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话题作文 节日作文 写人作文 动物作文 作文体载 作文素材 作文技巧
50字 | 100字 | 150字 | 200字 | 250字 | 300字 | 350字 | 400字 | 450字 | 500字 | 550字 | 600字 | 650字 | 700字 | 750字 | 800字 | 850字 | 900字 | 更多

“ 小石潭记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4-12-04 01:52:39
  •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
  • 【教学目标】

    1.通过对文题的解说学习借景抒情的写法。

    2.缘景明情,理解作者在贬居生活中孤独悲凉的心境。

    【教学重难点】

    1.体会景物描写的特点,感悟作者贬谪后的孤凄悲凉。

    2.品味文章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公元805年,一个33岁的文人,因为参加了一场政治革新而被贬出京,以戴罪之身,携带堂弟、表弟和67岁的老母亲,一路风尘仆仆赶往湖南一个名叫永州的蛮荒之地,一住就是十年。十年间,一篇篇或清莹或深刻的文章在他的心头酝酿,在他的笔尖流淌;他与永州的美丽邂逅,让华夏文学又一次凝聚出了新的辉煌。他就是——(齐)柳宗元。上节课,我们梳理了课文字词,今天,就让我们继续走近《小石潭记》。

    二、探究文题 走近石潭

    1.同学们,认识这个字吗?(屏幕展示:记)

    记,形声字,从言,己声。本义为记录,把口头的话、口传的事写下来。后引申为写下来的书或文章,由此又引申为一种文体,可以记人记事,可以记山川名胜,可以记器物建筑。

    2.我们用赏景的眼光,一起进入到柳宗元笔下的小石潭。题目的作用之一是文章的行文线索,请同学们找出以“小石潭”命名这篇文章的内容依据。

    (1)从文中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这是个“小”石潭?

    ①“下见小潭”直接点明这是一处小水潭。

    ②“全石以为底”用一整块石头作为潭底,这种情况极为罕见,而且浑然天成。这种客观情况可以推断石潭面积很小。

    ③“潭中鱼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潭中游鱼总共一百多条,作者可以看得清清楚楚,而且潭中游鱼静态、动态也能尽入眼底,由此可以断定石潭面积很小。

    ④“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这句话的描写对象是一条小溪,暗写出石潭唯一的水源所在。根据“斗折蛇行”可以断定小溪非常狭窄,流速很慢,流量很小,进而推断出石潭面积很小。

    ⑤石潭因其小,才成就了它清新的、奇特的、幽美的景致。

    ⑥石潭因其小,它的景色才是浓缩的、袖珍的、经典的。

    (2)从文中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这是个“石”潭?

    直接描写: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间接描写: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正因潭“小”,以“石”为底,也成就了“潭水”的清澈

    三、鉴赏品析 缘景明情

    1.有了景物,是不是就是一篇很优秀的游记了呢?还需要什么?说到了一个关键词——“感情”。如果不带有感情,景就是死的;有了感情,在眼睛里看到的景就是活的。所以,游记的生命是“有情有景,情景交融”。这篇文章的感情基调是什么呢?我们能不能在文章中找出直接点明作者情感的词句。(很明显,鼓励学生大声、直接说出来。)

    心乐之 似与游者相乐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作者的情绪明显有变化,由第一二段写愉悦、高兴的心情,到第三四段写忧伤的心情。

    2.为什么小石潭的风景,让作者有如此明显的情感变化?接下来,让我们潜入文本,缘景明情。请同学们细读1、2段,细细咀嚼,静静思考:哪些景物描写中流露了作者的快乐?请选择一处,用自己的话描绘景物并说说你的感受。(赏析和诵读结合,建议让学生带入游鱼地感觉,读第2段)

    预设:

    ①(鱼的影子)佁然不动、俶尔远逝、翕忽——游鱼的活泼、敏捷、生机(用到了什么手法?写出了鱼儿怎样的特点?轻快、敏捷、宜动宜静的鱼儿给人什么感觉? 动静结合,静如处子、动如脱兔的灵性,给人的感觉似乎是在与欣赏它们的人逗乐);

    ②似与游者相乐——子非鱼,焉知鱼之乐。以自己快乐的心境在看待景物,于是乎游鱼似乎也染上了观察者的心境,由人以鱼为乐,转而写成鱼与人为乐,写法上更显出一股情趣;

    ③(这样活泼的鱼儿生活在一个怎样的世界里?鱼水是不能分离的,但是这一段中有没有直接提及水的语句,却处处能让我们感受到水的存在和特点。能不能找到间接写水的词句?)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空游和映在石头上的鱼影表现出水的澄澈、透明的干净美。在这样的世界中游动,鱼儿一定有着自由、自在的心境,而这份心境定然也能感染到柳宗元。

    ④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才一开篇,作者的快乐之情就被听觉唤起。(水声有什么样的特点?)水拍打着石头,(补充“泉水激石,泠泠作响” 吴均《与朱元思书》 ,泠泠,形容声音清越;补充“谦谦君子,温润如玉”,中国人以玉为美,玉是身份和美好品质的象征)发出清脆、悦耳的声音(通过比较,让我们对水声有更直观的印象),欢快的声音,给作者一种发现的快乐,满足的快乐。)同时声音又是“隔篁竹”所闻,石头和水相激的声音比石头和水本身更先出现在作者的感官中,听其声,却不能知其源,自然容易激发“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神秘美,激发人的探求欲望。不仅有水声本身的美激发的快乐,更有一份对神秘未知探求和发现的快乐。

    ⑤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看图片,你会用文章中的哪句话形容?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请学生大声翻译出来。提问:能“蒙盖缠绕,摇曳牵连,枝条参差不齐,随风飘拂”的植物定然有着勃勃的生机!)试想,在初冬的荒野中,在清冽的小石潭岸边,有这样一片恣意生长、飘拂的绿色(配图片),这份生机之美怎能不让人心生愉悦和欣喜!

    诵读:(请女生读)用清新、明快的语气、语调,怀揣一份发现快乐的情感,诵读第1、2自然段。

    板书:乐 遇见胜景 物我合一

    3. 遗憾的是,快乐的情绪对于柳宗元总却是短暂的,当他向潭西南而望的时候,他的情绪渐渐转为低沉,同学们,柳宗元为何会有如此明显的情绪转变?我们怎么理解这份蕴含在“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中的忧伤之情?这句话什么意思,谁来翻译一下?

    让人感到心情悲伤,寒气透骨,凄凉而幽深。(凄、寒:使动用法)

    诵读:(请男生读)用渐入低沉的语调,怀揣一份回味悲伤的情感,诵读第3、4自然段。

    板书:悲 迷茫 孤独

    点评:景的特点有变化,勾起了他的身世之悲。下面我们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来学习文言诗文,一起来具体看看柳宗元当时的处境。(出示视频资料)

    背景资料:出身于官宦世家,少年有才名,20岁即中进士。积极参与王叔文集团政治改革,改革失败,被贬为永州司马。后被任为柳州刺史,4年后病逝于柳州任上,终年46岁。

    在文言文中,写被贬的和家国沦亡的肯定以“凄”的基调为主,并且,有时候看似很轻的句子的确有可能是很重的,最后一段写了“同游者”,文章本不必介绍谁跟他一起游览小石潭,但因为前面提到“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这是不是矛盾了?

    明确:如果自己孤独感很深,身边有太多人也没有用。亲朋在身边,却未能抚平自己凄凉的心绪,可见作者内心的凄凉孤独,是多么深厚。

    4.用至亲好友的陪伴来写自己的旷世孤独,这是一种什么手法?

    明确:反衬。这是一种极具表现力的写作手法,用亲朋写孤寂,让我们体会到柳宗元心中挥之不去的寂寞和孤独。

    山水之景给予了柳宗元短暂的快乐,乐本是为了解忧,但随着清冷的环境勾起的,却是内心深处、挥之不去的悲凉,仕途失意、家庭不幸、内心孤独、身体病弱……在《小石潭记》中,用心品味文字的我们,欣赏到的不仅仅是自然之景,更是一位敞开胸襟,用细腻、真诚的文字书写着内心忧愁的柳宗元。

    柳宗元当时还写了首诗,形容自己心中冰雪一片,无人能走进其间。哪首诗?

    明确:《江雪》(齐读),里面说他是“千万孤独”。

    柳宗元在《江雪》中写“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在“人踪灭”的风景中游历,其实正是作者内心悲凉之情的完全展现。

    四、小结拓展 感受情怀

    1.这篇散文生动地描述了永州小石潭的优美景色。小石潭结构的奇特,潭水的清澈,岸上景物的秀丽,潭中游鱼的活泼。通过作者精描细绘,图画般地展现在我们眼前。融情于景,情景交融,堪称游记散文的典范之作 。

    2.贬谪生涯所经受的种种迫害和磨难,并未能动摇柳宗元的政治理想。在京城,他直接从事革新活动;到永州,他的斗争则转到思想文化领域。秉承这样的初心,在永州的十年里,柳宗元写下大量令后人为之仰慕的文学名篇。

    (滚屏显示柳宗元在永州时期的作品)

    在逆境中,表达对哲学、政治、历史、人生的深度探寻和思索:

    《封建论》、《天对》、《天说》、《贞符》、《非国语》等

    取材于现实,仗义执言、批判黑暗、歌颂正义的传记文:

    《宋清传》、《捕蛇者说》、《段太尉逸事状》、《童区寄状》等

    以巧妙比喻,把笔锋触向社会深处,发人深思的寓言:

    《临江之麋》、《黔之驴》、《永某氏之鼠》、《谪龙说》、《罴说》、《蝜蝂传》……

    最后,让我们齐声朗诵课文,体会柳宗元的景与情。

    五、布置作业

    以《我心目中的柳宗元》为题,写一篇随笔。

    与小石潭记有关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