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李商隐《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
2、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李白《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
3、不如随分尊前醉,莫负东篱菊蕊黄。——李清照《鹧鸪天·寒日萧萧上琐窗》
4、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5、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刘禹锡《秋词》
6、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7、千里江山昨梦非,转眼秋光如许。——文征明《念奴娇·中秋对月》
8、 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王勃《滕王阁序》
9、偏皎洁,知他多少,阴晴圆缺。——徐有贞《中秋月·中秋月》
10、秋风多,雨相和,帘外芭蕉三两窠。夜长人奈何?——李煜《长相思·云一緺》
11、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损向西轮。——米芾《中秋登楼望月》
12、日往菲薇,月来扶疏。——左思《三都赋》
13、不是诚斋无月,隔一林修竹。——杨万里《好事近·七月十三日夜登万花川谷望月作》
14、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
15、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
16、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蒲松龄
17、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欧阳修
18、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
19、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李苦禅
20、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李贺《马诗》
21、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陶渊明
22、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
23、桂花浮玉,正月满天街,夜凉如洗。——文征明《念奴娇·中秋对月》
24、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25、怜夜冷孀娥,相伴孤照。——吴文英《花犯·谢黄复庵除夜寄古梅枝》
26、奇文共欣赏,疑义相如析。——陶渊明
27、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28、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三国志》
29、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韩愈
30.连理枝头花正开,妒花风雨便相催。——朱淑真《落花》
31、绣帐已阑离别梦,玉炉空袅寂寥香。——冯延巳《浣溪沙·春到青门柳色黄》
32、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33、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34、雨散三秋别,风传一字书。
35、雨露长纤草,山苗高入云。
36、腾云似涌烟,密雨如散丝。——张协《杂诗十首》
37、借问此何时?春风语流莺。——李白《春日醉起言志》
38、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39、金炉香烬漏声残,剪剪轻风阵阵寒。——王安石《春夜》
40、春晚绿野秀,岩高白云屯。——谢灵运《入彭蠡湖口》
41、斜点银釭,高擎莲炬,夜深不耐微风。——赵长卿《潇湘夜雨·灯词》
42、流水便随春远,行云终与谁同。——晏几道《临江仙·斗草阶前初见》
43、风吹雨,草草离人语。——朱彝尊《一叶落·泪眼注》
44、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韦应物《滁州西涧》
45、何时诏此金钱会,暂醉佳人锦瑟旁。
46、 二月春花厌落梅。——晏几道《浣溪沙·二月春花厌落梅》
47、 莫待春回,颠倒红英间绿苔。——苏轼《减字木兰花·莺初解语》
48、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
49、晴云如擘絮,新月似磨镰。
50、一宵光景潜相忆,两地阴晴远不知。——白居易《江楼月》
说到秋,再想一想不散的秋阴与听雨的枯荷,心灵仿佛在行迈靡靡中受到了洗涤。倒也不是什么沉醉于秋的美景之中这种平淡的理由,很简单,正是天凉好个秋。
天是凉的,但也不至于让人寒冷,悠悠苍天之上,一鹤排云,云没有李白孤云独去的忧伤,却也行迈靡靡,慢悠悠的在属于它的地盘上踱步。与它同游的是高飞的众鸟,不与同样慢慢悠悠的钱塘湖早莺争暖树,也不似新燕啄春泥那般忙碌,比方说春为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的美人,那秋便是惊鸿一瞥便让人欲罢不能的绝世红颜了,在她身上,总有让人陶醉的诗意。
秋日的花也值得一提了,没有百般红紫斗芳菲,只有菊花一支独秀,前期的菊花也是鼎盛一时,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让黄巢都咏以为叹,如傲然、高冷的绝世美人,在庸脂俗粉之中不甘与世俗同污。而后期,却让人惋惜,但菊残傲霜仍在,她也可卷土重来,但那傲霜,也让她迟于百花。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各色的叶如金庸小说中的英雄侠客一般,在空中斗舞,最后落入尘土,为还未落下的“少年侠客”铺路,于此,竟觉有长江后浪推前浪之意。
秋风萧瑟,将最后的叶子吹的沙沙作响,奏起这秋之曲,秋的诗意飘然而至!
出自晚唐诗人李商隐的《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
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赏析
读李商隐的诗,只能是体会和品味。力求把握诗作的审美意象,并且调动读者自己类似的心理经验,才可能沟通,才得以交流,而其他的办法是无能为力的。譬如说,这首诗中崔雍、崔衮是何许人,家世如何,与诗人的关系怎样,诸如此类问题完全不必去寻找答案,甚至根本不该问。凭借诗人提供的文字语码,读者完全可以想象一处凤尾森森的竹坞,清幽之至,遗世超尘。非常奇怪又非常合理的是,越是在幽静的处所,思绪却偏偏象插上了双翅而飞翔起来,哪怕思念的对象隔着几重山水,几重城池。浓重的阴云沉积不散,寒霜的迟到才留下了几枝枯萎的荷叶在风中舞动,听上去仿佛是秋雨潇潇。
一个深秋的夜晚,诗人李商隐寄宿在一位骆姓人家的园亭里,寂寥中怀念起远方的朋友,听着秋雨洒落在枯荷上的沙沙声,写下了这首富于情韵的小诗。诗题中的崔雍、崔衮是诗人的知遇者崔戎的两个儿子。这首诗就是诗人与崔雍、崔衮告别后旅途中寄怀之作。
首句写骆氏亭:翠绿的修竹环抱着一尘不染的船坞,骆氏亭外临着清澄的湖水。翠竹、清水把这座亭轩映衬得格外清幽雅洁,诗人置身其间,颇有远离尘嚣之感。
接着写诗人对友人的思念:诗人眼下所宿的骆氏亭和崔氏兄弟所在的长安,中间隔着重重的城池,路途迢迢,诗人的思念之情宛如随风飘荡的游丝,悠悠然飘向友人所在的长安。诗人因境界的清幽而倍感孤寂,因无好友共赏幽胜而微感惆怅。“秋阴不散霜飞晚”,又回到眼前景物,渲染气氛,烘托情绪。时令已届深秋,但连日天气阴霾,孕育着雨意,所以霜也下得晚了。天色一片迷蒙,本来就因相思而耿耿不寐的诗人,心情不免更加暗淡,而这种心情又反过来更增加了相思的浓度。
诗人是旅途中暂宿骆氏亭,此地近一段时期的天气,包括霜期之晚,自然是出之揣测,这揣测的根据就是“秋阴不散”与“留得枯荷”。这句一方面是为末句作铺垫(由于“秋阴不散”故有“雨”;由于“霜飞晚”故“留得残荷”),另一方面又兼有渲染气氛、烘托情绪的作用。
末句是全篇的点睛之笔,写诗人聆听雨打枯荷的声音和诗人的心情变化过程。诗人原来是一直在那里思念着远隔重城的朋友的,由于神驰天外竟没有留意天气的变化。不知不觉间,下起了淅沥的小雨,雨点点点滴滴地洒落在枯荷上,发出一阵错落有致的声响。诗人这才意外地发现,这萧瑟的秋雨敲打残荷的声韵竟别有一种美的情趣。枯荷给人一种残败衰飒之感,本无可“留”的价值;但自己这样一个旅宿思友整夜不眠的人,却因聆听枯荷秋雨的清韵而略慰相思,稍解寂寞,所以反而深幸枯荷之“留”了。“留”蕴涵有一种不期而遇的喜悦。而诗人“听”到的,也不止是那凄楚的雨声。枯荷秋雨的清韵,常人难解其中滋味。这单调而凄清的声音却又更增加了环境的寂寥,从而更加深了对朋友的思念。
这首诗虽然写了秋亭夜雨的景色,写得历历如画,但它并不是一首写景诗,而是一首抒情诗。“宿骆氏亭”所见所闻是“寄怀”的凭借,“相思”二字微露端倪,后两句暗藏彻夜不眠之意,诗人的思友之情暗寓其中,可以说是以景寄情、寓情于景的。诗的意境清秀疏朗,而蕴涵其中的心境又是极为深远的。
李商隐是开一代诗歌风气的天才。在李杜韩白这些大师的后面,创造是极难之事。也许可以说,李商隐有他自己不得不然的独特选择。较之前辈而言,他也许不够开阔宏大,不够积极乐观,但是他终究开辟了一条新路。这不仅意味着他拨转了诗歌的创作方向,使之内心化与个人化了,更意味着他在心象的驰骋与物象的驾驭之间,寻求到了一种新的审美的均衡,一种新的创造意象的方式。如果一言以蔽之,则可以说李商隐的诗,尽得曲涵含蓄之美,而这正好体现了中国文化所特有的艺术精神。
出自晚唐诗人李商隐的《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
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赏析
读李商隐的诗,只能是体会和品味。力求把握诗作的审美意象,并且调动读者自己类似的心理经验,才可能沟通,才得以交流,而其他的办法是无能为力的。譬如说,这首诗中崔雍、崔衮是何许人,家世如何,与诗人的关系怎样,诸如此类问题完全不必去寻找答案,甚至根本不该问。凭借诗人提供的文字语码,读者完全可以想象一处凤尾森森的竹坞,清幽之至,遗世超尘。非常奇怪又非常合理的是,越是在幽静的处所,思绪却偏偏象插上了双翅而飞翔起来,哪怕思念的对象隔着几重山水,几重城池。浓重的阴云沉积不散,寒霜的迟到才留下了几枝枯萎的荷叶在风中舞动,听上去仿佛是秋雨潇潇。
一个深秋的夜晚,诗人李商隐寄宿在一位骆姓人家的园亭里,寂寥中怀念起远方的朋友,听着秋雨洒落在枯荷上的沙沙声,写下了这首富于情韵的小诗。诗题中的崔雍、崔衮是诗人的知遇者崔戎的两个儿子。这首诗就是诗人与崔雍、崔衮告别后旅途中寄怀之作。
首句写骆氏亭:翠绿的修竹环抱着一尘不染的船坞,骆氏亭外临着清澄的湖水。翠竹、清水把这座亭轩映衬得格外清幽雅洁,诗人置身其间,颇有远离尘嚣之感。
接着写诗人对友人的思念:诗人眼下所宿的骆氏亭和崔氏兄弟所在的长安,中间隔着重重的城池,路途迢迢,诗人的思念之情宛如随风飘荡的游丝,悠悠然飘向友人所在的长安。诗人因境界的清幽而倍感孤寂,因无好友共赏幽胜而微感惆怅。“秋阴不散霜飞晚”,又回到眼前景物,渲染气氛,烘托情绪。时令已届深秋,但连日天气阴霾,孕育着雨意,所以霜也下得晚了。天色一片迷蒙,本来就因相思而耿耿不寐的诗人,心情不免更加暗淡,而这种心情又反过来更增加了相思的浓度。
诗人是旅途中暂宿骆氏亭,此地近一段时期的天气,包括霜期之晚,自然是出之揣测,这揣测的根据就是“秋阴不散”与“留得枯荷”。这句一方面是为末句作铺垫(由于“秋阴不散”故有“雨”;由于“霜飞晚”故“留得残荷”),另一方面又兼有渲染气氛、烘托情绪的作用。
末句是全篇的点睛之笔,写诗人聆听雨打枯荷的声音和诗人的心情变化过程。诗人原来是一直在那里思念着远隔重城的朋友的,由于神驰天外竟没有留意天气的变化。不知不觉间,下起了淅沥的小雨,雨点点点滴滴地洒落在枯荷上,发出一阵错落有致的声响。诗人这才意外地发现,这萧瑟的秋雨敲打残荷的声韵竟别有一种美的情趣。枯荷给人一种残败衰飒之感,本无可“留”的价值;但自己这样一个旅宿思友整夜不眠的人,却因聆听枯荷秋雨的清韵而略慰相思,稍解寂寞,所以反而深幸枯荷之“留”了。“留”蕴涵有一种不期而遇的喜悦。而诗人“听”到的,也不止是那凄楚的雨声。枯荷秋雨的清韵,常人难解其中滋味。这单调而凄清的声音却又更增加了环境的寂寥,从而更加深了对朋友的思念。
这首诗虽然写了秋亭夜雨的景色,写得历历如画,但它并不是一首写景诗,而是一首抒情诗。“宿骆氏亭”所见所闻是“寄怀”的凭借,“相思”二字微露端倪,后两句暗藏彻夜不眠之意,诗人的思友之情暗寓其中,可以说是以景寄情、寓情于景的。诗的意境清秀疏朗,而蕴涵其中的心境又是极为深远的。
李商隐是开一代诗歌风气的天才。在李杜韩白这些大师的后面,创造是极难之事。也许可以说,李商隐有他自己不得不然的独特选择。较之前辈而言,他也许不够开阔宏大,不够积极乐观,但是他终究开辟了一条新路。这不仅意味着他拨转了诗歌的创作方向,使之内心化与个人化了,更意味着他在心象的驰骋与物象的驾驭之间,寻求到了一种新的审美的均衡,一种新的创造意象的方式。如果一言以蔽之,则可以说李商隐的诗,尽得曲涵含蓄之美,而这正好体现了中国文化所特有的艺术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