之时,站稳脚跟,不被任何东西裹挟入洪流之中,依然坚守自己的根基和本心。走过的万水千山,光明与黑暗,动荡与颠簸,都化成了寻常生活里那些细密的针手掌,一一织进人生。人生最美好的风景,不是波澜壮阔的经历,而是阅尽千帆之后,内心的淡定和从容。

    小结:年少时以书为友,求学路上以书为媒,当世界上充满了苦难和风云变幻,他们却始终能够坚守自己内心的一片净土,淡定从容走过一生,这是他们所热爱一生的知识给予他们的精神力量。

    三、开卷有益

    一本《我们仨》让我们走进了一个学者之家,收获了一些读书方法,还品尝了一杯清新醇香的文学之茶。我们甚至可以由此看到:一个寻寻觅觅的万里长梦,一个简朴而又温馨知识家庭,彼此互敬相守、互帮共济、共担得失。

    本书收获的赞誉很多,但也只有走进文本,我们才得以窥知一个伟大的学者之家的真实模样是那样的朴素而温馨,单纯而低调,也从文字的缝隙里看到钱锺书与杨绛的另一面,学者光辉下平凡的一面。

    结语:开卷有益,读完这本书,也许我们对于开始的那个问题已经有了答案,也能够知道为什么钱杨夫妇一生都爱读书,书籍馈赠给我们的不仅是无穷无尽的知识,还有笑对人生风雨的精神力量,以及不受一切约束的真正的自由!希望同学们能够去拥抱属于自己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