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话题作文 节日作文 写人作文 动物作文 作文体载 作文素材 作文技巧
50字 | 100字 | 150字 | 200字 | 250字 | 300字 | 350字 | 400字 | 450字 | 500字 | 550字 | 600字 | 650字 | 700字 | 750字 | 800字 | 850字 | 900字 | 更多

“ 多愁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5-01-21 21:56:37
  • 《二年级善感多愁的我作文》
  • 二年级善感多愁的我作文

    善感多愁是我这个寒假里用的最多的一个词,这是为什么呢?我先说一件我寒假发生的善感多愁的事吧!

    寒假即将结束,我的必备品弄的到处都是。我一会到书房里去找,一会到卧室里去找,一会到厨房里去找(我的东西大多数都是乱放的)!就像我家“藏宝地”一样,我这个找宝者如饥似渴的找着属于我的宝。可是我的记性太差,到最后才找到三个宝。不仅这样,我妈还打了我一顿呢,说我把家里弄的.乱七八槽的。我抬头望了一望,家里的衣服倒在一地,撒乱一摊“咦,这是什么?”不说还好一点,一说我妈又要口若悬河,语惊四座地批评我了。

    好不容易找到了那可怜的一滴滴。才一会,又不知道放哪去了。都怪我那该死的记性。我开始愁了,如果找不到了怎么办?回到学校老师会不会骂我?如果我找到了,却有几题不会做,好不容易想了出来,又错了怎么办?如果我对了那当然更好了。对了,今天是几月几日,什么时候去报到?

    这个寒假每个人的心情都是丰富多彩。有开心的,有伤心的,有难忘的,有无聊的。而我却是与众不同的-忧愁。只希望以后暑假的时候作业少一点,记性多一点!

    【二年级善感多愁的我作文】

  • 《最纯洁的泪水350字》
  •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那一滴最纯洁的泪水,落下了。

    天气真糟糕,说变就变。而我,在心情最不好的的时候,竟然吵架了,这一架,可不好。太阳刚刚落进教室,一场小争执就开始了。

    我和我的同桌为了一支笔,吵得不可开交。乌云渐渐遮住阳光,毛毛雨落下。本来我是想解决这件事情的,但又怕落了个坏名声,真是进退两难。最后,问题还是由我的同桌解决了,他把那支笔给了我,然后就去看书了。

    “我给你买一支吧!”突然,同桌说道,但快要上课了,速度必须快,我和他跑下了楼,他跑在道位,一不小心,滑倒了,摔得四脚朝天,脚破了一大块皮,鲜血从那儿流下来,但他咬咬牙,进了小卖店。

    一支笔,就为了一支笔!我恍然大悟……原来,一直是我做得不对,一滴泪水,从眼睛流出,滑过脸颊。那是滴最纯洁的泪!那一滴泪,象征着美好,象征着一切!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雨后天晴,那泪水浸润着开心,融入了纯洁,滴在心头……

  • 《月光下的愁》
  •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轮秋月白了头。   --题记

    思念

    凄凉的月光悠悠地撒;杯中的孤酒默默地饮;相思的血泪慢慢地流。苏轼独自一人,在这浩渺天地中,唯有这一轮空悠悠的明月伴他左右。“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似疯似痴,似狂似癫,今人不禁耻笑。可是,又有谁懂他那满腔苦涩的思念呢?唯有诗,唯有酒,唯有这一轮空悠的明月,才能与他共叹着世间悲凉。“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他看淡世俗,看破红尘,望穿秋月,却仍望不见心中所想的那个她。无奈,与明月酒过三巡,坐下一首《水调歌头》世间便再也没有那个苏子瞻了。

    孤独

    “黄河之剑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与那滔滔黄河一同从天而降的,还有那一轮明月。传闻你年少仗剑走天涯,“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一首《侠客行》,让世人为你的气势所折服。“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这是你年少时的豪情壮志。“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是你步入暮年时,满腔的思乡之情。你这两种情被世人所知,可又有何人知,伴你最久的是那悠悠的孤独之感。“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汝何许人也?堂堂青莲居士,竟沦为如此地步,无数知己好友,最后竟邀月对影才成三人。孤独,在你身上漫开。于是,世间的那个千杯不醉的李太白,也不见了。

    亡国

    南唐被破,你被掠走。你渐渐从享乐的迷梦中苏醒过来,但你发现,你早已一无所有。当然,除了那一轮月。你沉默,你癫狂,只有作词才能弥补你李后主内心的空虚。“无言独上西楼”月光下你的身影,格外孤独。“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作词一首,带着千古词帝名号的你,没有再回来……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后记

    (指导老师:屈婧)

  • 《最纯洁的泪水》
  •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那一滴最纯洁的泪水,落下了。

    天气真糟糕,说变就变。而我,在心情最不好的的时候,竟然吵架了,这一架,可不好。太阳刚刚落进教室,一场小争执就开始了。

    我和我的同桌为了一支笔,吵得不可开交。乌云渐渐遮住阳光,毛毛雨落下。本来我是想解决这件事情的,但又怕落了个坏名声,真是进退两难。最后,问题还是由我的同桌解决了,他把那支笔给了我,然后就去看书了。

    “我给你买一支吧!”突然,同桌说道,但快要上课了,速度必须快,我和他跑下了楼,他跑在道位,一不小心,滑倒了,摔得四脚朝天,脚破了一大块皮,鲜血从那儿流下来,但他咬咬牙,进了小卖店。

    一支笔,就为了一支笔!我恍然大悟……原来,一直是我做得不对,一滴泪水,从眼睛流出,滑过脸颊。那是滴最纯洁的泪!那一滴泪,象征着美好,象征着一切!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雨后天晴,那泪水浸润着开心,融入了纯洁,滴在心头……

  • 《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的意思及全诗欣赏》
  • 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译文] 远处的一江春水流淌不息,如果用泪水可以排解忧愁,恐怕我需要流的,不止这一江春水……

    [出自] 秦观 《江城子》

    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

    韶华不为少年留。恨悠悠。几时休。飞絮落花时节一登楼。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注释:

    (1)西城:指汴京西郑门一带,多种垂杨,金明池在其西北。系归舟:指杨柳而言。刘禹锡《杨柳枝》:“长安陌上无穷树,只有垂杨管离别。”晏几道《梁州令》:“南楼杨柳多情绪,不系行人住。”“西城”三句:写看见早春柳丝轻柔,触动自己的离恨,因而流泪不止。

    (2)朱桥:指金明池上朱漆桥梁。《东京梦华录》卷七:“西去数百步乃仙桥,南北约数百步,桥面三虹,朱漆阑楯(shǔn)”。碧野朱桥:指游乐之地。

    (3)韶华:青春年华。

    (4)便做:便使,就使。

    译文1:

    早春的西城外,杨柳如丝般的轻柔,牵动游人离别的忧愁,扑簌簌的泪难收。还记得当日多情,曾为情郎一系归舟。碧野红桥边的踏青泛舟已成过去,如今感伤人不见,江水空自流。

    美好的时光不会为少年停留,离恨悠悠绵长,简直是无止无休!柳絮飘飞的落花时节,我又登上了江楼。即便是眼前浩浩的春江都变做泪水,也流不尽我这无尽的离愁!

    译文2:

    春风拂动,西域的杨柳百般柔美,让人不免想起曾经的温柔,以及无可奈何的离别,继而泪水夺眶,身不由己. 还记得当年在这柳树下为归来的你系上船绳,绿的田野,红的桥,一切都历历在目,可惜再也找不到你的影子.只有这里的水依旧流淌.

    年少的人啊,浪费了多少美好时光,只知道无缘无故的哀叹惆怅. 在柳絮漫天,花落缤纷的时候,登上高楼远眺,远处的一江春水流淌不息,如果用泪水可以排解忧愁,恐怕我需要流的,不止这一江春水……

    赏析:

    此词写贬谪之哀情。绍圣元年(1094)春,秦观坐党被贬,行前重游西城金明池、琼林苑,触景生情,忆起当年游园,不禁悲从中来,遂有感而发。上片由杨柳弄柔引动离愁,并进而追怀往事。当日西城宴集,碧野朱桥,群贤毕至;而今物是人非,只有流水依旧。下片感叹韶华易逝,徒留悲恨。远行之际,登高一望,只见飞絮飘飘,更添愁怀。结句以春江喻泪、喻愁,愁情难堪,愁恨难忍,愁思至极。此词乃少游人生转折时、创作转折期之作,不似前期身世之感的艳情别绪,又不似后期贬所之作凄厉悲愤,忧伤绝望,其婉曲深沉的特点耐人寻味。

    此为少游前期的暮春别恨之作。词之上片由“西城杨柳弄春柔”的描写,引起对往事的回忆,抒发暮春伤别之情;下片由“韶华不为少年留”的感叹,到“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的描写,进一步抒发愁情别恨。

    首句“西城杨柳弄春柔”貌似纯写景,实则有深意。因为这柳色,通常能使人联想到青春及青春易逝,又可以使人感春伤别。“弄春柔”的“柔”字,便有百种柔情,“弄”字则有故作撩拨之意。赋予无情景物以有情,寓拟人之法于无意中。“杨柳弄春柔”的结果,便是惹得人“动离忧,泪难收”。以下写因柳而有所感忆:“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这里暗示,这杨柳不是任何别的地方的杨柳,而是靠近水驿的长亭之柳,所以当年曾系归舟,曾有离别情事这地方发生。那时候,一对有情人,就踏过红色的板桥,眺望春草萋萋的原野,这儿话别。一切都记忆犹新,可是眼前呢,风景不殊,人儿已天各一方了。“水空流”三字表达的惆怅是深长的。

    过片“韶华不为少年留”是因为少年既是风华正茂,又特别善感的缘故,所谓说“恨悠悠,几时休?”两句无形中又与前文的“泪难收”、“水空留”唱和了一次。“飞絮落花时节一登楼”说不登则已,“一登”就这杨花似雪的暮春时候,真正是“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这是一个极其巧妙的比喻,它妙就妙一下子将从篇首开始逐渐写出的泪流、水流、恨流挽合做一江春水,滔滔不尽地向东奔去,使人沉浸感情的洪流中。这比喻不是突如其来的,而是逐渐汇合,水到渠成的。

    此词写柳,妙“弄春柔”一语,笔意入微,妥贴自然,把拟人手法于无意中出之,化无情之柳为多情之物;此词写愁,妙引而不发,语气微婉,最后由景触发一个巧妙的比喻:清泪、流水和离恨融汇成一股情感流,言尽而情不尽。

    赏析二:

    这首愁情词虚化了具体时空背景,由春愁、离恨写起,再写失恋之愁和叹老嗟卑之愁,仿佛将词人一生所经历之愁都浓缩在一首词中了,很富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将愁恨之泪化作春江,尤末句,其却仍“流不尽,许多愁”!极尽夸张之能事。此喻在李后主“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比喻基础上,又翻出一层新意,表达出想排遣忧愁而不可能的无限烦恼。

    词之上片由“西城杨柳弄春柔”的描写,引起对往事的回忆,抒发暮春伤别之情;下片由“韶华不为少年留”的感叹,到“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的描写,进一步抒发愁情别恨。词的首句渲染出一片萧索凄凉的氛围,眼前仍是碧野朱桥,可佳人不在,落花流水无情,春见杨柳无意。无情不似多情苦,昔日朱桥相会,萧瑟琵琶,此情此景,哪堪忆?首句“西城杨柳弄春柔”貌似纯写景,实则有深意。因为这柳色,通常能使人联想到青春及青春易逝,又可以使人感春伤别。“弄春柔”的“柔”字,便有百种柔情,“弄”字则有故作撩拨之意。赋予无情景物以有情,寓拟人之法于无意中。“杨柳弄春柔”的结果,便是惹得人“动离忧,泪难收”。以下写因柳而有所感忆:“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这里暗示,这杨柳不是任何别的地方的杨柳,而是昔日话别之地。两人已天各一方了。“水空流”三字表达的惆怅是深长的。几个波折,诉尽赴约而不遇的绝望哀情。美好时光不愿停留,此恨几时休,“草木也知愁,韶华尽白头,叹今生,谁舍谁收”,更对时光匆匆有几分怨恨。过片“韶华不为少年留”是因为少年既是风华正茂,又特别善感的缘故,所谓说“恨悠悠,几时休?”两句无形中又与前文的“泪难收”、“水空留”唱和了一次。“飞絮落花时节一登楼”说不登则已,“一登”就这杨花似雪的暮春时候,真正是“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这是一个极其巧妙的比喻,它妙就妙一下子将从篇首开始逐渐写出的泪流、水流、恨流挽合做一江春水,滔滔不尽地向东奔去,使人沉浸感情的洪流中。这比喻不是突如其来的,而是逐渐汇合,水到渠成的。

    换头“韶华”句为议论,道破人生真理,此理虽为常理常情,但由词人体味人生后道出则有极哀切的意蕴。这青春不再,年华易衰,才是“恨悠悠”的终极原因,何况春天又一次完结了哩!

    飞絮嫁与东风,春不管,落花吹堕北风中;鸟梦痴痴,花魂默默,似乎所有好风光尽随她归去。胭脂泪,留人醉,哪怕一江春水全,化作别离情绪,依然流不尽伤悲。“只有在高楼之上慨叹人生长恨水长流。独处江南,蝶舞天涯共此时,将满心愁苦寄予风景,春色也便香消,翠叶列,愁起绿波间,韶光共憔悴,一切不堪看,清欢有味,分别无常,“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此词写柳,妙“弄春柔”一语,笔意入微,妥贴自然,把拟人手法于无意中出之,化无情之柳为多情之物;此词写愁,妙引而不发,语气微婉,最后由景触发一个巧妙的比喻:清泪、流水和离恨融汇成一股情感流,言尽而情不尽。

    这首愁情词由春愁离愁写起,再写失恋之愁和叹老嗟卑之愁,省略或者说是虚化了具体时空背景,仿佛将词人一生所经历之愁都凝聚浓缩在一首词中了,很富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

  •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的意思及全诗欣赏》
  •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译文] 怕是双溪舴艋小而轻,载不动我这么多的愁苦。

    [出自] 李清照 《武陵春》

    风住尘香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注释:

    风住尘香:风停了,尘土里带有落花的香气。尘香:落花化为尘土,而芳香犹在。陆游《卜算子》:“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与此意同。

    日晚倦梳头:按照古代的妇女习惯,一起床的第一件事应该就是梳妆打扮。而诗句的意思是到了正午都没有无心梳头,因为无人观赏自己的容貌。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此句抒写作者凄凉落寞的心境。物事人非:风物依旧,人事却已不同。这里是说,自己与丈夫(赵明诚)收集的金石、文物、书籍还在,可大宋朝廷却偏安一隅,丈夫也已经去世,自己流离失所,一切均已不可与往昔相比。事事休:一切事情都完了。

    双溪:浙江金华的一条河。东港、西港二水流至金华汇合,称婺港,又称双溪,是当时的游览胜地。这里指的是李清照将要春游的地方。

    拟:打算。

    舴艋(zé měng)舟:形似蚱蜢的小船。

    译文1:

    春风停息,百花落尽,花朵化作了香尘,天色已晚还懒于梳头。风物依旧是原样,但人已经不同,一切事情都完了,想要诉说苦衷,眼泪早已先落下。

    听说双溪春光还好,也打算坐只轻舟前往观赏。只是恐怕漂浮在双溪上的小船,载不动许多忧愁。

    译文2:

    狂风终于停歇了,花也已被吹尽,只有尘土中还留着一点香气。太阳已经很高了,我却还是无心梳洗打扮。眼前的风物还在,可人却不在了,好像一切都没有意义!我想说出满腹的哀愁,可话还没说出口,眼泪却已止不住地流!

    听说双溪的景色还不错,我也曾想到那里去在溪上泛舟。可是只怕呵,双溪那样的小的船儿,载不动我这满怀的忧愁!

    译文3:

    风停了,凋零的残花满地,只有余香留散在尘泥里,虽然太阳已升得很高了,但我懒得梳头。看到物是人非,对一切都已心灰意懒,还没开口,眼泪就先流出来了。

    听说双溪那边春光还好,也想去那儿乘船春游。但舟轻愁重,象蚱蜢一样的小船,载不动自己这么多的愁呀。

    句解: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在一个暮春时节,一番风雨过后,花儿都凋落了,连尘土也被落花染香。主人公面对花尽春去的冷落景象,心灰意懒,虽然日上三竿,仍无心梳洗打扮。

    词人从暮春三月景色切入,略去春归的漫长过程,只将结果写出。“风住”一句,通俗凝练,富于暗示性,此前风吹雨打、落花纷飞的景象如在眼前。“尘香”,极言花落之多。对于伤春惜春的人来说,这一景象是多么无情和令人伤感。主人公是否就是因春去而情绪低落呢?怕不尽然。客观景物只是外因。从后文即可知,主人公内心早有所感,这只是触物兴怀而已。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风物依旧而人事全非,事事竟是那样的不如人愿。心中百感交集,千言万语还没说出口,眼泪已夺眶而出。这两句紧承上文,点明一切悲苦都是由于“物是人非”。其手法由含而不露转向坦陈胸臆。

    清照在北宋沦亡后,举家南渡,后丈夫病逝,自己飘泊异乡,从前的幸福生活只存于记忆中。此时,她不仅生活困苦,更重要的是历经劫难后,精神上备感孤独与痛苦。“物是人非事事休”一句,将家国之难、时局之艰、飘泊零落、红颜迟暮、身世之痛等,尽数囊括其中,概括力极强。“欲语泪先流”,这是人在极端悲痛而想倾诉时的自然举动,可谓“此时无声胜有声”。它真实而形象地表达了词人悲愁之极、痛苦之极的情状。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词人笔锋一转,另换新意。她说:听说双溪的春色尚好,不妨到那里去泛舟游览一下吧。“双溪”,水名,位于浙江金华县,是永康、东阳二水的交汇处,故名。

    上阕刚写到春色不堪、心情凄楚,这里却说意欲探春。乍看颇为突然,其实是有脉络可寻的。首句提到花落春残,所以这里才提出要去双溪寻春;上阕末二句极言愁怀不展,这里则说向往解脱,这是很自然的,更何况词人历来就喜游赏。据周辉《清波杂志》载,她在南京的时候,“每值天大,即顶笠披蓑,循城远览以寻诗”。

    “春尚好”、“泛轻舟”措词轻松,节奏明快,恰到好处她表现了词人一刹那间的喜悦心情。而它们之前分别加上“闻说”、“也拟”,则显得婉曲低回,说明词人出游之兴是一时所起,并不十分强烈。其实,我们也可认为这是虚想之景、虚拟之行,是词人意念上的偶一闪光。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事实上,主人公的痛苦是太深了,哀愁是太多了,岂是泛舟一游所能排遣?所以她说:只恐怕那双溪的小船,载不动我心头许多的愁。“舴艋舟”,狭长小船,形如舴艋。

    词人连用“闻说”、“也拟”、“只恐”三组虚字,作为起伏转折的契机,一波三折。在上面一句铺陈之后,最后来一个猛烈的跌宕,使感情显得无比深沉,也使词意波澜起伏。

    “愁”本是一种抽象的情感,看不见,摸不着,为增其可感性,词人通常采取夸张性的比喻。历来诗家喻愁的,多种多样。李后主《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是以水之多喻愁之多。秦观《江城子》:“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则愁已经物化,变为可以放在江中随水而流的东西。李清照又进一步把它“搬”上了船,于是愁竟有了重量,不但可随水而流,并且可以用船来载。这一比喻立意新颖,设想奇特,不着痕迹。因为它承上句“轻舟”而来,而“轻舟”又是承“双溪”而来,寓情于景,浑然天成,构成了完整的意境。

    评 解

    李清照后期的作品往往带有悲愁苦闷的情调。这种愁,和一般离情别愁以及种种“闲愁”都不一样。在她的愁苦中,总是或多或少地含有国难、家破、夫亡的悲痛。

    这首词构思新奇,从神态举止到内心波澜,写得既真率自然如行云流水,又跌宕起伏似浪峰波谷,有一种凄婉劲直之风,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词的开头说春光已尽,在未尽之时,芳菲满眼,当然有许多动人的情景可写,可是在已尽之后,还有什么可写的呢?及至读下去,才知道又是另外一番情景。如果说写花尽春残、物是人非而引起愁,还是平平无奇,那么下片则构思新奇,别具风韵。从本意来看,不过是说小小春游,实不足慰人深重之愁,词人却善于将文笔荡开,欲抑先扬,把刹那间的微妙心理变化过程表现得曲折尽情,将凄婉情思表现得生动真切。

    赏析:

    这首词是宋高宗绍兴五年(1135)作者避难浙江金华时所作。当年她是五十三岁。那时,她已处于国破家亡之中,亲的丈夫死了,珍藏的文物大半散失了,自己也流离异乡,无依无靠,所以词情极其悲苦。

    首句写当前所见,本是风狂花尽,一片凄清,但却避免了从正面描写风之狂暴、花之狼藉,而只用“风住尘香”四字来表明这一场小小灾难的后果,则狂风摧花,落红满地,均在其中,出笔极为蕴藉。而且在风没有停息之时,花片纷飞,落红如雨,虽极不堪,尚有残花可见;风住之后,花已沾泥,人践马踏,化为尘土,所余痕迹,但有尘香,则春光竟一扫而空,更无所有,就更为不堪了。所以,“风住尘香”四字,不但含蓄,而且由于含蓄,反而扩大了容量,使人从中体会到更为丰富的感情。次句写由于所见如彼,故所为如此。日色已高,头犹未梳,虽与《凤凰台上忆吹箫》中“起来慵自梳头”语意全同,但那是生离之愁,这是死别之恨,深浅自别。

    三、四两句,由含蓄而转为纵笔直写,点明一切悲苦,由来都是“物是人非”。而这种“物是人非”,又决不是偶然的、个别的、轻微的变化,而是一种极为广泛的、剧烈的、带有根本性的、重大的变化,无穷的事情、无尽的痛苦,都在其中,故以“事事休”概括。这,真是“一部十七史,从何说起”?所以正要想说,眼泪已经直流了。

    前两句,含蓄;后两句,真率。含蓄,是由于此情无处可诉;真率,则由于虽明知无处可诉,而仍然不得不诉。故似若相反,而实则相成。

    上片既极言眼前景色之不堪、心情之凄楚,所以下片便宕开,从远处谈起。这位女词人是最喜爱游山玩水的。据周辉《清波杂志》所载,她在南京的时候,“每值天大雪,即顶笠、披蓑,循城远览以寻诗”。冬天都如此,春天就可想而知了。她既然有游览的爱好,又有需要借游览以排遣的凄楚心情,而双溪则是金华的风景区,因此自然而然有泛舟双溪的想法,这也就是《念奴娇》中所说的“多少游春意”。但事实上,她的痛苦是太大了,哀愁是太深了,岂是泛舟一游所能消释?所以在未游之前,就又已经预料到愁重舟轻,不能承载了。设想既极新颖,而又真切。下片共四句,前两句开,一转;后两句合,又一转;而以“闻说”、“也拟”、“只恐”六个虚字转折传神。双溪春好,只不过是“闻说”;泛舟出游,也只不过是“也拟”,下面又忽出“只恐”,抹杀了上面的“也拟”。听说了,也动念了,结果呢,还是一个人坐在家里发愁罢了。

    王士稹《花蒙拾》云:“‘载不动许多愁’与‘载取暮愁归去’、‘只载一船离恨向两州’,正可互观。‘双桨别离船,驾起一天烦恼’,不免径露矣。”这一评论告诉我们,文思新颖,也要有个限度。正确的东西,跨越一步,就变成错误的了;美的东西,跨越一步,就变成丑的了。象“双桨”两句,又是“别离船”,又是“一天烦恼”,惟恐说得不清楚,矫揉造作,很不自然,因此反而难于被人接受。所以《文心雕龙·定势篇》说:“密会者以意新得巧,苟异者以失体成怪。”“巧”之与“怪”,相差也不过是一步而已。

    李后主《虞美人》云:“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只是以愁之多比水之多而已。秦观《江城子》云:“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则愁已经物质化,变为可以放在江中,随水流尽的东西了。李清照等又进一步把它搬上了船,于是愁竟有了重量,不但可随水而流,并且可以用船来载。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中的《仙吕·点绛唇缠令·尾》云:“休问离愁轻重,向个马儿上驮也驮不动。”则把愁从船上卸下,驮在马背上。王实甫《西厢记》杂剧《正宫·端正好·收尾》云:“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又把愁从马背上卸下,装在车子上。从这些小例子也可以看出文艺必须有所继承,同时必须有所发展的基本道理来。

    这首词的整个布局也有值得注意之处。欧阳修《采桑子》云:“群芳过后西湖好,狼藉残红,飞絮蒙蒙,垂柳栏干尽日风。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周邦彦《望江南》云:“游妓散,独自绕回堤。芳草怀烟迷水曲,密云衔雨暗城西,九陌未沾泥。桃李下,春晚未成蹊。墙外见花寻路转,柳阴行马过莺啼,无处不凄凄。”作法相同,可以类比。谭献《复堂词话》批欧词首句说:“扫处即生。”这就是这三首词在布局上的共有特点。扫即扫除之扫,生即发生之生。从这三首的第一句看,都是在说以前一阶段情景的结束,欧、李两词是说春光已尽,周词是说佳人已散。在未尽、未散之时,芳菲满眼,花艳掠目,当然有许多动人的情景可写,可是在已尽、已散之后,还有什么可写的呢?这样开头,岂不是把可以写的东西都扫除了吗?及至读下去,才知道下面又发生了另外一番情景。欧词则写暮春时节的闲淡愁怀,周词则写独步回堤直至归去的凄凉意绪,李词则写由风住尘香而触发的物是人非的深沉痛苦。而这些,才是作家所要表现的,也是最动人的部分,所以叫做“扫处即生”。这好比我们去看一个多幕剧,到得晚了一点,走进剧场时,一幕很热闹的戏刚刚看了一点,就拉幕了,却不知道下面一幕内容如何,等到再看下去,才发现原来自己还是赶上了全剧中最精采的高潮部分。任何作品所能反映的社会人生都只能是某些侧面。抒情诗因为受着篇幅的限制,尤其如此。这种写法,能够把省略了的部分当作背景,以反衬正文,从而出人意外地加强了正文的感染力量,所以是可取的。

  • 《问君能有几多愁下一句李煜《虞美人》全诗欣赏》
  • 问君能有几多愁下一句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出自《虞美人》

    作者:李煜

    问君能有几多愁全文

    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意思及全文赏析》
  •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出自〔南唐〕李煜的《虞美人》

    [译文] 你问我究竟有多少哀愁。那哀愁正如春天的江水,滔滔不绝向东奔流。

    虞美人·春秋月何时了(李煜)

    虞美人〔南唐〕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翻译:

    虞美人

    一年一度的春花秋月什么时候才能了结,往事又知道有多少!小楼上昨天夜里又刮来了春风,在这皓月当空的夜晚,怎承受得了回忆故国的伤痛。精雕细刻的栏杆、玉石砌成的台阶应该还在,只是所怀念的人已衰老。若要问我心中有多少哀愁,就像这不尽的滔滔春水滚滚东流。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意思:若要问我心中有多少哀愁,就像这不尽的滔滔春水滚滚东流。

    翻译

    三春花开,中秋月圆,岁月不断更替。回首往昔,过去许许多多的事到底做得如何呢!

    苟且偷生的小楼又一次春风吹拂,春花又将怒放,望着明月回想自己不堪回首灭亡的故国。

    故都金陵华丽的宫殿大概还在,只是那些丧国的宫女朱颜已改。

    问君你能有多少哀愁,那过往的哀愁好像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走了。

    赏析:

    《虞美人》是李煜的代表作,也是李后主的绝命词。相传他于自己生日(七月七日)之夜(“七夕”),在寓所命故妓作乐,唱新作《虞美人》词,声闻于外。宋太宗闻之大怒,命人赐药酒,将他毒死。这首词通过今昔交错对比,表现了一个亡国之君的无穷的哀怨。

    “春花秋月何时了?”——这一问,问得离奇。“春花秋月”那可是美好的景色啊!人们是多么期盼年年花好,岁岁月圆的景色。可是,此时词人偏偏言:“何时了?”繁花似锦、明月当空该什么时候了结呢?这一问充分地描绘出了词人对“春花秋月”的厌倦和对人生近乎绝望的心态。这一问,问得干脆,这一问,非失落感达到极点而不能出。

    这一问,亡国之事,悲愤之思蜂拥而至。在这种痛苦感情的挤压下,很自然地想到往事。“往事知多少”句就如顺水之舟漂流而下。“往事”,在这里指他在江南南唐国做君主的时候。那时候“佳人舞点金钗溜,酒恶时拈花蕊嗅。别殿遥闻箫鼓奏”;那时候“晚妆初了明肌,春殿嫔娥鱼贯列。风箫吹断水云间,重按《霓裳》歌遍彻”;那时候看到是“车如流水马如龙”的盛况;那时候感觉到的是“花月正春风”的快意和“秋风多,雨如和”的乐趣;那时候仪仗前导,嫔妃簇拥,武士护卫,大臣跟随,何等威风气派,繁华无比。可是,“几曾识干戈”!那所有的一切都已经灰飞烟灭、飘渺无踪了。唉,“往事只堪哀”!这所有的“春花秋月”(代以前的美好生活)俱已成为过去,却为什么还出现在“我”眼前(实景)呢?

    “小楼昨夜又东风。”——“小楼”,词人常常倚栏之处。因金陵城对于汴京而言,它在开封的东南边。“东风”一吹,自然就会引起词人的注意了。“东风”是不是从“我”的故国吹来的呢?家国之思,随即而来。词中一个“又”字,说明了词人常常感受得到东风的“侵袭”,常常在夜深人静之时仍无法入睡的状态。无法入睡,那他便只有独自凭栏,眺望故国了。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月亮还如当年一样圆,月色还如当年一样明,可是,这短短的几年中,人事却发生了重大变化。凭栏远望。对着一片沉浸在银光中的大地,多少家国之思、凄楚之情涌上心头。李白曾有诗言:“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往事悠悠,不堪回首。虽说“东风无力”(李商隐《无题》),却将那颗憔悴的心吹落了。“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他完全站立在亡国之君的位置上大声抒发自己的亡国之痛,而不像蜀后主刘禅亡国后仍言:“此间乐,不思蜀。”他的抒情是无所顾及的,是纯真的、率直的,不见有丝毫作态。

    词的上片主要是通过写“春花秋月”之景和“东风”之事勾起词人对往事的回忆,为下片抒发亡国之恨做铺垫。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故乡望不见,双泪流满面。既然家国看不见,那就只好想象她现的样子。“我”所熟悉的雕栏画壁、玉砌台阶应该还是和从前一样吧?以前宫中的一切应该还是老样子吧?或许只是那些宫女们不复风韵了吧?“只是”二字一出,“物是人非事事休”之情形即现,这二字里包含了多少哀伤,多少叹婉?

    以上六句在章法上都是一样的,一前一后形成对比,隔句相互呼应,一唱三叹,如词人一生的起浮跌落,结构相当严谨。

    感情在痛苦中浸泡,当达到“剪不断、理还乱”的时候,词人再也承受不了这份折磨了,终于,爆发出一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是惊心动魄的一笔。词人嘴上虽说:“不堪回首”,而心中却念念不忘故国,就算心中无限的愁思都要向东而流。悲愤之情喷涌而出,一发而不可收,汇成了以水喻愁的千古佳句。词人到底有多少愁呢?他的愁思就像那一江汪洋恣肆、缠绵奔放、昼夜不舍、迢迢不断、无穷无尽的春水。这个比喻用得非常好,“愁思”本为无形的东西,却将其化成有形之物,使人可以具体体会出词人的感情:他的这一腔愁思并不是“多少”一个数字的问题,而且像那江春水一样是有深度、有广度、有长度、有力度的。这个比喻加倍突出了一个“愁”字,直接开启了“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秦观《千秋岁》)“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秦观《江城子》)“只恐双舟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等以水喻愁的名句,其影响力是非常大的。

  • 《2024七夕节温馨祝福语》
  • 天涯海角几多愁,何以解忧愁?千山万水飞难渡,何处离情诉?又到七夕,漫天的星光,好似你那明眸善睐的眼,此刻,我郑重地写下:你,无怨无悔!

    七夕,想牵着你的手,唱着爱的歌谣,顺着幸福轨道,抛弃忧伤烦恼,望着星空祈祷,愿和你幸福到老。亲爱的,七...夕...快...乐!

    你的柔情,化作甘露滋润我的心田,你的呵护,化作轻风撩拨我的心弦,你的牵挂,化作无尽的思念。亲爱的,愿七夕快乐!

    手持爱情签证,远赴快乐国度,飞乘幸福航路,邀请天使服务,搭建温馨小屋,栽种开心。七夕欢乐无数,同你携手共渡。

    泪隔几光年,爱恋却不变,牛郎织女,感动天地人间。今日七夕,愿相恋的能够缠绵永远。愿亲爱的你,幸福几万光年!

    我是为你写情诗的牛郎,深情的柔软的月光,抚慰着我们不能相见的忧伤,我用心地为你书写爱情的诗行,明天你不再是迷途的羔羊,亲爱的,七夕节快乐!

    七夕这一天,你不在我身边,但所有记忆都感觉甜,想起你的笑脸,就忍不住思念,即使相隔那么遥远,也隔不断爱的语言,亲爱的,七夕情人节快乐!

    思念的弯月一摇一摇,一端是我一端是你;牵挂的烛光一闪一闪,这边是我那边是你;爱情的银河,你是牛郎,我是织女,愿月月日日都七夕,分分秒秒相偎依。

    你我是时间罗盘上的两根指针,你不停的转动,牵扯着我的心,让我心相随。亲爱的,七夕快到了,想说一句“爱你”,把幸福继续!

  • 《山河恨》
  • 一曲山河,泪千行,说什么好月圆人亦寿,山河万里几多愁?

    ——题记

    王一生辉煌,从未有过遗憾。

    王这一生,从不鬼神,也不信轮回,从不祭拜天地,也不修建神庙。王就站在百姓仰望的地方,以王之名,护这土地。

    因为是王的国,所以王精心治理。王的百姓,皆有衣护体,有屋遮雨,有饭饱肚。王的山河,山清水秀,木茂盛,长莺飞。树林覆盖了山地愈显葱郁,流水滋润了两岸沃土肥田。百姓皆以土地为生,他们每日挥着锄头,在这片被稻田覆盖的沃土上耕耘。以此获取布衣,获取口粮。王的土地,被百姓经营成一块富饶之地,成为百姓的生命之地。因了这块土地,百姓生活安逸,丰衣足食,既不用忍受冬纷飞的严寒,也不惧干燥难耐的酷暑。

    一日,王站在城楼上,俯瞰他的一切,这片土地的盛景充斥着王的视野,与以往不同的是,王注意到了远方的一座山,那座山就那样以沉默的姿态不动声色地阻挡着王的视线。王好奇山那边的景象,是否在山的那边存在着倾城的景色。

    王心情沉重。

    夜晚,王梦到了山的那边。在山的另一边,土地更为开阔,景象更为繁盛。王不容许会有他掌控之外的景盛之地,王欲占有。一连几日,王夜不能寐。王每日登上高楼,遥望那山。时间的消逝未能抵去王心头对山那边的向往,终于,王按捺不住内心的渴望,命令百姓向山的那边进攻。

    正是秋收时节,百姓放下镰刀和锄头,拿起刀枪和盾牌。城楼下,是整整齐齐的军队,战士们英姿飒爽,整装待发。

    王一声令下,出发。军队一路向前,田野里沉甸甸的稻穗还在风中摇摆,这片待收的土地上,再没出现扛着锄头的身影。

    秋末时节,王的军队突破了那座山,果不其然,在山的另一边有座城,这座城不大也不小,但是王的兵力足以吞并它。

    征战杀伐的年代来临,战士们与邻国军队浴血奋战。为了拥有更多的武器,王令百姓不断冶铁,铸造刀、剑、长矛和盾牌,用于战时所需。王的军队一路高歌猛进,战士们士气大增,继续在这片承载着生命的土地上前进。

    就在王即将获胜的那一刻,邻国突然涌来大批军队,他们研制出火药,给了王的军队重重一击,王的军队死的死,伤的伤,王不得不选择撤退。邻国之王率领周边国家的军队,他们联合起来,对王进行反攻。

    王令百姓铸造铁器,王令军队誓死守护这土地,可是,王的军队且战且退,敌军所到之处,树林烧毁,黄沙漫天,战士们横尸遍野,血流成河。稻田早已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野草肆虐。

    半年过去,王的军队从未反胜,终于退到都城近郊。百姓在田野里誓死抵抗,可是没有用,这是一场注定失败的战争。这片土地上弥漫着排山倒海的血腥和尸臭。

    兵临池下,王战败。

    王脱去满身光华,穿着粗衣,与邻国之王同在一方。王看着这块土地,沧海横流,疮痍满目。王抔了一把土,看了又看,闻了又闻。那是王的土,王国的土;那是国的土,百姓的土。

    流年似水,沧桑如梦。这土地,再也不是昔日的森林遍野,沃土肥田。森林不再有,早已被战火吞噬;流水不再清,早已被战士们的鲜血染红;田野不再盛,只有寂寞的高草仍在肆意的疯长着。

    王极力地想要在这片土地上寻找曾经生活的痕迹,那些安定的生活,那片秀丽的河山,那方肥沃的土地,可王要寻找的这些就像是落入枯萎的黄色高草里的那些雪,无声无息地融化进腐烂的泥土里。

    王看着百姓,他们蓬头垢面,破布烂鞋,王毁了这片土地,再也无法给他们富裕安定的生活。

    王潸然泪下。

    王伏下身子,给百姓跪下,亦是向这土地忏悔,王对邻国之王说,万方有罪,罪在寡人,诛杀寡人一人可也。只求能为百姓复其沃土,秀丽河山,了却我心头遗憾。邻国之王应允。

    王起身,等待着死亡斑驳地上演。就在这一刻,从不信鬼神,也不信轮回的王只希望:待到还魂,必当以血肉之身,生命之魂,护这土地繁盛,护这山河秀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