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章节通过例举生活中一系列事物产生不同的感受是由于观点和态度不同造成的差别,说明艺术和实际人生必须保持一个适当的距离,才能产生美感。艺术是与实际生活保持一定距离之后的作品。
这一章主要提出了艺术与实际人生是有距离的这一观点。文中例举了大量的生活现象和艺术作品来说明美感是产生只有脱离了实用的态度,在与实际生活适当距离之后才能感受到。
前六节集中举例。
以莱茵河晚间东西岸散步和一棵树正身与倒影感受不同为例,说明本来是习见不奇的东西,因距离而产生美感。
北方人看西湖,平原人看峨嵋,东方人初到西方,西方人初到东方,都产生新奇之感,说明人会产生新奇的地方比熟悉的地方美的感觉。
古董癖对古董的偏爱,种田人羡慕读书人,读书人羡慕种田人,说明旁观者所看出来的滋味比当局者亲口尝出来的好。
人常不满意自己的境遇而羡慕他人的境遇,人对自己过去的回忆有甜美之感。
探究以上现象产生如上感受的原因,全是观点和态度的差别。即是以实用的态度还是美感的态度造成了对同一事物不同的感受。说明美和实际人生有一个距离,要见出事物本身的美,须把它摆在适当的距离之外去看。
接下去的部分以此立论,进行具体阐释。
依然以树的倒影和正身不同感受为例说明正身和实际人生没有距离,倒影和实际人生有距离,美的差别即起于此。
游历新境时易产生美感也是因为习见的环境与实用联系过密易于注意其实用的工具,新境则与实用有距离易于发现其本身的美。
一件惹人嫌恶的事情在时间的距离下会变美,以卓文君私奔,攀钱小小为乡亲为例说明现在与实际人生距离较远易产生美感。
一般人迫于实际生活需要,都从实用的态度看待事物,不能以适当的距离看待人生世相;而艺术家和审美者则能跳开利害的圈套,只聚精会神地观赏事物本身的形相,主动地在美的事物和实际人生之中维持一种适当的距离。
在美的事物和实际人生之中维持一种距离一定要强调适当的。太近易受实际生活的牵绊,太远则无法欣赏。例举王渔洋《秋柳诗》中一句,说明如果是当时的故旧大臣,读完此诗,因诗文内容和自己的生活际遇太相近易自伤身世无法产生美感。
进一步论述从道德的观点谈论文艺是没有认识到道德是实际人生的规范,而艺术是与实际人生有距离的。
因艺术与实际人生有距离,所以艺术与极端的写实主义不相容。如裸体女子照片和裸体雕像、裸体画像给人产生不同的感受,说明艺术都带有若干形式化和理想化,有几分不自然,所以不易被人误解为实际人生。
艺术方面似乎不近情理的各种变形化表现真正目的是拉开艺术与自然之间的距离。艺术本来是弥补人生和自然缺陷的,艺术的最高目的不在妙肖人生和自然。
艺术都是主观的,是作者情感的流露,但它一定要经过几分客观化。艺术都要有情感,但是只有情感不一定就有艺术,艺术所用的情感是经过反省的,艺术家在写切身情感时,都不能同时在这种情感中过活,必定把它加以客观化,变为客位的观赏者。
通过这一章的学习,我们再反思生活中艺术作品中的一些表象,比如,毕加索的抽象画,其实恰恰是将实际生活与艺术用陌生化、抽象化的方式拉开距离,用夸张的图形表达内心的情感体验。西方现代派的代表作品卡夫卡的《变形记》借小职员一天早晨醒来人变甲虫来表达现代社会人性的扭曲的痛苦,用荒谬的形式拉开与实际人生的距离。而《红楼梦》在繁复的生活细节中拉近了艺术与实际生活的距离,又用太虚幻境拉开了与实际生活的距离,让人产生艺术的真实和真实的艺术的审美感受。这些艺术作品都是作者向世界传达情感的不同方式,也都是作者经过反思之后的作品,是将艺术与人生拉开了距离之后的结晶。我思故我在,艺术更好地体现了人类思维的意义和价值。
当局者迷的下一句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出自《旧唐书·元行冲传》
作者:刘昫
《新唐书.无行冲传》中云:
“当局者迷,旁观必审”。
局:棋局;审:清楚,仔细
原意是说:下棋的人往往迷糊,观棋的人却很清楚局势。
后发展成“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且意思已引申,指处于事情之中时,往往因过多考虑利害得失而糊涂,而旁观者因为冷静客观而看得很清楚。
现在也有“当事者迷,旁观者清”之说,想是由此扩展而来。
当局者迷的下一句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出自《旧唐书·元行冲传》
作者:刘昫
《新唐书.无行冲传》中云:
“当局者迷,旁观必审”。
局:棋局;审:清楚,仔细
原意是说:下棋的人往往迷糊,观棋的人却很清楚局势。
后发展成“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且意思已引申,指处于事情之中时,往往因过多考虑利害得失而糊涂,而旁观者因为冷静客观而看得很清楚。
现在也有“当事者迷,旁观者清”之说,想是由此扩展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