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话题作文 节日作文 写人作文 动物作文 作文体载 作文素材 作文技巧
50字 | 100字 | 150字 | 200字 | 250字 | 300字 | 350字 | 400字 | 450字 | 500字 | 550字 | 600字 | 650字 | 700字 | 750字 | 800字 | 850字 | 900字 | 更多

“ 王阳明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5-01-05 14:31:06
  • 《王阳明的名言警句》
  • 王阳明的名言警句(精选205句)

    在平平淡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对名言警句都再熟悉不过了吧,巧用名言警句有助于我们正确对待学习、生活、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培养健康、有益的兴趣爱好。其实很多朋友都不太清楚什么样的名言警句才是好的名言警句,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王阳明的名言警句,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王阳明的名言警句 篇1

    1、人生大病,只是一“傲”字。

    2、故立志者,为学之心也;为学者,立志之事也。

    3、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4、圣人与天地民物同体,儒、佛、老、庄皆我之用,是之谓大道。二氏自私其身,是之谓小道。

    5、静时念念去人欲,存天理。动时念念去人欲,存天理。不管宁静不宁静。

    6、夫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

    7、所以为圣者,在纯乎天理,而不在才力也。故虽凡人,而肯为学,使此心纯乎天理,则亦可为圣人。

    8、殃莫大于叨天之功,罪莫大于掩人之善,恶莫深于袭下之能,辱莫重于忘己之耻,四者备而祸全。

    9、人心之得其正者即道心;道心之失其正者即人心。

    10、一个真实的自我可以让人有效地应对真实的世界,从而完整地把握世界。一切皆因思想而异。如欲改变命运,首先改变自己。如欲改变自己,首先磨炼内心。

    11、没有一劳永逸的制度,制度是有保质期的,只有不断地修补、革新,才能保证社会机器的良好运转。改革固然会伤及既得利益团体,固然会出现波折动荡,但不改则必死无疑。

    12、书本上那些堂而皇之的价值观,言之凿凿的成功秘诀不一定适合每个人的真实需求。

    13、其实,无论是在思想的影响还是在事功的建立上,曾国藩都稍逊其偶像王阳明一筹。

    14、在这片废土之上,一眼望去,黑夜漫无边际。从失望到绝望乃至无望的世人不禁想问:尚有光明之可能乎?

    15、不能等别人为你铺好路,而是要自己去走、去犯错,最后创造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16、心即理也。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心外无事。

    17、心是宇宙的本体,万物的主宰,安身立命的根据,衡量是非的标准。天地间诸事诸物,举凡纲常伦理,言行举止,成败荣辱,皆不出于我心。

    18、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

    19、文官带兵怕就怕纸上谈兵,懂兵法而不懂实战,酿成袁崇焕式的悲剧。事实上兵部上下那么多官员里,长期以来最不缺的就是高谈阔论之徒。

    20、有志于圣人之学者,外孔、孟之训而他求,是舍日月之明,而希光于萤爝之微也,不亦谬乎?

    21、一个人对了,一个国家就对了。你是什么样,社会就是什么样。

    22、在神州这片土地上,有人的地方就会有斗争,扬才露己向来招人忌恨。

    23、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24、是非,不用从学者的讲学中去区分,只需从自己的内心去辨别。

    25、道理人人会讲,诸子百家各有用武之地,但不从心上用力,砥砺出不偏不倚、动转得势的强大心灵,即使做同样的事,说同样的话,动作也会走形。毕竟相由心生,情随事迁。

    26、圣人这个行业没有统一的标准,唯一达成共识的是,这是个操作性不高且吃力不讨好的职业,古往今来除了屈指可数的几个人可以算作圣人外,就剩下若干疯子神经病自称实现了这一理想。

    27、的确,生命的价值在于它能够拒绝庸俗,能够灿烂奔放,但也可以在随波逐流中丧失任何意义,成为行尸走肉。

    28、首先,心即理告诉我们要相信自己,倾听内心,树立起强大的主体意识。其次,炼心的目的也不是成为圣贤一了百了。阳明心学是一种信仰哲学,而信仰只有被实践时才有意义。王阳明融三家之长,却归宗于儒家,提出振聋发聩的知行合一,就是要强调内圣外王,将心性之学转化为卓越的事功。

    29、君自保重,我心送君三十里。

    30、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31、知行合一: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

    32、不贵于无过,而贵于能改过。

    33、千圣皆过影,良知乃吾师。

    34、此心不动,随机而动。

    35、攻吾之短者是吾师。

    36、王阳明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37、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38、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

    39、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40、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边寻。

    41、凡学之不勤,必其志未笃也。

    42、处朋友,务相下则得,相上则损。

    43、天下之事,其得之不难,则其失之必易;其积之不久,则其发之必不宏。

    44、以事言谓之史,以道言谓之经;事即道,道即事;春秋亦经,五经亦史

    45、主一就是专注一个天理

    46、险夷原不滞胸中,何异浮云过太空?夜静海涛三万里,月明飞锡下天风。

    47、“心犹镜也。圣人心如明镜。常人心如昏镜。近世格物之说,如以镜照物,照上用功。不知镜尚昏在,何能照?先生之格物,如磨镜而使之明。磨上用功。明了后亦未尝废照”。

    48、一念开明,反身而诚

    49、静处体悟,事上磨炼。

    50、无声无臭独知时,此是乾坤万有基。抛却自家无尽藏,沿门持钵效贫儿。

    51、凌崖望双峰,苍茫竟何在?载拜西北风,为我扫浮霭。

    52、圣人处此更有何通?

    53、授书不在徒多.但贵精熟。

    54、心即道道即天知心则知道知天

    55、良知者,孟子所谓‘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者也。是非之心,不待虑而知,不待学而能,是故谓之良知。

    56、“良知之外,更无知,致知之外,更无学。”

    57、心无外物,物以心生

    58、问君何事日憧憧?烦恼场中错用功。莫道圣门无口诀,良知二字是参同。

    59、“尽心知性知天,是生知安行事。”

    60、俯仰天地间,触目俱浩浩。箪瓢有余乐,此意良匪矫。幽哉阳明麓,可以忘吾老。

    61、“虚灵不昧,众理具而万事出,心外无理,心外无事。”

    62、汝以不得第为耻,吾以不得第动心而为耻。

    63、山中莫道无供给,明月清风不用钱。

    64、天理即人欲

    65、个个人心有仲尼,自将闻见苦遮迷。而今指与真头面,只是良知更莫疑。

    66、勿忘勿助必有事焉

    67、今人却就将知行分作两件事去做,以为必先知了,然后能行。我如今且去讲习讨论做的工夫,待知得真了,方去做行的工夫。故遂终身不行,亦遂终身不知。此不是小病痛,其来已非一日矣。某今说个知行合一,正是对病的药,又不是某凿空杜撰。知行本体原是如此。今若知得宗旨时,即说两个亦不妨,亦只是一个。若不会宗旨,便说一个,亦济得甚事?只是说闲话。

    68、先曰:“是徒为静养,而不用克己工夫也。如此,临事便要倾倒。人需在事上磨,方可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

    69、至于“夭寿不贰”其心,乃是教学者一心为善,不可以穷通夭寿有个命在,我亦不必以此动心。

    70、随物而格,是致知之功。

    王阳明的名言警句 篇2

    1. 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2. 夫学贵得之于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孔子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其出于孔子者乎?

    3. 圣人与天地民物同体,儒、佛、老、庄皆我之用,是之谓大道。二氏自私其身,是之谓小道。

    4. 此心光明,亦复何言,人性之善,天下无不可化之人。

    5. 人须事上磨练做功夫,乃有益。若只好静,遇事便乱,终无长进。那静时功夫亦差,似收敛而实放溺也。

    6. 立志用功,如种树然。方其根芽,犹未有干。及其有干,尚未有枝。枝而后叶。叶而后花实。初种根时,只管栽培灌溉。勿作枝想。勿作叶想。勿作花想。勿作实想。悬想何益?但不忘栽培之功,怕。没有枝叶花寅。

    7. 攻吾之短者是吾师。

    8. 立学、立言之著,立德、立身之典。

    9. 克己须扫除廓清,一毫不存方是有一毫在,则众恶相引而来。

    10. 圣人必可学而至。

    11. 处朋友,务相下则得,相上则损。

    12. 致知必在于行,而不行之不可以为致知也。

    13. 私欲日生,如地上尘,一日不扫,更又一层。

    14. 心之良知是谓圣人,圣人之学,惟是致良知。

    15. 千圣皆过影,良知乃吾师。

    16. 知善知恶是良知。

    17. 能戒慎恐惧者,是良知也。

    18. 性无不善,故知无不良。

    19. 博学只是事事存此天理,笃行只是学之不已之意。

    20. 知行本体,即是良知。

    21. 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

    22.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23. 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是未知。

    24. 此心无私欲之弊,即是天理。

    25. 心外无物,如吾心发一念孝亲,即孝亲便是物。

    26. 心即道,道即天,知心则知道。

    27. 学为圣人之道,学以致良知。

    28. 切勿得失横在胸中。

    29. 知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

    30. 人生大病,只是一傲字。

    王阳明的名言警句 篇3

    1、至诚之心,是心之本体。《大学》倡导的诚意,也是此意,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唯有至诚之心,方可无敌于天下,方可做到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方可做到看庭前花开花落,望天边云卷云舒!

    2、苏东坡和苏小妹的故事,是一个很好的证实,众所周知,道士苏东坡有不少的和尚朋友,佛印便是其中一位。

    3、烦恼大多来自于心中的私欲。稻盛和夫曾经建立第二电电(KDII)的时候,经过半年的心理问话,到底是出于私欲还是大公无私,最终认为自己是“动机至善,私心了无” ,才决定涉足电信行业,以至于又一个世界500强企业的诞生。

    4、一次,苏东坡和佛印在林中打坐。过了很久,佛印对苏东坡说:“观君坐姿,酷似佛祖。”苏东坡大喜,他看到佛印的褐色袈裟拖在地上,便对佛印说:“上人坐姿,活像一堆牛粪。”佛印听了,只是微微一笑,然后说道:“我看你却像一尊佛”。

    5、唯物主义者认为万事万物皆有规律,常从各自经历的事上追求自然规律。其实不然,朱熹学说就是提倡大家格物致知,凡事从事上去寻求。殊不知朱熹晚年时幡然悔悟,觉得之前的做法是颠倒了,学习万物其实最终还是从内心去寻求,内心自有真理在,心中有道,主宰万物。

    6、知行合一,很多人有所误解,觉得知道了就去执行就知行合一了。假如良知被私欲遮蔽,觉得自己的认知是正确的,就去执行,那是绝对错误的。举个例子,有些人认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所以心中埋藏着复仇心理,所谓冤冤相报何时了,江湖恩怨终究是解决不了的。知是行之始,知是至善,是心之本体。如果你真的'认知到了,自然就会去执行,执行就是知道的真是体现。他们是同步进行,这才是所谓的知行合一,大部分人误解此种深意!

    7、如果心中有佛看到所有人皆是佛,心中有牛粪看到所人有人都是牛粪。人生在世都是有一定价值的,看到别人的短处,会给自己增加负能量;看到别人优点,能给自己增加正能量,长此以往,心境必然有所提升!

    8、朋友相处,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需要有包容之心,人无完人,皆有缺点。如果一味追求完美,那就是执着了,世上本没有完美之物。雍正皇帝,曾经命令年羹尧去江夏杀害仁伯安找到《百官行述》,结果年羹尧杀害江夏镇七百余人,没留一个活口。当时雍正知道之后,很是生气。邬先生劝说:水至清则无鱼,此人杀伐决断,以后定有大用。得饶人处且饶人,雍正当时承担下责任,完美处理此事,收买了人心。

    9、苏东坡心想不禁暗暗得意。回家后,他把这件事告诉了苏小妹。苏小妹听了哥哥的话,说道:“哥哥,你又输了。佛家有经云:心有所想,目有所见。佛印心中有佛,所以看你像佛;而你看他像牛粪,是因为你心中只有牛粪呀!”

    10、此心不动,是说看到万事万物也不动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真正的随心而动,不过分执着,不局限条条框框,追求内心的真实想法,随机而动,不过分追求成功,失之不悲,得之淡然!

    王阳明的名言警句 篇4

    1、夫美质难得而易坏,至道难闻而易失,盛年难遇而易过,习俗难革而易流。

    2、人虽至愚,责人则明;虽有聪明,责己则昏。

    3、人之善恶,由于一念之间。

    4、一念改过,当时即得本心。

    5、致知二字,乃是孔门正法眼藏,异此而学,即谓之异端;离此而说,即谓之邪说;迷此而行,即谓之冥行。

    6、功盖天下而莫之嫉,善利万物而莫与争。

    7、体,即良知之体,用,即良知之用,宁复有超然于体用之外者乎?

    8、能戒慎恐惧者,是良知也。

    9、防于未萌之先,而克于方萌之际。

    10、随物而格,是致知之功。

    11、格物致知,灭除轻傲。

    12、圣人气象不在圣人而在我矣。

    13、以言语谤人,其谤浅;是以身谤也,其谤深矣。

    14、外面是非毁誉,亦好资之以为警切砥砺之地。

    15、眼前路径须放开阔,才好容人来往,若太拘窄,恐自己亦无展足之地矣。

    16、人生大病,只是一“傲”字。

    17、千罪百恶,皆从傲上来。只是一“傲”字,便结果了这一生。

    18、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事事物物皆得其理者,格物也。是合心与理而为一者也。

    19、良知良能,愚夫愚妇与圣人同。但惟圣人能致其良知,而愚夫愚妇不能致,此圣愚之所由分。

    20、凡谋其力之所不及而强其知之所不能者,皆不得为致良知。

    21、记诵之广,适以长其敖也;知识之多,适以行其恶也;闻见之博,适以肆其辨也;辞章之富,适以饰其伪也。

    22、良知不由见闻而有,而见闻莫非良知之用。

    23、良知之外,别无知矣;故“致良知”是圣人教人第一义。

    24、思是良知之发用。若是良知发用之思,则所思莫非天理矣。

    25、君子之酬酢万变,当行则行,当止则止,当生则生,当死则死,斟酌调停,无非是致其良知,以求自慊而已。

    26、盖良知之在人心,亘万古塞宇宙而无不同。

    27、不欺则良知无所伪而诚,诚则明矣;自信则良知无所惑而明,明则诚矣。

    28、至诚则“无知而无不知”,不必言“可以前知”。

    29、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万物,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

    30、天下之人心皆吾之心也,天下之人犹有病狂者矣,吾安得而非病狂乎?犹有丧心者矣,吾安得而非丧心乎?

    王阳明的名言警句 篇5

    1、心若不安,世间万物跟着烦乱,纷纷攘攘,无穷无尽。

    2、人生本没有大事,过好平常每一天,就是最了不起的修行。

    3、王阳明指向烛火:这是光。

    4、养吾光明心,是最高的修为。

    5、王阳明在诗中写道:

    6、有高峰,自然有低谷;有坦途,自然有坑洼。无论如何,心向光明。

    7、正在做的事情,和正在相处的人,才是眼下最重要的。

    8、“走路不小心跌倒了,重新站起来就好,万万不能赖在地上不起身,更不必自欺欺人装作不曾跌倒的样子。”

    9、心若放平,不执着、不着急,安安稳稳的幸福感也就随之而来。

    10、王阳明指点道:你太执着于外物。

    11、修心养性的功夫,就在平常。

    12、在那缺衣少食的蛮荒之地,他的随从和弟子相继病倒。

    13、“饥来吃饭倦来眠,只此修行玄更玄。

    14、饿了就吃饭,困了就睡觉,做好世间最平常的事,才能快意人生。

    15、内心光明,世界也就光明,无论面对什么事内心都是一片坦然。

    16、徐樾不解。

    17、接连举了十几个之后,全被老师否定,徐樾开始焦虑、沮丧。

    18、人生是一段旅程,难易皆是修行,苦乐全在心境。

    19、做好平常事

    20、王阳明就让他加以说明,徐樾每举一个例子,王阳明便否定一个。

    21、守好光明心

    22、身处滚滚红尘中,守住平常心、点亮光明心,方能过好这一生。

    23、王阳明说:万缘脱去心无事。

    24、保持一颗平常心,就是生活的最佳状态。

    25、再指向河面星星点点的渔火:这都是光。

    26、王阳明说“此心光明”,只要心中有光,光便无处不在。

    27、王阳明有个弟子叫徐樾,自以为深谙阳明心学的真谛。

    28、生活,好也要过,歹也要过。

    29、越是难时、难处,越要守住内心的光明。

    31、于是,他经常给随从们吟诗诵词,哼哼小调,只为让心他们情好些,忘记艰辛和痛苦。

    32、光既不在烛火上,也不在日月星辰之间。

    33、王阳明说:“今人于吃饭时,虽然一事在前,其心常役役不宁,只缘此心忙惯了,所以收摄不住。”

    34、面对那些难以预料的事,他不去劳神;面对那些不能改变的事,他一笑而过。

    35、“事上磨”,是最好的修行——平常心做事。

    36、被贬至龙场的日子,是王阳明生命中极难熬一段的时光。

    37、无论是辉煌还是灰暗,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眼前这段路,都是人生中的一段旅程。

    38、唯有一颗平常心,才能让你成为自己生活的主人。

    39、徐樾起先茫然,随即顿悟。

    40、不仅如此,王阳明还担心,在艰苦环境下,随从们会心情抑郁。

    王阳明的名言警句 篇6

    1、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2、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

    3、君自保重,我心送君三十里。

    4、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5、“格物”即“慎独”,即“戒惧”。

    6、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7、知行合一: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

    8、你看满大街都是圣人,满大街的人看你也是圣人。

    9、心狭为祸之根,心旷为福之门。

    10、诚字有以工夫说者。诚是心之本体,求复其本位,便是思诚的工夫。

    王阳明的名言警句 篇7

    1、相思不作勤书礼,别后吾言在订顽。王阳明

    2、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岂有功夫说闲话,管闲事。王阳明

    3、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王阳明

    4、呜呼!六经之学,其不明于世,非一朝一夕之故矣。王阳明

    5、心无外物,物以心生。王阳明

    6、六经者非他,吾心之常道也。王阳明

    7、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王阳明

    8、去年今日卧燕台,铜鼓中宵隐地雷。王阳明

    9、千圣皆过影,良知乃吾师。王阳明

    10、虚灵不昧,众理具而万事出,心外无理,心外无事。王阳明

    11、布衾莫谩愁僵卧,积素还多达曙明。王阳明

    12、莫辞秉烛通霄坐,明日相思隔陇烟。王阳明

    13、心即理也,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心外无事。王阳明

    14、志不立,如无舵这舟,无衔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王阳明

    15、夫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王阳明

    【王阳明的名言警句(精选205句)】

  • 《王阳明的名言警句》
  • 王阳明的名言警句(精选205句)

    在平平淡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对名言警句都再熟悉不过了吧,巧用名言警句有助于我们正确对待学习、生活、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培养健康、有益的兴趣爱好。其实很多朋友都不太清楚什么样的名言警句才是好的名言警句,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王阳明的名言警句,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王阳明的名言警句 篇1

    1、人生大病,只是一“傲”字。

    2、故立志者,为学之心也;为学者,立志之事也。

    3、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4、圣人与天地民物同体,儒、佛、老、庄皆我之用,是之谓大道。二氏自私其身,是之谓小道。

    5、静时念念去人欲,存天理。动时念念去人欲,存天理。不管宁静不宁静。

    6、夫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

    7、所以为圣者,在纯乎天理,而不在才力也。故虽凡人,而肯为学,使此心纯乎天理,则亦可为圣人。

    8、殃莫大于叨天之功,罪莫大于掩人之善,恶莫深于袭下之能,辱莫重于忘己之耻,四者备而祸全。

    9、人心之得其正者即道心;道心之失其正者即人心。

    10、一个真实的自我可以让人有效地应对真实的世界,从而完整地把握世界。一切皆因思想而异。如欲改变命运,首先改变自己。如欲改变自己,首先磨炼内心。

    11、没有一劳永逸的制度,制度是有保质期的,只有不断地修补、革新,才能保证社会机器的良好运转。改革固然会伤及既得利益团体,固然会出现波折动荡,但不改则必死无疑。

    12、书本上那些堂而皇之的价值观,言之凿凿的成功秘诀不一定适合每个人的真实需求。

    13、其实,无论是在思想的影响还是在事功的建立上,曾国藩都稍逊其偶像王阳明一筹。

    14、在这片废土之上,一眼望去,黑夜漫无边际。从失望到绝望乃至无望的世人不禁想问:尚有光明之可能乎?

    15、不能等别人为你铺好路,而是要自己去走、去犯错,最后创造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16、心即理也。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心外无事。

    17、心是宇宙的本体,万物的主宰,安身立命的根据,衡量是非的标准。天地间诸事诸物,举凡纲常伦理,言行举止,成败荣辱,皆不出于我心。

    18、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

    19、文官带兵怕就怕纸上谈兵,懂兵法而不懂实战,酿成袁崇焕式的悲剧。事实上兵部上下那么多官员里,长期以来最不缺的就是高谈阔论之徒。

    20、有志于圣人之学者,外孔、孟之训而他求,是舍日月之明,而希光于萤爝之微也,不亦谬乎?

    21、一个人对了,一个国家就对了。你是什么样,社会就是什么样。

    22、在神州这片土地上,有人的地方就会有斗争,扬才露己向来招人忌恨。

    23、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24、是非,不用从学者的讲学中去区分,只需从自己的内心去辨别。

    25、道理人人会讲,诸子百家各有用武之地,但不从心上用力,砥砺出不偏不倚、动转得势的强大心灵,即使做同样的事,说同样的话,动作也会走形。毕竟相由心生,情随事迁。

    26、圣人这个行业没有统一的标准,唯一达成共识的是,这是个操作性不高且吃力不讨好的职业,古往今来除了屈指可数的几个人可以算作圣人外,就剩下若干疯子神经病自称实现了这一理想。

    27、的确,生命的价值在于它能够拒绝庸俗,能够灿烂奔放,但也可以在随波逐流中丧失任何意义,成为行尸走肉。

    28、首先,心即理告诉我们要相信自己,倾听内心,树立起强大的主体意识。其次,炼心的目的也不是成为圣贤一了百了。阳明心学是一种信仰哲学,而信仰只有被实践时才有意义。王阳明融三家之长,却归宗于儒家,提出振聋发聩的知行合一,就是要强调内圣外王,将心性之学转化为卓越的事功。

    29、君自保重,我心送君三十里。

    30、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31、知行合一: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

    32、不贵于无过,而贵于能改过。

    33、千圣皆过影,良知乃吾师。

    34、此心不动,随机而动。

    35、攻吾之短者是吾师。

    36、王阳明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37、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38、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

    39、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40、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边寻。

    41、凡学之不勤,必其志未笃也。

    42、处朋友,务相下则得,相上则损。

    43、天下之事,其得之不难,则其失之必易;其积之不久,则其发之必不宏。

    44、以事言谓之史,以道言谓之经;事即道,道即事;春秋亦经,五经亦史

    45、主一就是专注一个天理

    46、险夷原不滞胸中,何异浮云过太空?夜静海涛三万里,月明飞锡下天风。

    47、“心犹镜也。圣人心如明镜。常人心如昏镜。近世格物之说,如以镜照物,照上用功。不知镜尚昏在,何能照?先生之格物,如磨镜而使之明。磨上用功。明了后亦未尝废照”。

    48、一念开明,反身而诚

    49、静处体悟,事上磨炼。

    50、无声无臭独知时,此是乾坤万有基。抛却自家无尽藏,沿门持钵效贫儿。

    51、凌崖望双峰,苍茫竟何在?载拜西北风,为我扫浮霭。

    52、圣人处此更有何通?

    53、授书不在徒多.但贵精熟。

    54、心即道道即天知心则知道知天

    55、良知者,孟子所谓‘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者也。是非之心,不待虑而知,不待学而能,是故谓之良知。

    56、“良知之外,更无知,致知之外,更无学。”

    57、心无外物,物以心生

    58、问君何事日憧憧?烦恼场中错用功。莫道圣门无口诀,良知二字是参同。

    59、“尽心知性知天,是生知安行事。”

    60、俯仰天地间,触目俱浩浩。箪瓢有余乐,此意良匪矫。幽哉阳明麓,可以忘吾老。

    61、“虚灵不昧,众理具而万事出,心外无理,心外无事。”

    62、汝以不得第为耻,吾以不得第动心而为耻。

    63、山中莫道无供给,明月清风不用钱。

    64、天理即人欲

    65、个个人心有仲尼,自将闻见苦遮迷。而今指与真头面,只是良知更莫疑。

    66、勿忘勿助必有事焉

    67、今人却就将知行分作两件事去做,以为必先知了,然后能行。我如今且去讲习讨论做的工夫,待知得真了,方去做行的工夫。故遂终身不行,亦遂终身不知。此不是小病痛,其来已非一日矣。某今说个知行合一,正是对病的药,又不是某凿空杜撰。知行本体原是如此。今若知得宗旨时,即说两个亦不妨,亦只是一个。若不会宗旨,便说一个,亦济得甚事?只是说闲话。

    68、先曰:“是徒为静养,而不用克己工夫也。如此,临事便要倾倒。人需在事上磨,方可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

    69、至于“夭寿不贰”其心,乃是教学者一心为善,不可以穷通夭寿有个命在,我亦不必以此动心。

    70、随物而格,是致知之功。

    王阳明的名言警句 篇2

    1. 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2. 夫学贵得之于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孔子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其出于孔子者乎?

    3. 圣人与天地民物同体,儒、佛、老、庄皆我之用,是之谓大道。二氏自私其身,是之谓小道。

    4. 此心光明,亦复何言,人性之善,天下无不可化之人。

    5. 人须事上磨练做功夫,乃有益。若只好静,遇事便乱,终无长进。那静时功夫亦差,似收敛而实放溺也。

    6. 立志用功,如种树然。方其根芽,犹未有干。及其有干,尚未有枝。枝而后叶。叶而后花实。初种根时,只管栽培灌溉。勿作枝想。勿作叶想。勿作花想。勿作实想。悬想何益?但不忘栽培之功,怕。没有枝叶花寅。

    7. 攻吾之短者是吾师。

    8. 立学、立言之著,立德、立身之典。

    9. 克己须扫除廓清,一毫不存方是有一毫在,则众恶相引而来。

    10. 圣人必可学而至。

    11. 处朋友,务相下则得,相上则损。

    12. 致知必在于行,而不行之不可以为致知也。

    13. 私欲日生,如地上尘,一日不扫,更又一层。

    14. 心之良知是谓圣人,圣人之学,惟是致良知。

    15. 千圣皆过影,良知乃吾师。

    16. 知善知恶是良知。

    17. 能戒慎恐惧者,是良知也。

    18. 性无不善,故知无不良。

    19. 博学只是事事存此天理,笃行只是学之不已之意。

    20. 知行本体,即是良知。

    21. 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

    22.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23. 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是未知。

    24. 此心无私欲之弊,即是天理。

    25. 心外无物,如吾心发一念孝亲,即孝亲便是物。

    26. 心即道,道即天,知心则知道。

    27. 学为圣人之道,学以致良知。

    28. 切勿得失横在胸中。

    29. 知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

    30. 人生大病,只是一傲字。

    王阳明的名言警句 篇3

    1、至诚之心,是心之本体。《大学》倡导的诚意,也是此意,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唯有至诚之心,方可无敌于天下,方可做到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方可做到看庭前花开花落,望天边云卷云舒!

    2、苏东坡和苏小妹的故事,是一个很好的证实,众所周知,道士苏东坡有不少的和尚朋友,佛印便是其中一位。

    3、烦恼大多来自于心中的私欲。稻盛和夫曾经建立第二电电(KDII)的时候,经过半年的心理问话,到底是出于私欲还是大公无私,最终认为自己是“动机至善,私心了无” ,才决定涉足电信行业,以至于又一个世界500强企业的诞生。

    4、一次,苏东坡和佛印在林中打坐。过了很久,佛印对苏东坡说:“观君坐姿,酷似佛祖。”苏东坡大喜,他看到佛印的褐色袈裟拖在地上,便对佛印说:“上人坐姿,活像一堆牛粪。”佛印听了,只是微微一笑,然后说道:“我看你却像一尊佛”。

    5、唯物主义者认为万事万物皆有规律,常从各自经历的事上追求自然规律。其实不然,朱熹学说就是提倡大家格物致知,凡事从事上去寻求。殊不知朱熹晚年时幡然悔悟,觉得之前的做法是颠倒了,学习万物其实最终还是从内心去寻求,内心自有真理在,心中有道,主宰万物。

    6、知行合一,很多人有所误解,觉得知道了就去执行就知行合一了。假如良知被私欲遮蔽,觉得自己的认知是正确的,就去执行,那是绝对错误的。举个例子,有些人认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所以心中埋藏着复仇心理,所谓冤冤相报何时了,江湖恩怨终究是解决不了的。知是行之始,知是至善,是心之本体。如果你真的'认知到了,自然就会去执行,执行就是知道的真是体现。他们是同步进行,这才是所谓的知行合一,大部分人误解此种深意!

    7、如果心中有佛看到所有人皆是佛,心中有牛粪看到所人有人都是牛粪。人生在世都是有一定价值的,看到别人的短处,会给自己增加负能量;看到别人优点,能给自己增加正能量,长此以往,心境必然有所提升!

    8、朋友相处,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需要有包容之心,人无完人,皆有缺点。如果一味追求完美,那就是执着了,世上本没有完美之物。雍正皇帝,曾经命令年羹尧去江夏杀害仁伯安找到《百官行述》,结果年羹尧杀害江夏镇七百余人,没留一个活口。当时雍正知道之后,很是生气。邬先生劝说:水至清则无鱼,此人杀伐决断,以后定有大用。得饶人处且饶人,雍正当时承担下责任,完美处理此事,收买了人心。

    9、苏东坡心想不禁暗暗得意。回家后,他把这件事告诉了苏小妹。苏小妹听了哥哥的话,说道:“哥哥,你又输了。佛家有经云:心有所想,目有所见。佛印心中有佛,所以看你像佛;而你看他像牛粪,是因为你心中只有牛粪呀!”

    10、此心不动,是说看到万事万物也不动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真正的随心而动,不过分执着,不局限条条框框,追求内心的真实想法,随机而动,不过分追求成功,失之不悲,得之淡然!

    王阳明的名言警句 篇4

    1、夫美质难得而易坏,至道难闻而易失,盛年难遇而易过,习俗难革而易流。

    2、人虽至愚,责人则明;虽有聪明,责己则昏。

    3、人之善恶,由于一念之间。

    4、一念改过,当时即得本心。

    5、致知二字,乃是孔门正法眼藏,异此而学,即谓之异端;离此而说,即谓之邪说;迷此而行,即谓之冥行。

    6、功盖天下而莫之嫉,善利万物而莫与争。

    7、体,即良知之体,用,即良知之用,宁复有超然于体用之外者乎?

    8、能戒慎恐惧者,是良知也。

    9、防于未萌之先,而克于方萌之际。

    10、随物而格,是致知之功。

    11、格物致知,灭除轻傲。

    12、圣人气象不在圣人而在我矣。

    13、以言语谤人,其谤浅;是以身谤也,其谤深矣。

    14、外面是非毁誉,亦好资之以为警切砥砺之地。

    15、眼前路径须放开阔,才好容人来往,若太拘窄,恐自己亦无展足之地矣。

    16、人生大病,只是一“傲”字。

    17、千罪百恶,皆从傲上来。只是一“傲”字,便结果了这一生。

    18、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事事物物皆得其理者,格物也。是合心与理而为一者也。

    19、良知良能,愚夫愚妇与圣人同。但惟圣人能致其良知,而愚夫愚妇不能致,此圣愚之所由分。

    20、凡谋其力之所不及而强其知之所不能者,皆不得为致良知。

    21、记诵之广,适以长其敖也;知识之多,适以行其恶也;闻见之博,适以肆其辨也;辞章之富,适以饰其伪也。

    22、良知不由见闻而有,而见闻莫非良知之用。

    23、良知之外,别无知矣;故“致良知”是圣人教人第一义。

    24、思是良知之发用。若是良知发用之思,则所思莫非天理矣。

    25、君子之酬酢万变,当行则行,当止则止,当生则生,当死则死,斟酌调停,无非是致其良知,以求自慊而已。

    26、盖良知之在人心,亘万古塞宇宙而无不同。

    27、不欺则良知无所伪而诚,诚则明矣;自信则良知无所惑而明,明则诚矣。

    28、至诚则“无知而无不知”,不必言“可以前知”。

    29、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万物,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

    30、天下之人心皆吾之心也,天下之人犹有病狂者矣,吾安得而非病狂乎?犹有丧心者矣,吾安得而非丧心乎?

    王阳明的名言警句 篇5

    1、心若不安,世间万物跟着烦乱,纷纷攘攘,无穷无尽。

    2、人生本没有大事,过好平常每一天,就是最了不起的修行。

    3、王阳明指向烛火:这是光。

    4、养吾光明心,是最高的修为。

    5、王阳明在诗中写道:

    6、有高峰,自然有低谷;有坦途,自然有坑洼。无论如何,心向光明。

    7、正在做的事情,和正在相处的人,才是眼下最重要的。

    8、“走路不小心跌倒了,重新站起来就好,万万不能赖在地上不起身,更不必自欺欺人装作不曾跌倒的样子。”

    9、心若放平,不执着、不着急,安安稳稳的幸福感也就随之而来。

    10、王阳明指点道:你太执着于外物。

    11、修心养性的功夫,就在平常。

    12、在那缺衣少食的蛮荒之地,他的随从和弟子相继病倒。

    13、“饥来吃饭倦来眠,只此修行玄更玄。

    14、饿了就吃饭,困了就睡觉,做好世间最平常的事,才能快意人生。

    15、内心光明,世界也就光明,无论面对什么事内心都是一片坦然。

    16、徐樾不解。

    17、接连举了十几个之后,全被老师否定,徐樾开始焦虑、沮丧。

    18、人生是一段旅程,难易皆是修行,苦乐全在心境。

    19、做好平常事

    20、王阳明就让他加以说明,徐樾每举一个例子,王阳明便否定一个。

    21、守好光明心

    22、身处滚滚红尘中,守住平常心、点亮光明心,方能过好这一生。

    23、王阳明说:万缘脱去心无事。

    24、保持一颗平常心,就是生活的最佳状态。

    25、再指向河面星星点点的渔火:这都是光。

    26、王阳明说“此心光明”,只要心中有光,光便无处不在。

    27、王阳明有个弟子叫徐樾,自以为深谙阳明心学的真谛。

    28、生活,好也要过,歹也要过。

    29、越是难时、难处,越要守住内心的光明。

    31、于是,他经常给随从们吟诗诵词,哼哼小调,只为让心他们情好些,忘记艰辛和痛苦。

    32、光既不在烛火上,也不在日月星辰之间。

    33、王阳明说:“今人于吃饭时,虽然一事在前,其心常役役不宁,只缘此心忙惯了,所以收摄不住。”

    34、面对那些难以预料的事,他不去劳神;面对那些不能改变的事,他一笑而过。

    35、“事上磨”,是最好的修行——平常心做事。

    36、被贬至龙场的日子,是王阳明生命中极难熬一段的时光。

    37、无论是辉煌还是灰暗,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眼前这段路,都是人生中的一段旅程。

    38、唯有一颗平常心,才能让你成为自己生活的主人。

    39、徐樾起先茫然,随即顿悟。

    40、不仅如此,王阳明还担心,在艰苦环境下,随从们会心情抑郁。

    王阳明的名言警句 篇6

    1、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2、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

    3、君自保重,我心送君三十里。

    4、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5、“格物”即“慎独”,即“戒惧”。

    6、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7、知行合一: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

    8、你看满大街都是圣人,满大街的人看你也是圣人。

    9、心狭为祸之根,心旷为福之门。

    10、诚字有以工夫说者。诚是心之本体,求复其本位,便是思诚的工夫。

    王阳明的名言警句 篇7

    1、相思不作勤书礼,别后吾言在订顽。王阳明

    2、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岂有功夫说闲话,管闲事。王阳明

    3、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王阳明

    4、呜呼!六经之学,其不明于世,非一朝一夕之故矣。王阳明

    5、心无外物,物以心生。王阳明

    6、六经者非他,吾心之常道也。王阳明

    7、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王阳明

    8、去年今日卧燕台,铜鼓中宵隐地雷。王阳明

    9、千圣皆过影,良知乃吾师。王阳明

    10、虚灵不昧,众理具而万事出,心外无理,心外无事。王阳明

    11、布衾莫谩愁僵卧,积素还多达曙明。王阳明

    12、莫辞秉烛通霄坐,明日相思隔陇烟。王阳明

    13、心即理也,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心外无事。王阳明

    14、志不立,如无舵这舟,无衔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王阳明

    15、夫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王阳明

    【王阳明的名言警句(精选205句)】

  • 《灯火味的王阳明450字》
  • 依灯火之光,照天下人行。

    手翻开王阳明一生,摇曳的灯火燃起星星之火。

    前生的王阳明提灯寻己。寻己之路漫漫,王阳明也换不止一条:任侠,骑射,辞章,神仙,佛氏。又因坚信朱熹之“格物”,七日格物,落下病根。

    此事后,灯摇摇晃晃,念摇摆不定。自刘瑾廷仗后,哀,贬谪龙场。却于龙场石洞,石棺悟道,心灯终平——王阳明心学自此问世。

    后生的王阳明散光凡尘。

    后经人推赏,提督南赣,仅以一年又三月平四省流民暴乱;经闻宁王朱宸濠叛乱,起义兵仅以四十三日力平宁王之乱;于梧州,二月平定思田之乱……

    立功之多,数之不尽;灯光之亮,凡尘皆明。

    起于文明书院,初揭心学之纱。后至江西庐陵,南赣等多处转播心学。在日常生活,就算身处沙场烽火之中,也不忘播撒。

    风轻拂过,灯火摇曳。

    质疑,厌烦甚至抵制之声层出不穷,妄想将这份灯火埋没,隐藏。王阳明怎么面对呢?以最宽宏之居款待——仁心。他以平淡地回应,理智地面对,平和的心境,让他们无话可言。

    自此,星星之火一燃成燎原烈火,在中华大地上永不止息。

    孟子曾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而王阳明,他早已是。王阳明,他燃尽一身灯火,甚言,他本便为灯火,照己,照人,照心。

    此心光明,亦复何言;灯火光耀,照明人间。

  • 《海洋味的王阳明800字》
  • 海洋广大无边,时间雕琢完人。

    王阳明作为中国两个半完人中的一人,有着如海洋一样广阔的胸襟。他成为圣贤仿佛早已注定。

    十二岁的王阳明请教老师:“何为人生第一等事?”老师毫不犹豫地回答:“读书登第,汝父也。”王阳明并不认同,反驳说:“恐未是,当读书做圣贤耳。”小小少年却有如此志向,他早已超越了世俗的眼光,有着如同海洋那般宽广博大的气概与胸怀,如广阔的大海一样包容万物。他淡泊名利,超然物外。

    然而,海浪袭来最汹涌的时刻来临了。在刘瑾风暴中,他被贬至贵州龙场,周围的海浪狠狠地打击他。之后,璀璨夺目的烟花在某一特定时刻一下子便绽放开来。这也是中国思想史上最耀目的光辉。王阳明的龙场悟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本来,他一直无法参透“圣人是如何改变外部世界有所作为的”。终于,在复杂的人生经历后,风雨飘摇,雨打浮萍,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下,其心学思想得以冲破牢笼。他明白了,无法从外界寻求道理,转而在自己的心中寻求真理——宇宙即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正如尼采所说:“在自己身上,克服这个时代。”既是不能改变时代,那就从心里寻求事物的处理、解决方式,所谓圣贤,就是最真实的自我。

    或许处于低谷之中并不可怕,可怕的失去信心,停滞不前。而王阳明就如同大海一样,他的伟大就在于面对人生的困境,永不言弃。无论和大海一样溃退得多么狼狈,都依然在困境中认清、看淡,坚持自我。在下一次涨潮时席卷重来,创建一番心学的天地,如斯巴达克斯的话语:“我将归来,万马千军。”轰轰烈烈的潮起,心学横空出世,他让人们收拾精神,唤醒人们的思想。

    海浪终会退潮……

    1529年那个冬天,他的肉体永远地离开了,但他的心学会永远存留在人们心中。他也会化为一片大海,指引着人们的致良知。

    “此心光明,亦复何言?”这是他留给尘世的最后一句话。他如大海一样真切自在,历经种种磨难,他身上带着如海一样淡淡的咸味。他那么淡然,唯一让他动心的,便是对人类的致良知抱有无限期望。

    辛夷坞说过:“日出之美便在于它脱胎于最深的黑暗。”王阳明在磨难中反思、修炼,最终砥砺出“知行合一”的生命境界。海浪不停地翻涌着,仿佛述说王阳明那有点咸味又带有传奇色彩的人生。

    不求炫目的繁华,炙手可热;不淆世俗的潮浪,而遗世独立。

  • 《月光味的王阳明800字》
  • 瑰丽的月华自由地在夜幕这块画布上流溢。

    步于中庭,任披上一袭银纱。我,嗅到了月的味道,一种信念与勇气的引导,使人超脱世俗,与月共舞。

    在龙场月光下的王阳明,是否感同身受?

    刘瑾风暴中,王阳明不畏权势,公开上书,后廷杖四十,被贬贵州龙场。途经艰难才到龙场,却发现旧的厄运结束标志新的不幸到来。阴暗的瘴气,凶猛的野兽,无指望的供应,更有阴挚易怒的少数民族。王阳明只能睡于石洞中,放平心态,思考明天该怎么过。

    只有月亮还在夜暮中默默陪伴。

    历经彷徨与痛苦,这是成功的前兆。

    当王阳明在棺材中体验死亡时,当王阳明对月沉思圣贤时,经一夜,他站起来了。悟得,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即每个人与生俱来有圣贤之道与良知,作圣贤即是通过努力实现最真实的自我。王阳明满怀欣赏,举杯邀月共饮。迷失之人已重生。

    皎皎月华透过梧桐倾泻而下,纯粹。

    王阳明以良知为盾,以攻心为上,进行“事上练”。赣南剿匪是大戏。对付池仲容时,他先下诏诏安以收拢人心,而间谍池仲安已被他心学所感化。借口卢珂也被假处分,池仲容只能入赣州城,犹如“请君入瓮”。入城期间,王阳明劝他改邪归正,却如对牛弹琴。王阳明充分利用池仲容好色之不足,挽留他再过一夜,最后在餐席上处死他。而三浰群龙无首,一盘散沙。此乃“事上练”,心学,用心,方成功。

    日乃昼之明珠,月是夜之明灯。

    月华如练,若有若无的轻纱后,能看到背面满空星辰。

    在龙场,明月曾照亮过王阳明,使他重生;而现在,他将化为一盘明月,在明朝腐朽统治的黑暮下,发光!这“月光”是心学,这“星辰”是学徒,王阳明心济天下,欲用心学以照亮众生,唤醒世间麻木之人,令人间和谐。

    摧毁朱宸濠主力军情报告送来时,王阳明看了看,思索一下,神色如常。“宁王可是败了?”他点点头,回答:“败了,但死伤太重。”说完,又平静地讲他的心学。

    在余姚守孝时,他在讲心学,并发现了四句教的解析;途经南浦,南昌时,全城欢迎,王阳明笑传心学;甚至在死前,王阳明还大义凛然:“我心光明,亦复何言?”

    王阳明的心学,是救济苍生的良药,所以他夜以继日,由始到终,都在讲心学,一门益于芸芸众生的学术。所以王阳明此心如月般光明,其它,复何言?

    月,淡淡地晕开在墨黑的夜,在人世洒下一片清辉。

    月光皎洁,久寻清香。

  • 《青芬味的王阳明600字》
  • 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王阳明

    在一片青翠挺拔的竹林,空气中氤氲着竹子特有的青芬。阳光倚着竹杆,洒下一片斑驳的光影。

    这是王阳明格竹子的第七天,此时王阳明头脑昏涨,对朱熹“进阶八条目”的起初两步“格物致知”,就已扑灭了王阳明对朱熹的狂热。

    在那个以信奉朱熹为潮流的年代,是王阳明第一个站在了朱熹的对立面。王阳明做了一件大事,他果断放弃了格物致知。向前是勇气,转身是智慧,王阳明是智勇兼备。在一片芬芳的竹子林里,王阳明开始了他对“佛”的追求。

    然而,王阳明就像是一棵笔直的翠竹。

    每年科举考试,都会吸引无数考生进京赶考,场面尤为隆重。排名出来后,红榜上没有自已的名字,场面也是异常壮观,相比考前,哀声一片,唯有王阳明一声不吭。当人们以为他伤心过度时,他像竹子一样一根筯地认为:如果他为这动了心,便做不到知行合一。依他看,天下第一大事是做圣贤。恰似刘桢所说的“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般,他有松竹般的刚劲,绝不为一次落榜而动心,这才是王阳明。

    在朝廷,这种品质也不曾消失。刘谨,一个如此贪财的太监,多少官员为这一事件多次向皇帝上书而被当场打死。一个个鲜明的案例摆在眼前,“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王阳明偏要逆着顶斥刘谨,又不禁想到竹子逆着石头生长,明知上方有石头,偏要把石头顶翻。面对刘谨的追杀,王阳明面无惧色,各种耍技、装死,将刘谨玩得团团转。

    阳明先生是在1529年去世的。去世前,他的徒弟周积问他有何遗言,“此心光明,亦复何言”最后八个字在耳边响起。

    我仿佛看到那片竹林里,那棵尤为笔挺的青竹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周围,皆是一片青芬。

  • 《莲子苦味的王阳明900字》
  • 江南盛产莲,人们亦喜食莲子。采撷一颗莲子,送入口中,如一味中药,又苦又涩。而细细咀嚼,鼻腔中弥漫出淡淡的甘甜。可惜,许多人不喜欢莲心的苦而去之,殊不知,只有尝过莲心的苦才会为它的清香而赞叹!人生也是如此,甘与苦是如影随形。

    回首阳明的人生,亦是如此——

    怀胎14月,母亲方产下阳明,苦;五岁之余,阳明仍未开口说话,爷爷竹轩翁坚信“贵人语迟”,苦;后来阳明之母扔弃了他喜爱的象棋,苦;十九岁,阳明听从了朱熹先生的“格物致知”之学,遍读朱熹著作,格竹七日,不但没有结果,反而落下了咳嗽的病根,苦。

    入官场后又遭刘瑾的追杀,但此时,阳明所受之苦,仿佛迎来了一丝转机。

    从浙江到江西,再从江西进入湖南,从湖南进入贵州,一步一个脚印,终于在1508年初到达了他的放逐地——贵州龙场驿站。

    初到贵州,此处瘟疫肆虐,从中原流放到这里来的人,很多死在半道。即使到了流放地,也因各种原因饿死或病死,谁能想到,在如此艰苦境遇,心学横空出世!

    “阳明小洞天”的一个晚上,阳明忽从睡梦中惊醒,像着魔一般喊叫起来,寂静的夜空传来一声长啸,这就是“龙场悟道”。

    他认为圣人之道,就是良知,良知人人都有。判断事情对错是非,标准就是良知,而不是外在的一些事物。悟道后,也医好了自己的心病。

    在艰难困苦中,阳明以圣人对待困境的态度作为精神支撑,苦不入心。他在初至龙场无所止结草庵居之中说:“缅怀黄唐化,略称茅茨迹”他沉湎在儒佛道思想之中,并渐渐感悟。他将思想的粗略处与生活的精微处相结合,用内心的意志抵抗物质的贫瘠,对待凶险像对待坦途那样平静,而不在意谪居龙场的困苦。

    苦尽之后,必有甘来。

    郭沫若曾说:“王阳明是伟大的精神生活者,他是儒家精神的复活者。”他的心学不仅医好了自己的心病,更是一方中药,医的是人们的内心,医好社会之病的良方。

    阳明心学影响了明朝无数的读书人,知行合一和致良知是他心学的核心。面对明王朝深重的社会危机,他开始对理学和理学教育进行检讨,反思、批判,重振儒家的伦理道德,使之落到道德的实处。他把“正人心”作为拯救危机的灵丹妙药。加强封建道德教化,唤起人们内心的天德良知,把沉睡中的人们唤醒,自觉地遵从封建的统治秩序和伦理纲常,达到消除明皇朝的政治和思想的危机。

    阳明学说从何而来?由苦而来,“俯仰天地间,触目俱浩浩”王阳明道。当我们接纳苦,把“苦”看作是人生的必然历程时,苦便不再“苦”,至少阳明心中,是如此。苦,成就了他。诚如,当我们再细嚼莲子时,苦尽是甘甜,令人回味无穷。

    苦不入心,生命自有芳华。

  • 《残花味的王阳明650字》
  • 残花片片,人影疏落,他平静的双眸万古不变,平静无澜。

    王阳明身上有一种残花意味,他身居闹市而自辟宁静,保持高贵而融入人潮,如残花般幽雅、高深,孤独飘零,高雅圣洁。去经历了该经历的事,去完成了该完成的任务,在寂灭后再生,用他的佛之心、道之理、儒之行,在时间中光辉宇宙。

    只因花残,方能有韵,只因漂泊,方能领悟,龙场其地,心学之初。曾有云:“谬矣三十年,于今吾始悔”,独往龙场的他没了炽烈的高傲。那流动的孤独,奔放的忧郁在他的身边游荡。向死而生,残花败尽。他眼眸中对生死的迷茫和恐惧交织串联成了一片黑暗。

    夜,一个有月的夜,他静悄悄的跨入石棺,半合盖子,眉间隐藏着忧郁、迷茫、恐惧,突然微风揉弱了月光,惊起圈圈波纹,他长啸一声,惊天地、动鬼神,那刻万物似他,他亦像万物,心有空明,如山如水,如日如月,如残花败尽,触地一刹,终于领悟世的真理。

    花虽残,其芳在,二圣之一,王学圣祖。有云:“你未看此花时,这此花与汝同寂”。花盛只在一时,残花作土,却能护花一世,他留下的不仅盛于明,更话传百家,留芳万世。日本著名将军曾一生低首拜阳明,改变世界的明治维新,也是他在残花杏影下,为了苍生,为了自己,为了良知,为了世事所书写下的。只因拂去几分超然的独善其身,他的功绩也亦不可没。

    终究残花没有随着风儿逃跑,其香仍留于世,人故去而消失人海,其精神仍长远留存。初生之花过稚,开放之花过虚,残花落叶方有浮沉。虽残香仍在。

    花已残,却无憾。在一个渡头上,万人落泪,却又无声传来,他坐在驶向天堂的船中回忆着陈年的往事,弟子小心的问着他的遗言,看着这完人生命终结的前一瞬,世间的一切都似在静止的悲伤,“亦复何言”,他终还是笑着走的。他如残花般终是逝去了,但他此生无悔,笑面生死,又有什么可叹!

    只悲只叹残花落尽,只苦只痛先人之情!

  • 《飞龙在天王阳明650字》
  • 孕育十四个月降生于瑞云楼,祥云笼罩,这是为一代圣人埋下的伏笔。

    一代圣人,如龙降华夏。

    潜龙初展奇光,是在山中。成化十八壬寅,年十一的阳明随祖父山寺会友。谈笑间,杯起酒下,作诗为乐。阳明虽年少,却毫不逊色,执笔挥毫,神情若蛟龙游水之畅然无畏。《过金山寺》,美仑美奂,《蔽月山房》充满哲思,众人皆叹,可阳明不以为然,只觉得为圣人才是正路。

    考取进士,二甲第七名,潜龙化身为游龙,畅游在仕途沉浮的大海中。因为身上留了太多仕途束缚的痕迹,欲隐居于山间潜心修道,却发现人之为人不能离开人伦。于是在历经侠、道、佛三关之后,游龙终于走上圣人之路,为起飞打下了基础。

    蛟龙出于水,必将归于水,山留不住他,水才是蛟龙施展才华的场所。正德二年丁卯,阳明为避杀身之祸,假言投江,一跃入水,恰似蛟龙归水。游离的蛟龙,到达贬谪的贵州龙场,居夷处困,石棺悟道,飞龙一飞冲天。

    腾龙在天,阳明开始了自己在历史上的惊人演出。恰逢宁王欲反,心学良知在刹那间告诉阳明要制止他。阳明用心学的巧妙,与其周旋。能屈能伸,在宁王招揽之下不变忠心,作一屈;假作宁王手下投降公文,使宁王生疑,作一伸。料定宁王志大才疏,交战之时反攻对方老巢,直击要害,最后以一群乌合之众对阵十万精兵时,如落花流水,大胜而归。阳明以心学之术,犹如蛟龙般,伸曲自如、能进能退,将宁王之心玩弄鼓掌,三十五日便将精心筹备数十年的叛乱平息。此立功之举,犹如为阳明这条蛟龙披上了一身金光,飞龙怒吼,鳞爪飞扬。知行合一,成就了功业,也成就了儒学。

    当我们仰望星空的时候,一定会有一条巨龙穿梭在云层之间,可见其飞舞的姿势,像极了国人平和中庸的样子,可闻其呐喊的声音,唤醒了国人麻木沉睡的个性。

    此心光明,亦复何言;龙腾华夏,繁花漫天。

  • 《竹香味的王阳明650字》
  • 墨水把天空染成了阴暗的颜色,而在层云覆盖下的天空,竟透不出一丝光亮。

    我的心也被天空所感染,心中因为最近学习上出问题早就变得压抑,只好外出散心。

    不久,我被路边一处别样的风景所吸引,几棵翠竹,一张石桌,两张石凳,我便坐在石凳上静静地看着竹。

    伴随着一阵清风吹来,我鼻中嗅出了竹香,脑中浮现了一个人影——王阳明。

    刚到龙场时,他也是十分的烦恼,那里到处弥漫着有毒气体,有凶猛的野兽,还有极难相处的土著人,可自己却只能住在一个潮湿的山洞,几个同伴也因水土不服而生病。

    他却在这十分困难之时,想着如何改变,熬草药,解毒气,造石门,防野兽,传心学与土著人。

    竹,外表挺拔,而内心却也具有不一般的品格,从不弯曲生长是它的信念。

    一切困难在他的坚持下逐渐迎刃而解,此时他在我的心中就像一棵竹子,内心坚韧,突破所有困难,而在龙场得到了自己极高成就大悟“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误也”。在龙场作《瘗旅文》和《象祠记》。

    “越是艰难处,越是修心时”王阳明在困境中遇到的种种不仅没有气馁,还不断修心悟道,向我们展示了面对困境他的作为。

    竹子的坚韧是内心的坚韧像良知。是外表的坚韧为他所作的一切不放弃。

    “人人都有良知,所以人人心中都知道是非,但耳朵不听是非,口不说是非,那也不是知行合一。”

    之所以后人能给予王阳明如此高的评价,是因为王阳明他不仅有良知,并可以做到知行合一,如龙场悟道。

    我想看到王阳明便像看到了竹子,就像能嗅到竹香味,王阳明是竹,竹亦是他,他身上的品格是竹的品格,他身上的清香是竹的清香。

    想到这王阳明似是出现在另外一张石凳上对我说:“你的耳朵不能听是非,省了多少闲是非;口不说是非,那也不是知行合一。

    此时光破云层,那光不仅照亮了天地,更照亮了我的心,向我指引“知行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