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鱼哥“何人哉?别急,且听我娓娓道来。
“喂,摄影师就是吾,别走神,要开始了。”
姓名 张博驭
绰号:章鱼哥
班级属类:跑男族
镜头切至操场:只见章鱼哥像离弦的箭,出膛的炮弹似的跑了起来,他的头略低,两眼直视前方,身体微微向前倾,两腿弓成一条弧线,手臂和腿的幅度一致。飞似的速度和优美的姿势令我们个个目瞪口呆,羡慕都写在脸上,一览无余,章鱼哥凭着上天赐给他的毛腿,为我们班摘金夺银,每当看到这一幕,我就想一把鼻涕一把泪地找人诉苦呀,为什么那个人不是我呢?
把他放入跑男组可谓是当之无愧。
镜头切至校园:章鱼哥背着书包不慌不忙地朝幼儿园的方向走去,突然,他在一个小女孩的面前停下来。我们都屏住呼吸,看看下面会发生什么事。而那小女孩仿佛被章鱼哥这突如其来的举动吓住了,水汪汪的眼睛盯着这个比他高几头的大哥哥,圆圆的脸上流露出无辜的表情。就在这时,章鱼哥开口了:“小妹妹,哥哥帅不帅?”小女孩的脸上泛起一层胭脂红,捂着嘴偷笑,还不忘回答一句:“哥哥帅!”话音刚落,同学们就爆发出震耳欲聋的笑声。章鱼哥却面露得意之色,一本正经的说道:“笑什么笑,连小姑娘都承认我长得帅。”他装模作样地地摸摸额头上短的可怜的留海:”难道长的帅有错吗?”
唉,这个章鱼哥呀,我也醉了呀……
镜头切至班级:当章鱼哥得知我们演出要化妆时,立刻用手捂住眼睛,十分害怕地说道:“哎呀呀,宝宝要见鬼了,宝宝好怕怕呀!”我们这些表演的女生听到了,气得吹胡子瞪眼,用杀人一般的眼神告诉他:你要再敢多说一句,别怪我们不客气。可章鱼哥依旧那副天不怕,地不怕的样子:“你们表演那天,我都不敢看了,我怕吐。”说着还故意拉起了长腔。迎接他的,是一顿暴打……
自作孽,不可活呀。
“摄影师完工了吗?”
我回答:“嗯,完工了。”
“外面有人找你。”我走过去一看,原来是“章鱼哥”,只见他正凶神恶煞地向我步步逼近……
“啊,救命呀!”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末句由己及人,抒发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听到这,我的思绪也随之飘向远方,飘到了那熟悉的蒸水河畔。
蒸水河的水总是缓缓地、慢慢地向前流淌着,你若向河中抛下一块扁平的瓦片,瓦片便会在河面上跳跃,激起朵朵小浪花,水面上的小圆晕一圈圈地荡漾开去,如同那树桩上的层层年轮。
夏日,火辣辣的太阳炙烤着大地,每当照到蒸水河面时,炽热的阳光马上变得乖巧起来,仿佛一群金色的小精灵在河面舞蹈;又像一条滚动起伏的金丝带;也似跳跃着的碎金。闪闪发亮,耀眼的让人睁不开眼。
我和小伙伴们也经常到这里玩耍。玩什么呢?当然是打水漂了。
首先找一些扁平的石头或瓦片。然后我们轮番扔出,看谁的石头漂的次数最多。谁就是获胜者。
一个个的石头从小伙伴们手中抛出,可依然没人突破五次大关,很快轮到我了,我跃跃欲试,势必要拿下五次大关,可结果却不尽人意。当我的石子抛出,才漂了三次便沉入河底,顿时伙伴们都哈哈大笑,还带有一些讽刺的意味,“哼,”我不甘示弱地说道,“其实我刚才是故意的,你们就看好下次我怎么赢你们吧!”听到这儿伙伴们也笑得更欢了。这次我也不在理会他们,而是琢磨怎么让石子漂得更久。
终于再次轮到了我,这一次我总结之前的经验,横向抛出,使石子与水面接触面积更大,更容易漂起。
果然这次石子不负众望,漂了五次,我高兴极了,不停地在小伙伴面前嘚瑟,他们也哑口无言了,可下一秒。另一个小伙伴的石子便在水面上漂了六次,“哈哈哈哈!”我只得用笑容掩饰自己的尴尬。
傍晚时分的蒸水河也很热闹,人们在河边钓鱼,散步,打水漂……夕阳从远方斜射着蒸水河。一半的河水已经被夕阳染红了,还有一半的河水依然清澈。此时的景色大概就是白居易笔下“半江瑟瑟半江红”的写照吧。
步入初中以来,我似乎很久没有回去了。多想再次回去看看那美丽的蒸水河呀!多想再次回去和小伙伴们打一次水漂呀!可因为一些原因,我很少回去了,也有许久未去蒸水河畔走走了。
虽然后来跟随家人去过许多湖泊河流游玩,但却再也找不到儿时的那份快乐了,可每当我再次去到蒸水河畔,一股久违感便涌上我的心头,这大概就是内心对故乡那份深深的情意吧!
(指导老师:付磊)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故乡”这一词虽常见,但藏了许多浓缩的情感。在许多的游子心中,故乡成了心中最重的念想。
我爱我的故乡,我虽然并不在故乡出生,却在那里生长,小学前的欢乐时光都是在故乡留下的。在属于故乡的记忆中,我印象最深的是一座公寓楼,五层,并非顶楼,虽然小小的、破破的,但却温馨十足。
在楼下,有一整条很长的街,街还有三四个分岔,覆盖吃喝玩乐各种服务,应有尽有,能与一个商场相比。我最常买的便是烤鸭和米线糊。红皮鸭子堪称一绝,肥而不腻,入口即化,再搭配店家上乘的秘制酱料,如此美食,人间能得几回品?品尝米线糊时可以根据口味加入虾米、腊肉等辅料,大快朵颐后,唇齿留香。
隔一条街,便是外婆家的村子,外婆家有块地,那里有外婆亲手种下的地瓜。记得儿时,我和我的表兄弟姐妹们经常跑到田中,舅舅与舅妈给我们烤地瓜。我总是心急,一口咬下热气腾腾的地瓜,烫得我乱叫,手里也像马戏团的表演者一样,将地瓜左右倒手,但我是面带微笑、内心喜悦的,因为地瓜甜在心里。
有时住在外婆家时,晚上会与姐一起上天台,看看天空。望着漫天的星斗,感觉没有一处的星星能比过这。晚风拂过我的脸颊,听着小曲跟着哼唱,想必是最美好的时刻。
故乡,你可曾记得我奔跑在田间的小路上,可曾记得我望着属于你的星空,可曾记得我坐于你的黄土之上。如今我已长大,却仍然难以将你忘怀,当我生命尽头之时,我愿化作一抔黄土,如落叶般归根,成为你的一部分,继续享受惬意而美好的时光。
“何人不爱牡丹花,占断城中好物华。”
牡丹是我国的传统名花,它雍容华贵,国色天香,被誉为“花中之王 ”。
牡丹花的花朵都是生长在花枝的顶端,花朵非常大,而且颜色也特别多。他喜欢生长在阳光比较充足的地方,温度不宜过高也不宜过低,否则会使它停止生长,进入休眠期。它的花期一般是在每年的5月份。
牡丹的叶子是绿色的,形状像枫叶,也像一个手掌,当几场春雨过后来到牡丹花前,你会看见几颗晶莹的露珠静静的躺在叶子上,懒洋洋的晒着太阳,被微风一吹,便从叶子上滑了下来。
牡丹花的颜色特别吸引人。白牡丹像雪白的玉盘,黑牡丹像一个黑宝石,绿牡丹像一颗翡翠,红牡丹则像一把火炬 ……牡丹花色真是数不胜数,它们争奇斗艳,竞相开放。
牡丹并不庸俗,他们靠着这五彩缤纷的颜色,轻易超越了众花朵。
牡丹花花枝的高度最多可达两米,叶子呈圆形,背部覆有白粉。花朵硕大,牡丹花分单瓣和重瓣。根据花型衍生了新的分类,而且单瓣花瓣既平整又宽大。
这就是牡丹花——花中之王、我国的传统名花。
天下矣,何处不多山?何人不乐山水之乐哉?嗟矣,古人云:“亦可若山水之乐乎?”
肆乐之,见水之潺潺,微风徐来,不亦凉乎?曰:神清亦气爽。
肆乐之,见竹之茂密,关雎飞在林中,竹叶落于地,仰望亦不见关雎,疑曰:应上何处寻?
肆乐之,盘石湮于水坻,坻中窈窕淑女微立,眉间丝缕传情也,君子岸边观赏,快哉!实无不幸也!
肆乐之,见池中莲花荡漾,晶莹剔透,亦如婴孩之肌,润滑不已,时而抖动露华,时而微侧于镜面,时而摇曳于风中,姿态无穷也,不亦快哉?
肆乐之,见鱼沉于水底,尾鳍摇摆,游于岸边,翕忽相乐之!
肆乐之,抬见山之耸立,四周竹林环绕,清凉清神,怡然自得。
肆游肆乐,游于画中,唉!如此美景何处寻?
不知世间何人拥有果园十亩,野花满坡,木屋一间,夜有月光与鱼游历其间?在那里,春时澹澹看溪,夏时炎炎赏荷,秋时萧萧望雨,冬时寂寂听雪。余唯求余可珍惜余所得,余可挥洒余蕴情,余可争取余所望。
余望余豆蔻之年,细数光阴,性情温良,心平气精,不恣意,不超脱。
余望余而立之年,自给自足,目光清澈,心思静宁,不张扬,不骄躁。
余望余耳顺之年,与世无争,谈吐温和,如愿以偿,不后悔,不懊恼。
余望余古稀之年,宁静致远,温文尔雅,心志高远,不失意,不颓丧。
余望余耄耋之年,饱蘸墨汁,手一挥,即可展余所想;
余望余百岁之日,轻点颜料,笔一抹,即可表余所向。
若这般生活,便能使余一生桃柳明媚,尽生欢喜。
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译文] 我能让谁来召唤歌儿歌女,为我擦干壮志难酬的泪水!
[出自] 南宋 辛弃疾 《水龙吟》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注释:
建康:今江苏南京。
赏心亭:《景定建康志》:“赏心亭在(城西)下水门城上,下临秦淮,尽观赏之胜。”
遥岑:岑,音cén。远山。
玉簪螺髻:簪,音zān;髻,音jì。玉簪、螺髻:玉做的簪子,像海螺形状的发髻,这里比喻高矮和形状各不相同的山岭。
断鸿:失群的孤雁。
吴钩:唐·李贺《南园》:“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吴钩,古代吴地制造的一种宝刀。这里应该是以吴钩自喻,空有一身才华,但是得不到重用。
了:音liǎo。
鲈鱼堪脍:用西晋张翰典。《世说新语·识鉴篇》记载:张翰在洛阳做官,在秋季西风起时,想到家乡莼菜羹和鲈鱼脍的美味,便立即辞官回乡。后来的文人将思念家乡、弃官归隐称为莼鲈之思。
季鹰:张翰,字季鹰。
求田问舍三句:《三国志·魏书·陈登传》,许汜(sì)曾向刘备抱怨陈登看不起他,“久不相与语,自上大床卧,使客卧下床”。刘备批评许汜在国家危难之际只知置地买房,“如小人(刘备自称)欲卧百尺楼上,卧君于地,何但上下床之间邪”。求田问舍,置地买房。刘郎,刘备。才气,胸怀、气魄。
流年:流逝的时光。
忧愁风雨:风雨,比喻飘摇的国势。化用宋·苏轼《满庭芳》:“百年里,浑教是醉,三万六千场。思量,能几许,忧愁风雨,一半相妨”。
树犹如此:用西晋桓温典。《世说新语·言语》:“桓公北征经金城,见前为琅邪时种柳,皆已十围,慨然曰:‘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攀枝执条,泫然流泪。”此处借抒发自己不能抗击敌人、收复失地,虚度时光的感慨。
倩:请托。读音 qìan
红巾翠袖:女子装饰,代指女子。
揾:wèn。擦拭。
翻译:
空荡的秋空虽火红似火,可是我心中却千里冷落凄凉,冷清的江水只能伴随着天空流去,何处会是尽头,这秋天无边无际。无奈的眺望远处的山岭,为何,报国又比登天难,为何,国家又如此腐败,只能怪人间正道是沧桑。那群山像女人头上的玉簪和螺髻,难道说,这王朝只剩下花天酒地了吗?斜下的太阳照着这亭子,在长空远飞离群。孤雁伴着它那凄惨绝望声从天空划过,或许是映照着我这流落江南思乡游子。我看着这宝刀,却不曾沾染着敌人的鲜血,我狠狠地把亭上的栏杆都拍遍了,也没有人领会我现在登楼的心意,天下知我者,还能有谁呢?。
我可不会像张翰那样,为家乡之景而归。那刘备天下为怀,斥责许氾,辞气激扬,令人佩服。只可惜时光如流水一般过去,我真担心这风雨飘荡中的国家,时间如白驹过隙!连一拭英雄泪的红巾翠袖也无人唤取了。
[译文] 1:
楚地的天空,千里弥漫着清爽的秋气,江河水流向天边,秋色天际。远望遥远的山岭,有如插着玉簪的螺髻,向人们呈献愁恨。流落江南的游子。在落日的时候,在失群孤雁的哀鸣声中,站在楼上了望。把宝刀吴钩看完,把栏干拍遍,但没有人领会,我登临楼台的用意。
不要说鲈鱼正好可以切碎煮熟品尝,秋风吹遍大地,张季鹰怎么还没有回乡?如果只想像许汜一样,买田置屋,怕会羞于看见才气横溢的刘备。可惜年华如水流去,忧愁风雨,树木犹如此。请谁唤来身穿鲜丽衣服的美女拿着红巾,揩拭英雄流下的眼泪?
译文2:
南方的天空弥漫着清冷的秋气,江水流向天边,无边无际。遥望远山,就如插着玉簪的螺髻,在诉说着愁苦和怨恨。落日时分,流落江南的游子在失群孤雁的哀鸣声中,站在楼上瞭望。抚着宝刀,把栏干拍遍,但没有人领会,我登临的用意。
不要说鲈鱼的美味,秋风已吹遍大地,张季鹰怎么还没有回乡?想学许汜,买田置屋,但就怕因此而羞于看见才气横溢的刘备。可惜年华如水般逝去,树木尚忧风愁雨,更何况人?请谁唤来身穿鲜丽衣服的美女拿着红巾,帮我拭去英雄流下的眼泪?
背景:
该词作于乾道四至六年(1168-1170)间建康通判任上。这时作者南归已八、九年了,却投闲置散,作一个建康通判,不得一遂报国之愿。偶有登临周览之际,一抒郁结心头的悲愤之情。建康(今江苏南京)是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六个朝代的都城。赏心亭是南宋建康城上的一座亭子。据《景定建康志》记载:“赏心亭在(城西)下水门城上,下临秦淮,尽观赏之胜。”
赏析:
这首词是作者在建康通判任上所作。上阕开头以无际楚天与滚滚长江作背景,境界阔大,触发了家国之恨和乡关之思。“落日楼头”以下,表现词人如离群孤雁、像弃置的宝刀难抑胸中郁闷。下阕用三个典故对于四位历史人物进行褒贬,从而表白自己以天下为己任的抱负。叹惜流年如水,壮志成灰。最后流下英雄热泪。
这是稼轩早期词中最负盛名的一篇,艺术上也渐趋成熟境界:豪而不放,壮中见悲,力主沉郁顿挫。上片以山水起势,雄浑而不失清丽。“献愁供恨”用倒卷之笔,迫近题旨。以下七个短句,一气呵成。落日断鸿,把看吴钩,拍遍栏杆,在阔大苍凉的背景上,凸现出一个孤寂的爱国者的形象。下片抒怀,写其壮志难酬之悲。不用直笔,连用三个故实,或反用,或正取,或半句缩住,以一波三折、一唱三叹手腕出之。结尾处叹无人唤取红巾“搵英雄泪”,遥应上片“无人会,登临意”,抒慷慨呜咽之情,也别具深婉之致。
该词,上片大段写景:由水写到山,由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很有层次。开头两句,“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是作者在赏心亭上所见的景色。楚天千里,辽远空阔,秋色无边无际。大江流向天边,也不知何处是它的尽头。遥远天际,天水交融气象阔大,笔力遒劲。“楚天”的“楚”地,泛指长江中下游一带,这里战国时曾属楚国。“水随天去”的“水”,指浩浩荡荡奔流不息的长江。“千里清秋”和“秋无际”,显出阔达气势同时写出江南秋季的特点。南方常年多雨多雾,只有秋季,天高气爽,才可能极目远望,看见大江向无穷无尽的天边流去的壮观景色。
下面“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三句,是写山。“遥岑”即远山。举目远眺,那一层层、一叠叠的远山,有的很像美人头上插戴的玉簪,有的很像美人头上螺旋形的发髻,景色算上美景,但只能引起词人的忧愁和愤恨。皮日休《缥缈峰》诗:“似将青螺髻,撒在明月中”,韩愈《送桂州严大夫》诗有“山如碧玉”之句,是此句用语所出。人心中有愁有恨,虽见壮美的远山,但愁却有增无减,仿佛是远山在“献愁供恨”。这是移情及物的手法。词篇因此而生动。至于愁恨为何,又何因而至,词中没有正面交代,但结合登临时地情景,可以意会得到。
北望是江淮前线,效力无由;再远即中原旧疆,收复无日。南望则山河虽好,无奈仅存半壁;朝廷主和,志士不得其位,即思进取,却力不得伸。以上种种,是恨之深、愁之大者。借言远山之献供,一写内心的担负,而总束在此片结句“登临意”三字内。开头两句,是纯粹写景,至“献愁供恨”三句,已进了一步,点出“愁”、“恨”两字,由纯粹写景而开始抒情,由客观而及主观,感情也由平淡而渐趋强烈。一切都在推进中深化、升华。“落日楼头”六句意思说,夕阳快要西沉,孤雁的声声哀鸣不时传到赏心亭上,更加引起了作者对远在北方的故乡的思念。他看着腰间空自佩戴的宝刀,悲愤地拍打着亭子上的栏干,可是又有谁能领会他这时的心情呢?
这里“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三句,虽然仍是写景,但无一语不是喻情。落日,本是日日皆见之景,辛弃疾用“落日”二字,比喻南宋国势衰颓。“断鸿”,是失群的孤雁,比喻作为“江南游子”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境。辛弃疾渡江淮归南宋,原是以宋朝为自己的故国,以江南为自己的家乡的。可是南宋统冶集团根本无北上收失地之意,对于像辛弃疾一样的有志之士也不把辛弃疾看作自己人,对他一直采取猜忌排挤的态度;致使辛弃疾觉得他在江南真的成了游子了。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三句,是直抒胸臆,此时作者思潮澎湃心情激动。但作者不是直接用语言来渲染,而是选用具有典型意义的动作,淋漓尽致地抒发自己报国无路、壮志难酬的悲愤。第一个动作是“把吴钩看了”(“吴钩”是吴地所造的钩形刀)。杜甫《后出塞》诗中就有“少年别有赠,含笑看吴钩”的句子。“吴钩”,本应在战场上杀敌,但现在却闲置身旁,只作赏玩,无处用武,这就把作者虽有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也烘托出来了。第二个动作“栏杆拍遍”。据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记载,一个“与世相龃龉”的刘孟节,他常常凭栏静立,怀想世事,吁唏独语,或以手拍栏杆。曾经作诗说:“读书误我四十年,几回醉把栏杆拍”。栏杆拍遍是胸中有说不出来抑郁苦闷之气,借拍打栏杆来发泄。用在这里,就把作者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悲愤的情态宛然显现在读者面前。另外,“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除了典型的动作描写外,还由于采用了运密入疏的手法,把强烈的思想感情寓于平淡的笔墨之中,内涵深厚,耐人寻味。“无人会、登临意”,慨叹自己空有恢复中原的抱负,而南宋统治集团中没有人是他的知音。
后几句一句句感情渐浓,达情更切,至最后“无人会”得一尽情抒发,可说“尽致”了。读者读到此,于作者心思心绪,亦可尽知,每位读者,也都会被这种情感感染。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译文] 江边谁最先看到月亮?江上的月亮又是从哪一年开始照临人间的?
[出自] 张若虚 《春江花月夜》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注释
(1)滟(yàn)滟:波光闪动的光彩。
(2)芳甸(diàn):遍生花草的原野。
(3)霰(xiàn):天空中降落的白色不透明的小冰粒。
(4)流霜:飞霜,古人以为霜和雪一样,是从空中落下来的,所以叫流霜。在这里比喻月光皎洁,月色朦胧、流荡,所以不觉得有霜霰飞扬。
(5)汀(tīng):水边的平地
(6)纤尘:微细的灰尘。
(7)月轮:指月亮,因为月圆时象车轮,所以称为月轮。
(8)穷已:穷尽。
(9)江月年年只相似:另一种版本为“江月年年望相似”。
(10)但见:只见、仅见。
(11)悠悠:渺茫、深远。
(12)青枫浦上:青枫浦 地名 今湖南浏阳县境内有青枫浦。这里泛指游子所在的地方。
浦上:水边。
(13)扁舟:孤舟,小船。
(14)明月楼:月夜下的闺楼。这里指闺中思妇。
(15)月徘徊:指月光移动。
(16)离人:此处指思妇。
(17)妆镜台:梳妆台。
(18)玉户:形容楼阁华丽,以玉石镶嵌。
(19)捣衣砧(zhēn ):捣衣石、捶布石。
(20)相闻:互通音信。
(21)逐:追随。
(22)月华:月光。
(23)文:同“纹”。
(24)闲潭:幽静的水潭。
(25)复西斜:此中“斜”应为押韵读作“xiá”。
(26)潇湘:湘江与潇水。
(27)碣石、潇湘, 泛指天南地北。
(28)无限路:极言离人相距之远。
(29)乘月:趁着月光。
(30)摇情:激荡情思,犹言牵情。
译文:
春天的江潮水势浩荡,与大海连成一片;海上那一轮明月,正伴随着潮水的涌动一同升起。
月亮的亮丽光华,随着波浪闪耀到千里万里;什么地方的春江会没有月亮的朗照之光啊!江水曲曲折折地绕着芳香的草地流淌;月光照着开遍鲜花的树林,全都像细碎的雪珠闪烁。
天空中月光如同晶莹的白霜流布,感觉不到它的飞翔;岸边的白沙也被映照得看不清晰了。
江水与天空连成了一片透明,没有一点细微的灰尘;只有一轮孤独的明月高悬在中天。
江边上是什么人最早见到月亮的?江上的明月又是哪一年第一次照耀着人的呢?
人生一代又一代地绵延着,无穷无尽;人们年复一年地眺望江上的月亮,也亘古不变。
谁也不清楚江上的月亮在等候着什么人;人们只看见长长的大江不断地送走流水。
一片白云向远空缓缓飘去;青枫浦那种远游者逗留的地方,一定有游子禁不住心中的忧愁。
谁家的游子今晚坐着小船漂流在外?他又在什么地方思念着明月照耀的爱人的小楼呢?
多令人伤心啊,此刻那楼上的月光正流连不去;它应该也照耀到了离去游子的梳妆台。
它溜进爱人漂亮的闺房,卷上窗帘也赶不走;它留在捣衣石上,用手将它拂去它还会返回。
游子思妇们此时相互思念,却听不到对方的音讯;多么希望随着月光流去关照对方啊。
可恨送信的鸿雁早就飞走,月光又不能渡过;传情的鱼儿也藏到水底,只剩水面圈圈波纹。
前一夜寂寞的水潭边,就梦见了花朵零落将尽;春天已过了一半还不回家,怎不令人伤心。
江水不停地流走春景,春景就快要流尽;江潭上方美好的夜月,也开始偏西了。
残月深深隐入了茫茫海雾;远在北方碣石南方潇湘的离人啊,回家的路途该是多么的遥远。
不知其中能有几人乘着月光转回家乡?残月掩映着大江两岸的树木,深深激荡人的心情。
赏析:
张若虚(660年-约720年),唐代诗人。扬州(今属江苏)人。官兖州兵曹。与贺知章、张旭、包融齐名,号“吴中四士”。诗以《春江花月夜》著名。今仅存诗两首。
其一为《春江花月夜》,乃千古绝唱,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名作,有“以孤篇压倒全唐”之誉。
在唐代,似乎没有张若虚的诗集传世。明嘉靖年间,李攀龙选编的《古今诗删》收录了张若虚的《春江》诗。是金子总有闪光时。等待了将近一千年,张若虚及其杰作的命运才开始扭转。
《春江花月夜》是中国唐代诗人张若虚的作品。此诗乃千古绝唱,有“以孤篇压倒全唐”之誉,闻一多称之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全诗三十六句,每四句一换韵,以富有生活气息的清丽之笔,创造性地再现了江南春夜的景色,如同月光照耀下的万里长江画卷,同时寄寓着游子思妇的离别相思之苦。诗篇意境空明,缠绵悱恻,洗净了六朝宫体的浓脂腻粉,词清语丽,韵调优美,脍炙人口。
《春江花月夜》这首诗的作者是初唐张若虚,开元初,他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他留给后人的作品不多,《全唐诗》中仅存二首,而这首《春江花月夜》又是是最著名的一首,它号称以“孤篇横绝全唐”,奠定了张若虚在唐代文学史的不朽地位。
此诗兼写春、江、花、月、夜及其相关的各种景色,而以月光统众景,以众景含哲理、寓深情,构成朦胧、深邃、奇妙的艺术境界,令人探索不尽,玩味无穷。
全诗可分前后两大段落。“长江送流水”以前是前一段落,由春、江、月、夜的美景描绘引发关于宇宙、人生的哲理思考。发端两句,展现了“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的辽阔视野。一个“生”字,将明月拟人化;一个“共”字,又强调了春江与明月的天然联系。江流千万里,月光随波千万里;江流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总而言之,月光、江波互相辉映,有春江处,皆有明月,何等多情!诗人立于江畔,仰望明月,不禁产生了“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疑问。对于这个涉及宙宇生成、人类起源的疑问,诗人自然无法回答。于是转入“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的沉思。宇宙永恒,明月常在;而人生呢,就个体而言,生命何其短促!然而就人类整体而言,则代代相传,无穷无尽,因而能与明月共存。所以虽然不知“江月何年初照人”,但从“初照”以后,照过一代人,又照一代人。诗人对比明月的永恒,对人生的匆匆换代不无感慨,然而想到人类生生不已,自己也被明月照耀,又油然而生欣慰感。由此又作进一步探求:一轮“孤月”,永照长江,难道是明待她的意中人而至今尚未等到吗?于是由江月“待人”产生联想,转入后一段落。“孤月”尚且“待人”,何况游了、思妇?诗人于是驰骋想像,代抒游子、思妇两地相思、相望之情。
诗人想象“谁家今夜扁舟子”,正经过江边的“青枫浦”,目睹“白云一片去悠悠”而生飘泊无定的旅“愁”,于是相思“何处明月楼”。从“应照离人妆镜台”的那个“应”字看,“可怜楼上月俳回”以下数句,都是诗人想象中的扁舟子”想象妻子如何思念自己之词:妻子望月怀人而人终不至,因而怕见月光。但她可以卷起“玉户帘”,却卷不去月光;可以拂净“捣衣砧”,却拂不掉月色。“此时相望不相闻”,而普照乾坤的月华是能照见夫君的,因而又产生了“愿逐月华流照君”的痴想。追随月光照见夫君,当然不可能,于是又想按照古代传说托鸿雁、鲤鱼捎书带信,然而鸿雁奋飞,也飞不出明月的光影;鲤鱼腾跃,也只能激起水面的波纹。接下去,诗人想象中的“扁舟子”思家念妻,由想象而形诸梦寐。他在梦中看见落花,意识到春天已过去大半,而自己还未能还家。眼睁睁地看着“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溶月复西斜”,时光不断消逝,自己的青春、憧憬也跟着消逝,然而碣石、潇湘,水远山遥,怎能乘月归家?以“落月摇情满江树”结束全篇,情思摇曳,动人心魄。自“白云一片”至此,写游子、思妇的相思而以春、江、花、月、夜点染、烘托,想象中有想象,实境中含梦境,心物交感,情景相生,时空叠合,虚实互补,从而获得了低徊宛转、缠绵俳恻、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全诗三十六句,每四句换韵,平、上、去相间,抑扬顿挫,与内容的变化相适应,意蕴探广,情韵悠扬。
这篇诗受到明清以来诗论家的高度赞扬。胡应麟《诗薮·内编》卷三云: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流畅婉转,出刘希夷《白头翁》上。”锺惺《唐诗归》石:“将春、江、花、月、夜五字炼成一片奇光,真化工手!”陆时雍《唐诗 镜》:“微情渺思,多以悬感见奇。”王尧衢《古唐诗合解》云:“情文相生,各各呈艳,光怪陆离,不可端倪,真奇制也!”闻一多《宫体诗的自赎》更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这首诗语言优美、生动、形象,富有哲理意味,它将真实的生命体验融入优美的兴象中,营造出了一个空明纯美的诗歌意境。特别是“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几句更是成了千古绝唱,为后人一直所传诵!
(一)
往事堪哀
空留半纸丽词
一生忧愁
倩何人
揾痴情泪
再回首
流水落花春去也
天上人间
于是
在寂寞梧桐锁清秋的
月圆之夜
多了一个不堪回首
只因朱颜改的
亡魂
(二)
情意切切
挡不住林花谢了春红
太匆匆
恨水不成冰
往事一梦中
温柔乡里空一场
梦醒魂惊
李后主呵
赤子之心随湮灭
独不见
车如流水马如龙
一腔情热
千载留名
终归是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中
北方春寒料峭,元宵之夜,2012献出最后的盛宴。我踏着满地鞭炮碎屑奔向家门,却无人应答,只好负着沉沉失落闲逛。
却并不孤单,因我在幻想中寻到了永生的伙伴。
闭眼,特蕾莎修女于黑暗中走来,长袍已有破洞,却一如她生前的一尘不染。在她于印度灾难肆虐的•贫民窟奔波时,在她放弃锦衣玉食投身慈善事业时,当她穿梭于病患忧心忡忡时,当她于各国元首间不卑不亢时,我一次又一次将旌旗高举,献上我的敬意。这世界因争名满是污垢,因夺利烟尘弥漫,而她用纤弱而坚定的双手,为我掬起一捧清泉。
于大漠西凉,寒风刺骨,我将旌旗插在喜马拉雅山巅,不远处金银滩烙印着两弹元勋的足迹,为研制两弹埋名隐姓,不顾安危深入矿井,身在病床心在青海,他将富贵荣华献于科学,用数十载艰辛换祖国安定。富贵之人用钱财换取虚荣,强健之人用武力换取妥协,狡黠之人用欺瞒换取信任,而在科学的殿堂,他用他的一贫如洗,用他的孱弱身躯,用他的实事求是,换取了我深深的崇敬。
睁眼,在这漫天转瞬即逝的光亮里,2012最后的钟声响起。而我,历过春的凋零,夏的冰冷,秋的一无所获,冬的烈火融融,即将跨入人生最跋涉的年华。时有对滚滚红尘的麻木不仁,特蕾莎捧来人文清泉为我洗濯污垢;时有对漫漫长路的畏葸退缩,邓稼先递上科学利剑供我披荆斩棘。
有他们默默相随,一个人的生活一样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