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话题作文 节日作文 写人作文 动物作文 作文体载 作文素材 作文技巧
50字 | 100字 | 150字 | 200字 | 250字 | 300字 | 350字 | 400字 | 450字 | 500字 | 550字 | 600字 | 650字 | 700字 | 750字 | 800字 | 850字 | 900字 | 更多

“ 高适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4-11-21 17:48:07
  • 《《别董大二首》高适原文和翻译》
  • 别董大二首

    【唐】高适

    其一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其二

    六翮飘飖私自怜,一离京洛十余年。

    丈夫贫贱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

    注释

    董大:指董庭兰,是当时有名的音乐家。在其兄弟中排名第一,故称“董大”。

    黄云:天上的乌云,在阳光下,乌云是暗黄色,所以叫黄云。

    曛 :昏暗。白日曛,即太阳黯淡无光。

    谁人:哪个人。君:你,这里指董大。

    翮(hé):鸟的羽翼。

    飘飖(yáo):飘动。六翮飘飖,比喻四处奔波而无结果。

    京洛:长安和洛阳。

    译文

    其一

    千里黄云遮天蔽日,天气阴沉,北风送走雁群又吹来纷扬大雪。

    不要担心前路茫茫没有知己,天下还有谁不认识你呢?

    其二

    就像鸟儿四处奔波无果只能自伤自怜,离开京洛已经十多年。

    大丈夫贫贱谁又心甘情愿,今天相逢可掏不出酒钱。

    赏析

    在唐人赠别诗篇中,那些凄清缠绵、低徊留连的作品,固然感人至深,但另外一种慷慨悲歌、出自肺腑的诗作,却又以它的真诚情谊,坚强信念,为灞桥柳色与渭城风雨涂上了另一种豪放健美的色彩。高适的《别董大二首》便是后一种风格的佳篇。在这两首送别诗中,高适以开朗的胸襟,豪迈的语调把临别赠言说得激昂慷慨,鼓舞人心。

    第一首诗,写别离而一扫缠绵忧怨的老调,胸襟开阔,雄壮豪迈,堪与王勃“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的情境相媲美。

    前两句用白描手法写别时景物。“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以其内心之真,写别离心绪,故能深挚;以胸襟之阔,叙眼前景色,故能悲壮。落日黄云,大野苍茫,唯北方冬日有此景象。此情此景,若稍加雕琢,即不免斫伤气势。高适于此自是作手。日暮黄昏,且又大雪纷飞,于北风狂吹中,唯见遥空断雁,出没寒云,使人难禁日暮天寒、游子何之之感。以才人而沦落至此,几使人无泪可下,亦唯如此,故知己不能为之甘心。这两句以叙景而见内心之郁积,虽不涉人事,已使人如置身风雪之中,似闻山巅水涯有壮士长啸,开阔悲壮,为抒情蓄势。此处如不用尽气力,则不能见下文转折之妙,也不能见下文言辞之婉转,用心之良苦,友情之深挚,别意之凄酸。后两句直抒别情。“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是对朋友的劝慰。话说得响亮而有力,于慰藉中充满着信心和力量,激励朋友抖擞精神去奋斗、去拼搏。因为是知音,说话才朴质而豪爽;又因其沦落,才以希望为慰藉。

    第二首诗主要写诗人自己。“六翮飘飖私自怜,一离京洛十馀年”两句点明诗人十多年前离开京城,现在正处于浪游中。“丈夫贫贱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是勉励董大,也是自励,结尾的调侃体现出诗人胸襟开阔、乐观向上。从这两句看,诗人当时还处于连买酒的钱都没有的“贫贱”境遇之中,自是穷困不堪,但他没有因此沮丧、沉沦,而是想到要奋翮高飞,其慷慨豪放之气自不可掩。

    这两首诗是早期不得意时的赠别之作,不免“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但诗人于慰藉中寄希望,因而给人一种满怀信心和力量的感觉。从诗的内容来看,这两篇作品是写高适与董大久别重逢,经过短暂的聚会以后,又各奔他方的赠别之作。而且,两个人都处在困顿不达的境遇之中,贫贱相交自有深沉的感慨。

    诗人在即将分手之际,全然不写千丝万缕的离愁别绪,而是满怀激情地鼓励友人踏上征途,迎接未来。诗之所以卓绝,是因为高适“多胸臆语,兼有气骨”(殷璠《河岳英灵集》)、“以气质自高”(计有功《唐诗纪事》),因而能为志士增色,为游子拭泪。如果不是诗人内心的郁积喷薄而出,则不能把临别赠语说得如此体贴入微,如此坚定不移,也就不能使此朴素无华之语言,铸造出这等冰清玉洁、醇厚动人的诗情。

    创作背景

    这两首送别诗当作于唐玄宗天宝六载(747)冬,送别对象董大的身份尚无法确定。敦煌选本《唐诗选》残卷两首次序颠倒,题为《别董令望》,此董令望不可考。有学者认为,董大就是当时著名的琴师董庭兰。后诗曰“一离京洛十馀年”,高适于开元二十六年(738)离京回宋中,至天宝六载整十年;又日“今日相逢无酒钱”,应尚未为封丘尉。天宝六载春,吏部尚书房琯被贬出朝,门客董庭兰也离开长安。这时高适也很不得志,到处浪游,常处于贫贱的境遇之中。天宝六载冬,高适与董庭兰会于睢阳(故址在今河南商丘南),写了《别董大二首》。

    作者简介

    高适(704—765年),字达夫,一字仲武,渤海蓨(今河北景县)人,后迁居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睢阳)。安东都护高侃之孙,唐朝中期名臣、边塞诗人。曾任刑部侍郎、散骑常侍,封渤海县侯,世称高常侍。于永泰元年正月病逝,卒赠礼部尚书,谥号忠。作为著名边塞诗人,高适与岑参并称“高岑”,与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合称“边塞四诗人”。其诗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有文集二十卷。

  • 《《燕歌行·并序》高适原文和翻译》
  • 燕歌行·并序

    【唐】高适

    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元戎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无所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注释

    燕歌行:乐府旧题。诗前有作者原序:“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张公,指幽州节度使张守珪,曾拜辅国大将军、右羽林大将军,兼御史大夫。一般以为本诗所讽刺的是开元二十六年,张守珪部将赵堪等矫命,逼平卢军使击契丹余部,先胜后败,守珪隐败状而妄奏功。这种看法并不很准确。

    汉家:汉朝,唐人诗中经常借汉说唐。

    烟尘:代指战争。

    横行:任意驰走,无所阻挡。

    元戎:军事元帅。

    非常赐颜色:超过平常的厚赐礼遇。

    摐:撞击。

    金:指钲一类铜制打击乐器。

    伐:敲击。

    榆关:山海关,通往东北的要隘。

    旌旆:旌是竿头饰羽的旗。旆是末端状如燕尾的旗。这里都是泛指各种旗帜。

    逶迤:蜿蜒不绝的样子。

    碣石;山名。

    校尉;次于将军的武官。

    羽书;(插有鸟羽的,军用的)紧急文书。

    瀚海;沙漠。这里指内蒙古东北西拉木伦河上游一带的沙漠。

    单于;匈奴首领称号,也泛指北方少数民族首领。

    猎火:打猎时点燃的火光。古代游牧民族出征前,常举行大规模校猎,作为军事性的演习。

    狼山:又称狼居胥山,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克什克腾旗西北。一说狼山又名郎山,在今河北易县境内。此处“瀚海”、“狼山”等地名,未必是实指。

    极:穷尽。

    凭陵:仗势侵凌。

    杂风雨:形容敌人来势凶猛,如风雨交加。一说,敌人乘风雨交加时冲过来。

    半生死:意思是半生半死,伤亡惨重。

    腓(一作衰):指枯萎。隋虞世基《陇头吟》:“穷求塞草腓,塞外胡尘飞”

    斗兵稀:作战的士兵越打越少了。

    身当恩遇:指主将受朝廷的恩宠厚遇。

    玉箸:白色的筷子(玉筷),比喻思妇的泪水如注。

    城南:京城长安的住宅区在城南。

    蓟北:唐蓟州在今天津市以北一带,此处当泛指唐朝东北边地。

    边庭飘摇:形容边塞战场动荡不安。庭,一作“风”。飘摇,一作“飘飘”,随风飘荡的样子。

    度:越过相隔的路程,回归。

    绝域:更遥远的边陲。

    更何有:更加荒凉不毛。

    三时:指晨、午、晚,即从早到夜(历时很久。三,不表确数。)。

    刁斗:军中夜里巡更敲击报时用的、煮饭时用的,两用铜器。

    阵云:战场上象征杀气的云,即战云。

    一夜:即整夜,彻夜。

    血:一作“雪”

    死节:指为国捐躯。节,气节。

    岂顾勋:难道还顾及自己的功勋。

    李将军:指汉朝李广,他能捍御强敌,爱抚士卒,匈奴称他为汉之飞将军。

    译文

    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有个随从主帅出塞回来的人,写了《燕歌行》诗一首给我看。我感慨于边疆战守的事,因而写了这首《燕歌行》应和他。

    唐朝东北边境战事又起,将军离家前去征讨贼寇。

    战士们本来在战场上就所向无敌,皇帝又特别给予他们丰厚的赏赐。

    军队擂击金鼓,浩浩荡荡开出山海关外,旌旗连绵不断飘扬在碣石山间。

    校尉紧急传羽书,飞奔浩瀚之沙海,匈奴单于举猎火光照已到我狼山。

    山河荒芜多萧条,满目凄凉到边土,胡人骑兵来势凶猛,如风雨交加。

    战士在前线杀得昏天黑地,不辨死生;将军们依然逍遥自在的在营帐中观赏美人的歌舞!

    深秋季节,塞外沙漠上草木枯萎;日落时分,边城孤危,士兵越打越少

    主将身受朝廷的恩宠厚遇常常轻敌,战士筋疲力尽仍难解关山之围。

    身披铁甲的征夫,不知道守卫边疆多少年了,那家中的思妇自丈夫被征走后,应该一直在悲痛啼哭吧。

    思妇独守故乡悲苦地牵肠挂肚,征夫在边疆遥望家园空自回头。

    边塞战场动荡不安哪里能够轻易归来,绝远之地尽苍茫更加荒凉不毛。

    早午晚杀气腾腾战云密布,整夜里只听到巡更的刁斗声声悲伤。

    战士们互相观看,雪亮的战刀上染满了斑斑血迹;坚守节操,为国捐躯,岂是为了个人的名利功勋?

    你没看见拼杀在沙场战斗多惨苦,现在还在思念有勇有谋的李将军。

    赏析

    《燕歌行》是高适的代表作,不仅是高适的“第一大篇”(近人赵熙评语),而且是整个唐代边塞诗中的杰作,千古传诵,良非偶然。

    此诗主要是揭露主将骄逸轻敌,不恤士卒,致使战事失利。全篇大体可分四段:首段八句写出师。其中前四句说战尘起于东北,将军奉命征讨,天子特赐光彩,已见得宠而骄,为后文轻敌伏笔;后四句接写出征阵容。旌旗如云,鼓角齐鸣,一路上浩浩荡荡,大模大样开赴战地,为失利时狼狈情景作反衬。第二段八句写战斗经过。其中前四句写战初敌人来势凶猛,唐军伤亡惨重,后四句说至晚已兵少力竭,不得解围。第三段八句写征人,思妇两地相望,重会无期。末段四句,两句写战士在生还无望的处境下,已决心以身殉国;两句诗人感慨,对战士的悲惨命运深寄同情。全诗气势畅达,笔力矫健,气氛悲壮淋漓,主旨深刻含蓄。

    诗的发端两句便指明了战争的方位和性质,见得是指陈时事,有感而发。“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貌似揄扬汉将去国时的威武荣耀,实则已隐含讥讽,预伏下文。樊哙在吕后面前说:“臣愿得十万众,横行匈奴中”,季布便斥责他当面欺君该斩。(见《史记·季布传》)所以,这“横行”的由来,就意味着恃勇轻敌。

    紧接着描写行军:“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透过这金鼓震天、大摇大摆前进的场面,可以揣知将军临战前不可一世的骄态,也为下文反衬。战端一启,“校尉羽书飞瀚海”,一个“飞”字警告了军情危急:“单于猎火照狼山”,犹如“看明王宵猎,骑火一川明,笳鼓悲鸣,遣人惊!”(张孝祥《六州歌头》)不意“残贼”乃有如此威势。从辞家去国到榆关、碣石,更到瀚海、狼山,八句诗概括了出征的历程,逐步推进,气氛也从宽缓渐入紧张。

    第二段写战斗危急而失利。落笔便是“山川萧条极边土”,展现开阔而无险可凭的地带,带出一片肃杀的气氛。“胡骑”迅急剽悍,象狂风暴雨,卷地而来。汉军奋力迎敌,杀得昏天黑地,不辨死生。然而,就在此时此刻,那些将军们却远离阵地寻欢作乐:“美人帐下犹歌舞!”这样严酷的事实对比,有力地揭露了汉军中将军和兵士的矛盾,暗示了必败的原因。所以紧接着就写力竭兵稀,重围难解,孤城落日,衰草连天,有着鲜明的边塞特点的阴惨景色,烘托出残兵败卒心境的凄凉。“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回应上文,汉将“横行”的豪气业已灰飞烟灭,他的罪责也确定无疑了。

    第三段写士兵的痛苦,实是对汉将更深的谴责。应该看到,这里并不是游离战争进程的泛写,而是处在被围困的险境中的士兵心情的写照。“铁衣远戍辛勤久”以下三联,一句征夫,一句征夫悬念中的思妇,错综相对,离别之苦,逐步加深。城南少妇,日夜悲愁,但是“边庭飘飖那可度?”蓟北征人,徒然回首,毕竟“绝域苍茫更何有!”相去万里,永无见期,“人生到此,天道宁论!”更那堪白天所见,只是“杀气三时作阵云”;晚上所闻,惟有“寒声一夜传刁斗”,如此危急的绝境,真是死在眉睫之间,不由人不想到把他们推到这绝境的究竟是谁呢?这是深化主题的不可缺少的一段。

    最后四句总束全篇,淋漓悲壮,感慨无穷。“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最后士兵们与敌人短兵相接,浴血奋战,那种视死如归的精神,岂是为了取得个人的功勋!他们是何等质朴、善良,何等勇敢,然而又是何等可悲呵!

    诗人的感情包含着悲悯和礼赞,而“岂顾勋”则是有力地讥刺了轻开边衅,冒进贪功的汉将。最末二句,诗人深为感慨道:“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八九百年前威镇北边的飞将军李广,处处爱护士卒,使士卒“咸乐为之死”。这与那些骄横的将军形成多么鲜明的对比。诗人提出李将军,意义尤为深广。从汉到唐,悠悠千载,边塞战争何计其数,驱士兵如鸡犬的将帅数不胜数,备历艰苦而埋尸异域的士兵,更何止千千万万!可是,千百年来只有一个李广,不能不教人苦苦地追念他。杜甫赞美高适、岑参的诗:“意惬关飞动,篇终接混茫。”(《寄高使君岑长史三十韵》)此诗以李广终篇,意境更为雄浑而深远。

    全诗气势畅达,笔力矫健,经过惨淡经营而至于浑化无迹。气氛悲壮淋漓,主意深刻含蓄。“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诗人着意暗示和渲染悲剧的场面,以凄凉的惨状,揭露好大喜功的将军们的罪责。尤可注意的是,诗人在激烈的战争进程中,描写了士兵们复杂变化的内心活动,凄恻动人,深化了主题。

    全诗处处隐伏着鲜明的对比。从贯串全篇的描写来看,士兵的效命死节与汉将的怙宠贪功,士兵辛苦久战、室家分离与汉将临战失职,纵情声色,都是鲜明的对比。而结尾提出李广,则又是古今对比。全篇“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二句最为沈至”(《唐宋诗举要》引吴汝纶评语),这种对比,矛头所指十分明显,因而大大加强了讽刺的力量。

    《燕歌行》是唐人七言歌行中运用律句很典型的一篇。全诗用韵依次为入声“职”部、平声“删”部、上声“麌”部、平声“微”部、上声“有”部、平声“文”部,恰好是平仄相间,抑扬有节。除结尾两句外,押平韵的句子,对偶句自不待言,非对偶句也符合律句的平仄,如“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碍石间”;押仄韵的句子,对偶的上下句平仄相对也是很严整的,如“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这样的音调之美,正是“金戈铁马之声,有玉磐鸣球之节”(《唐风定》卷九邢昉评语)。

    创作背景

    高适的《燕歌行》是写边塞将士生活,用燕歌行曲调写此题材他是第一个。历来注家未对序文史事详加考核,都以为是讽张守珪而作。作者有感于幽州节度使张守珪与奚族作战打了败仗却谎报军情,作诗加以讽刺。自唐开元十八年(730年)至二十二年十二月,契丹多次侵犯唐边境。开元二十一年后,幽州节度使张守珪经略边事,初有战功。但二十四年,张让平卢讨击使安禄山讨奚、契丹,“禄山恃勇轻进,为虏所败”(《资治通鉴》卷二百十五)。开元二十六年,幽州将赵堪、白真陀罗矫张守珪之命,逼迫平卢军使乌知义出兵攻奚、契丹,先胜后败。“守珪隐其状,而妄奏克获之功”(《旧唐书·张守珪传》)。高适对开元二十四年以后的两次战败,感慨很深,因写此篇。

    作者简介

    高适(704—765年),字达夫,一字仲武,渤海蓨(今河北景县)人,后迁居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睢阳)。安东都护高侃之孙,唐代大臣、诗人。曾任刑部侍郎、散骑常侍,封渤海县侯,世称高常侍。于永泰元年正月病逝,卒赠礼部尚书,谥号忠。作为著名边塞诗人,高适与岑参并称“高岑”,与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合称“边塞四诗人”。其诗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有文集二十卷。

  • 《《长安三万里》观后感》
  • 这部电影主要讲述了,老年高适回忆他与李白一生往事的故事。李白、高适的人生与理想各有追求,影片带我们梦回唐朝。

    通过观看影片我认识和了解了古代很多诗人:李白、高适、王维、杜甫、孟浩然、岑参、丹丘生……。诗人李白满腹才华,洒脱、自由,才气纵横。诗人高适正直、忠厚、少言寡语,重情重义。面对困难时相互帮助,相互鼓励,同甘共苦。他们各自把自己的拿手武艺传授给了对方,各自受益终生。他们的友谊流传千古。

    影片中播放了很多首古诗,其中《将进酒》这首诗让我记忆最深刻。这首诗我已经学过了,但并不是很理解其中的含意。看了影片后才知道这首诗的来历。李白在高适的陪伴下历尽千辛万苦九死一生,终于入了道门,成了道士。很多诗人好友在黄河边饮酒为李白庆祝李白感觉自己成了仙人。无耐,人暮年,回想一生的经历,人生、理想、追求融合在一起的复杂情感,在这种如诗如画的黄河边写出《将进酒》这着千古流传的名诗: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看过影片之后我知道我读的古诗太少了,暑假里我要多背诗多读诗,了解每一首诗的故事。李白通过铁杵磨针老人受到启发,勤奋读书、刻苦学习才能写出这么多好诗。我也要通过铁术磨成针的故事改变自己,学习是持之恒的事,我要坚持不懈的努力!

  • 《《长安三万里》观后感》
  •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这是高适的《别董大》,“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这是李白的《将进酒》。昨天,我和父母一起观看了《长安三万里》。

    这个电影主要讲了安史之乱后,整个长安因为战争陷入了混乱的故事。之后,程公公与高适回忆起李白与他(高适)的往事,也展示了李白与高适的深厚友谊。

    这部电影让我印象最深刻的片段是高适与李白初遇,高适正在去长安的路上遇到了李白,李白说,高适偷了他的马匹,后来才知道原来是因为高适带着和小偷一样的帽子,李白误会他了。再后来,李白觉得高适身手不错,就想让他教自己枪法,自己教他相扑之术之后,他们就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真是不打不相识。他们一起喝酒,一起作诗,一起谈论人生大事……

    还让我感触最深的便是一首首激扬澎湃或者感情细腻的优美句子,“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由此可见,李白青年时狂放不羁。李白在中年时写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好诗,比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但他这时一直郁郁不得志。可是,即使他得不到重用,他还是写下了“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多么值得我们学习啊!

    通过这部电影,我感受到了大唐的繁华景象,我一定要更加努力学习,为祖国的繁荣昌盛更添一分光彩。

  • 《《长安三万里》观后感》
  •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这是高适的《别董大》,“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这是李白的《将进酒》。昨天,我和父母一起观看了《长安三万里》。

    这个电影主要讲了安史之乱后,整个长安因为战争陷入了混乱的故事。之后,程公公与高适回忆起李白与他(高适)的往事,也展示了李白与高适的深厚友谊。

    这部电影让我印象最深刻的片段是高适与李白初遇,高适正在去长安的路上遇到了李白,李白说,高适偷了他的马匹,后来才知道原来是因为高适带着和小偷一样的帽子,李白误会他了。再后来,李白觉得高适身手不错,就想让他教自己枪法,自己教他相扑之术之后,他们就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真是不打不相识。他们一起喝酒,一起作诗,一起谈论人生大事……

    还让我感触最深的便是一首首激扬澎湃或者感情细腻的优美句子,“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由此可见,李白青年时狂放不羁。李白在中年时写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好诗,比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但他这时一直郁郁不得志。可是,即使他得不到重用,他还是写下了“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多么值得我们学习啊!

    通过这部电影,我感受到了大唐的繁华景象,我一定要更加努力学习,为祖国的繁荣昌盛更添一分光彩。

  • 《观《长安三万里》有感》
  • 电影《长安三万里》,讲述的是高适和李白的相识,以及高适的一生。

    先说高适,他的爷爷是朝中大官,但是到了他这一代,已经沦为了一个小小的地方官。高家的无敌枪法流传到了这一代,无奈高适天资并不聪颖,唯有勤学苦练。他有一个毛病,那就是说话结巴,这就让高适的求学之路更为艰辛。

    后来,高适去长安,在路上遇到了李白,他和李白一起杀了盗贼,并一起去黄鹤楼喝酒,彼此成为了好友。他们还是分开了,因为高适想去长安而李白子想去扬州。他们定下了一个“一年之约”,决定一年之后在扬州相见。

    等高适来到了扬州。李白已经成了大名人。高适正好看到了他和裴将军的“儿子”裴十二,上演了一出别扭的“英雄救美”。高适觉得李白不应该这样“千金博一笑”,便独自回到了故乡。

    高适回到故乡边读书边练武。他自己读书读不准,就让村里的学童先读一遍,然后他再读一遍。看到这里,我对高适不由得肃然起敬!高适不正是我们无数普通学子中的一员吗?甚至我们中的很多人都比他更有天赋,扪心自问,我们有他那样的恒心和毅力吗?

    有一天,村民在寺庙里抓出了一个贼,说是高适的朋友,就带过来让高适看。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居然是李白!后面才知道,原来李白的爸爸死了,等李白赶回老家去的时候,他两个哥哥已经平分完了家产,还说李白已经把他的那份家产给花光了,后面李白才来找高适……

    高适始终视李白为自己的好朋友。在永王之乱中,李白被永王蛊惑,去了他的军营,后来犯下了叛徒的罪名。高适虽不能亲自解救,但想尽一切办法请人搭救,求郭子仪大将军出面,才让李白免于一死。

    高适困守孤城,他发愤图强,十年磨一剑,最终打败吐番,成功封侯。

    李白虽然仕途失意,却豁达洒脱,给世人留下了诸如《早发白帝城》《将进酒》《行路难》等脍炙人口的诗歌。

    在电影《长安三万里》里边,我最喜欢高适,他沉着稳重,重情重义,勤奋而坚韧,忠义而勇敢。

    这部电影让我领略了盛唐的繁华和世事的沧桑,让我沉缅于唐诗的瑰丽和友情的珍贵。也在我小小的心里播下了一颗“坚持不懈”的种子。

  • 《《塞上听吹笛》高适原文和翻译》
  • 塞上听吹笛

    高适 〔唐代〕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必考名句】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译文】

    西北边塞,冰雪消融,战士们牧马归来。入夜明月清朗,哨所里战士吹起悠扬的羌笛。

    试问饱含离情的《梅花曲》飘向何处?它仿佛像梅花一样随风落满了关山。

    【注释】

    塞上:指凉州(今甘肃武威)一带边塞。

    雪净:冰雪消融。

    胡天:指西北边塞地区。胡是古代对西北部民族的称呼。

    牧马:放马。西北部民族以放牧为生。

    牧马还:牧马归来。一说指敌人被击退。

    羌笛:羌族管乐器。

    戍楼:边防驻军的瞭望楼。

    梅花何处落:此句一语双关,既指想象中的梅花,又指笛曲《梅花落》。

    关山:这里泛指关隘山岭。

    【赏析】

    高适在这首诗中写景就有“虚景”与“实景”之分,他用明快、秀丽的基调,丰富奇妙的想象,实现了诗、画、音乐的完美结合,描绘了一幅优美动人的塞外春光图,使这首边塞诗有着几分田园诗的风味。

    此诗写塞上闻笛而生乡关之思,但首先却展现出冰雪铺凝的广袤胡天,然后再在明月与戍楼之间托出羌笛之声,在荒漠塞外与故乡春色的鲜明反差之中透露出缕缕乡思。但这乡思却略无哀怨,而是随着一夜风吹渗满整个关山,以可见的壮伟景观的实态体现出巨大的内在显现力与艺术包容力。

    前二句写的是实景:胡天北地,冰雪消融,是牧马的时节了。傍晚战士赶着马群归来,天空洒下明月的清辉。开篇就造成一种边塞诗中不多见的和平宁谧的气氛,这与“雪净”“牧马”等字面大有关系。那大地解冻的春的消息,牧马晚归的开廓的情景使人联想到《过秦论》中一段文字:“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则“牧马还”三字似还含另一重意味,这就是胡马北还,边烽暂息,于是“雪净”也有了几分象征危解的意味。这个开端为全诗定下了一个开朗壮阔的基调。

    在如此苍茫而又清澄的夜境里,不知哪座戍楼吹起了羌笛,那是熟悉的《梅花落》曲调啊。“梅花何处落”是将“梅花落”三字拆用,嵌入“何处”二字,意谓:何处吹奏《梅花落》?“梅花落”本为羌笛声,但仿佛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瓣,它四处飘散,一夜之中和色和香洒满关山。诗的三四句与“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意近,是说风传笛曲,一夜之间声满关山,其境界很动人。

    三四句之妙不仅如此。将“梅花落”拆用,又构成梅花开满关山的虚景,呼应雪净月明的实景,委婉含蓄地表达了内心思念家乡的强烈感情。仿佛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片,它们四处飘散,一夜之中和色和香洒满关山。这固然是写声成象,但它是由曲名拆用形成的假象,以设问出之,虚之又虚。而这虚景又恰与雪净月明的实景配搭和谐,虚实交错,构成美妙阔远的意境,这境界是任何高明的画手也难以画出的。同时,它仍包含通感,即由听曲而“心想形状”的成分。战士由听曲而想到故乡的梅花(胡地没有梅花),而想到梅花之落。

    这首七言绝句,由雪净月明的实景写到梅花纷飞的虚景,虚实相生,搭配和谐,共同营构出一种美妙阔远的意境。诗中的思乡之情含蓄隽永,委婉深沉,令人咀嚼不尽。

    【作者】

    高适(704—765年),字达夫,一字仲武,渤海蓨(今河北景县)人,后迁居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睢阳)。安东都护高侃之孙,唐代大臣、诗人。曾任刑部侍郎、散骑常侍,封渤海县侯,世称高常侍。于永泰元年正月病逝,卒赠礼部尚书,谥号忠。作为著名边塞诗人,高适与岑参并称“高岑”,与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合称“边塞四诗人”。其诗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有文集二十卷。

  • 《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高适《别董大》欣赏》
  • 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纷纷

    译文:漫天的黄沙把阳光遮得一片昏暗,天阴沉沉的,寒冷的北风刚刚送走了雁群,又带来了纷纷扬扬的大雪。

    别董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第二首

    六翮飘飖私自怜,

    一离京洛十余年。

    丈夫贫贱应未足,

    今日相逢无酒钱。

    【注释】  

    1董大:指董庭兰,是当时有名的音乐家 。在其兄弟中排名第一,故称“董大”。

    2黄云:天上的乌云,在阳光下,乌云是暗黄色,所以叫黄云。

    3曛 :昏暗。白日曛,即太阳黯淡无光。

    4莫愁:请不要忧愁 。

    5知己:知心的朋友。

    6谁人:哪个人

    7识:认识.

    8君:你,这里指董大。

    9翮:羽毛。

    10飖:摇曳。

    【译文】

    第一首: 天空万里乌云,遮天蔽日,昏昏暗暗,北风吹来大雪纷飞,不要担心往后不会遇到知己,天下还有谁不认识你呢?  

    第二首: 六翮飘摇自伤自怜,离开京洛已经十多年。大丈夫贫贱,谁又心甘情愿,今天相逢可掏不出酒钱。

    译文:1

    漫天的黄沙把阳光遮得一片昏暗,天阴沉沉的,寒冷的北风刚刚送走了雁群,又带来了纷纷扬扬的大雪。不要担心你前去的地方没有知心朋友,天下哪个人不认识你呢!

    译文:2

    当我同友人分别之时,天空正满布黄云,以致于白天就象黄昏时那黯淡的天色。 就在这黄云遮天蔽日的高空中,雁阵正向远方飞着,好象是被吼叫的北风吹送着似的。还有那满天的雪纷飞,真使人触景伤情。 可是,朋友!请不要伤感,请不要因为风悲日曛而感到前路迷茫,孤寂无友。要知道你善于弹琴,名满天下,谁人不识,不必忧愁没有知己,应该有相识满天下,到处有知音的乐观情绪 。

    赏析:

    《别董大》,是唐代诗人高适在送别友人董庭兰时创作的两首七绝,其中第一首堪称千古绝唱,是送别诗中的典范之作。作品当是写高适与董大久别重逢,经过短暂的聚会以后,又各奔他方的赠别之作。而且,两个人都处在困顿不达的境遇之中,贫贱相交自有深沉的感慨。诗的第二首可作如是理解。第一首却胸襟开阔,写别离而一扫缠绵忧怨的老调,雄壮豪迈,堪与王勃“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情境相媲美。

    高适(700—765) ,汉族。唐代边塞诗人。字达夫、仲武,沧州(今河北省景县城)人,居住在宋中(今河南商丘一带)。少孤贫,交游,有游侠之风,并以建功立业自期。天宝八载(749),经睢阳太守张九皋推荐,应举中第,授封丘尉。十一载,因不忍“鞭挞黎庶”和不甘“拜迎官长”而辞官,又一次到长安。次年入陇右、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幕,为掌书记。安史乱后,曾任淮南节度使、彭州刺史、蜀州刺史、剑南节度使等职,官至,封渤海县侯。世称“高常侍”。 有《高常侍集》等传世。永泰元年(765年)卒,终年64岁,赠礼部尚书,谥号忠。高适为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与岑参并称“高岑”。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早年曾游历长安,后到过蓟门、卢龙一带,寻求进身之路,都没有成功。在此前后,曾在宋中居住,与李白、杜甫结交。其诗直抒胸臆,不尚雕饰,以七言歌行最富特色,大多写边塞生活。

    高适是盛唐时期“边塞诗派”的领军人物,“雄浑悲壮”是他的边塞诗的突出特点。其诗歌尚质主理,雄壮而浑厚古朴。高适少孤贫,有游侠之气,曾漫游梁宋,躬耕自给,加之本人豪爽正直的个性,故诗作反映的层面较广阔,题旨亦深刻。高适的心理结构比较粗放,性格率直,故其诗多直抒胸臆,或夹叙夹议,较少用比兴手法。如《燕歌行》,开篇就点出国难当头,突出紧张气氛:“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结尾处直接评论:“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既有殷切期待,又有深切感叹,含蓄而有力。

    高适诗歌的注意力在于人而不在自然景观,故很少单纯写景之作,常在抒情之时伴有写景的部分,因此这景带有诗人个人主观的印记。《燕歌行》中用“大漠穷秋塞衰,孤城落日斗兵稀”勾划凄凉场面,用大漠、枯草、孤城、落日作排比,组成富有主观情感的图景,把战士们战斗不止的英勇悲壮烘托得更为强烈。高适在语言风格上用词简净,不加雕琢。如《别董大二首》之一:“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技巧上看来全不用力,词从意出,没有刻意辞彩修饰。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用白描手法写眼前之景:北风呼啸,黄沙千里,遮天蔽日,到处都是灰蒙蒙的一片,以致云也似乎变成了黄色,本来璀璨耀眼的阳光现在也淡然失色,如同落日的余辉一般。大雪纷纷扬扬地飘落,群雁排着整齐的队形向南飞去。诗人在这荒寒壮阔的环境中,送别这位身怀绝技却又无人赏识的音乐家。

    后两句“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是对朋友的劝慰:此去你不要担心遇不到知己,天下哪个不知道你董庭兰啊!话说得多么响亮,多么有力,于慰藉中充满着心和力量,激励朋友抖擞精神去奋斗、去拼搏。

    落日黄云,大野苍茫,唯北方冬日有此景象此情此景,若稍加雕琢,即不免斫伤气势。高适于此自是作手。日暮黄昏,且又大雪纷飞,于北风狂吹中,唯见遥空断雁,出没寒云,使人难禁日暮天寒、游子何之之感。以才人而沦落至此,几使人无泪可下,亦唯如此,故知己不能为之甘心。头两句以叙景而见内心之郁积,虽不涉人事,已使人如置身风雪之中,似闻山巅水涯有壮士长啸。此处如不用尽气力,则不能见下文转折之妙,也不能见下文言辞之婉转,用心之良苦,友情之深挚,别意之凄酸。后两句于慰藉之中充满信心和力量。因为是知音,说话才朴质而豪爽。又因其沦落,才以希望为慰藉。

    在唐人赠别诗篇中,那些凄清缠绵、低徊留连的作品,固然感人至深,但另外一种慷慨悲歌、出自肺腑的诗作,却又以它的真诚情谊,坚强信念,为灞柳色与渭城风雨涂上了另一种豪放健美的色彩。高适的《别董大》便是后一种风格的佳篇。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这是一首别具一格的送别诗,诗人在即将分手之际,全然不写千丝万缕的离愁别绪,而是满怀激情地鼓励友人踏上征途,迎接未来。前两句写漫无边际的层层阴云,已经笼罩住整个天空,连太阳也显得暗淡昏黄,失去了光芒,只有一队队雁阵,在北风劲吹、大雪纷飞的秋冬之际匆匆南迁。如此荒凉的时候各奔一方,自然容易伤感,但此诗的情调却明朗健康。后两句劝董大不必担心今后再遇不到知己,天下之人谁不会示赏识像你这样优秀的人物呢?这两句,既表达了彼此之间深厚情谊,也是对友人的品格和才能的高度赞美,是对他的未来前程的衷心祝愿。送别诗能够写得如此豪迈向上,实在难得。

    盛唐是边塞诗创作的鼎盛时期,涌现了著名的边塞诗派,代表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王维,代表的诗篇有高适《燕歌行》、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等七言 长篇歌行代表了盛唐边塞诗的美学风格,即:雄浑、磅礴、豪放、浪漫、悲壮、瑰丽。除此之外,盛唐大诗人李白、杜甫都写过边塞诗,这些边塞诗成为他们的代表作的一部分。如:李白的《关山月》、《塞下曲》六首、《战城南》、《北风行》……,杜甫的《兵车行》、《前出塞九首》、《后出塞六首》等。另外一些诗人也有边塞诗的名篇传世,如王昌龄有《出塞》、《从军行》,王之涣有《出塞》,王翰有《凉州词》。盛唐诗成为边塞诗创作的顶点。此后中晚唐并没有出现边塞诗的大家,但题材有所扩展。

  • 《莫愁前路无知己的下一句 高适《别董大》全诗欣赏》
  • 出自盛唐诗人高适的《别董大》

    其一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其二

    六翮飘飖私自怜,一离京洛十余年。

    丈夫贫贱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

    赏析

    在唐人赠别诗篇中,那些凄清缠绵、低徊留连的作品,固然感人至深,但另外一种慷慨悲歌、出自肺腑的诗作,却又以它的真诚情谊,坚强念,为灞柳色与渭城风雨涂上了另一种豪放健美的色彩。高适的《别董大》便是后一种风格的佳篇。

    这两首送别诗作于公元747年(天宝六年),当时高适在睢阳,送别的对象是著名的琴师董庭兰。盛唐时盛行胡乐,能欣赏七弦琴这类古乐的人不多。崔珏有诗道:“七条弦上五音寒,此艺知音自古难。惟有河南房次律,始终怜得董庭兰。”这时高适也很不得志,到处浪游,常处于贫贱的境遇之中。但在这两首送别诗中,高适却以开朗的胸襟,豪迈的语调把临别赠言说得激昂慷慨,鼓舞人心。

    从诗的内容来看,这两篇作品当是写高适与董大久别重逢,经过短暂的聚会以后,又各奔他方的赠别之作。而且,两个人都处在困顿不达的境遇之中,贫贱相交自有深沉的感慨。诗的第二首可作如是理解。第一首却胸襟开阔,写别离而一扫缠绵忧怨的老调,雄壮豪迈,堪与王勃“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情境相媲美。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这两句以其内心之真,写别离心绪,故能深挚;以胸襟之阔,叙眼前景色,故能悲壮。曛,即曛黄,指夕阳西沉时的昏黄景色。

    落日黄云,大野苍茫,唯北方冬日有此景象。此情此景,若稍加雕琢,即不免斫伤气势。高适于此自是作手。日暮黄昏,且又大雪纷飞,于北风狂吹中,唯见遥空断雁,出没寒云,使人难禁日暮天寒、游子何之之感。以才人而沦落至此,几使人泪可下,亦唯如此,故知己不能为之甘心。头两句以叙景而见内心之郁积,虽不涉人事,已使人如置身风雪之中,似闻山巅水涯有壮士长啸。此处如不用尽气力,则不能见下文转折之妙,也不能见下文言辞之婉转,用心之良苦,友情之深挚,别意之凄酸。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这两句是对朋友的劝慰:此去你不要担心遇不到知己,天下哪个不知道你董庭兰啊!话说得多么响亮,多么有力,于慰藉中充满着信心和力量,激励朋友抖擞精神去奋斗、去拼搏。因为是知音,说话才朴质而豪爽。又因其沦落,才以希望为慰藉。

    “六翮飘飖私自怜,一离京洛十余年。丈夫贫贱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可见他当时也还处于“无酒钱”的“贫贱”境遇之中。这两首早期不得意时的赠别之作,不免“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但诗人于慰藉中寄希望,因而给人一种满怀信心和力量的感觉。

    诗人在即将分手之际,全然不写千丝万缕的离愁别绪,而是满怀激情地鼓励友人踏上征途,迎接未来。诗之所以卓绝,是因为高适“多胸臆语,兼有气骨”(殷璠《河岳英灵集》)、“以气质自高”(《唐诗纪事》),因而能为志士增色,为游子拭泪。如果不是诗人内心的郁积喷薄而出,则不能把临别赠语说得如此体贴入微,如此坚定不移,也就不能使此朴素无华之语言,铸造出这等冰清玉洁、醇厚动人的诗情。

  • 《莫愁前路无知己的下一句 莫愁前路无知己的意思及全诗欣赏》
  • 出自盛唐诗人高适的《别董大》

    其一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其二

    六翮飘飖私自怜,一离京洛十余年。

    丈夫贫贱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

    赏析

    在唐人赠别诗篇中,那些凄清缠绵、低徊留连的作品,固然感人至深,但另外一种慷慨悲歌、出自肺腑的诗作,却又以它的真诚情谊,坚强念,为灞柳色与渭城风雨涂上了另一种豪放健美的色彩。高适的《别董大》便是后一种风格的佳篇。

    这两首送别诗作于公元747年(天宝六年),当时高适在睢阳,送别的对象是著名的琴师董庭兰。盛唐时盛行胡乐,能欣赏七弦琴这类古乐的人不多。崔珏有诗道:“七条弦上五音寒,此艺知音自古难。惟有河南房次律,始终怜得董庭兰。”这时高适也很不得志,到处浪游,常处于贫贱的境遇之中。但在这两首送别诗中,高适却以开朗的胸襟,豪迈的语调把临别赠言说得激昂慷慨,鼓舞人心。

    从诗的内容来看,这两篇作品当是写高适与董大久别重逢,经过短暂的聚会以后,又各奔他方的赠别之作。而且,两个人都处在困顿不达的境遇之中,贫贱相交自有深沉的感慨。诗的第二首可作如是理解。第一首却胸襟开阔,写别离而一扫缠绵忧怨的老调,雄壮豪迈,堪与王勃“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情境相媲美。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这两句以其内心之真,写别离心绪,故能深挚;以胸襟之阔,叙眼前景色,故能悲壮。曛,即曛黄,指夕阳西沉时的昏黄景色。

    落日黄云,大野苍茫,唯北方冬日有此景象。此情此景,若稍加雕琢,即不免斫伤气势。高适于此自是作手。日暮黄昏,且又大雪纷飞,于北风狂吹中,唯见遥空断雁,出没寒云,使人难禁日暮天寒、游子何之之感。以才人而沦落至此,几使人泪可下,亦唯如此,故知己不能为之甘心。头两句以叙景而见内心之郁积,虽不涉人事,已使人如置身风雪之中,似闻山巅水涯有壮士长啸。此处如不用尽气力,则不能见下文转折之妙,也不能见下文言辞之婉转,用心之良苦,友情之深挚,别意之凄酸。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这两句是对朋友的劝慰:此去你不要担心遇不到知己,天下哪个不知道你董庭兰啊!话说得多么响亮,多么有力,于慰藉中充满着信心和力量,激励朋友抖擞精神去奋斗、去拼搏。因为是知音,说话才朴质而豪爽。又因其沦落,才以希望为慰藉。

    “六翮飘飖私自怜,一离京洛十余年。丈夫贫贱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可见他当时也还处于“无酒钱”的“贫贱”境遇之中。这两首早期不得意时的赠别之作,不免“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但诗人于慰藉中寄希望,因而给人一种满怀信心和力量的感觉。

    诗人在即将分手之际,全然不写千丝万缕的离愁别绪,而是满怀激情地鼓励友人踏上征途,迎接未来。诗之所以卓绝,是因为高适“多胸臆语,兼有气骨”(殷璠《河岳英灵集》)、“以气质自高”(《唐诗纪事》),因而能为志士增色,为游子拭泪。如果不是诗人内心的郁积喷薄而出,则不能把临别赠语说得如此体贴入微,如此坚定不移,也就不能使此朴素无华之语言,铸造出这等冰清玉洁、醇厚动人的诗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