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话题作文 节日作文 写人作文 动物作文 作文体载 作文素材 作文技巧
50字 | 100字 | 150字 | 200字 | 250字 | 300字 | 350字 | 400字 | 450字 | 500字 | 550字 | 600字 | 650字 | 700字 | 750字 | 800字 | 850字 | 900字 | 更多

“ 定风波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4-11-18 00:24:08
  • 《一蓑烟雨任平生《定风波》读后感800字》
  • 北宋著名诗文大家,在当时流传着这样一句话:“苏文熟,吃羊肉;苏文生,吃菜羹。”当时形成一种风气,大凡吟诗作赋,作文言辞,只要按照苏文体例、文风,在社会上就比较吃得开,往往功名顺畅,自有羊肉可吃;反之就很吃不开,只有“吃菜羹”的份了。可见苏轼受人推崇的程度。在苏轼的词中,《定风波》最让我爱不释卷。

    莫听穿林打叶声,

    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

    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

    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

    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首词写的是一件小事。词前有一句小序: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借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苏轼被贬官到了黄州,他想在沙湖买块田地亲自耕作,就约朋友去相田,没想到途中下起了雨。因为带雨具的仆人先离开了,所以就落了个雨淋头。同行的人都觉得很狼狈,苏轼却边吟咏诗句边愉快地向前走。过了一会儿,天放晴了,苏轼看看刚才淋雨的路,觉得“也无风雨也无晴”。诗人在遭遇雨淋之后,感叹道,无论是风雨还是晴天,都无所谓了。

    诗人确实在出行途中遇到了风雨,所以这风雨是实写自然界的风雨,是引发诗人感叹的原因。同时,这里的风雨也含有象征意味,象征着人生的风雨,人生的磨难。

    苏轼屡遭贬谪,可谓磨难重重,在一场又一场人生的风雨中,他认识到,只要心境平静,世界自然也就平静了。他在此劝人既不要因风雨而担惊受怕,也不要因阳光而欣喜若狂,一切都泰然处之。

    这其实这是一种人生的大境界,是一种了悟宇宙、人生之后的大超越。这也反映出了苏轼的人格境界,应该说苏轼的一生基本上达到了这一境界。晚年他流放到海南岛后,又把这三句稍一改,写入了另一首诗《独觉》:“潇然独觉午窗明,欲觉犹闻醉鼾声。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

    可见,苏轼是以此来磨砺自己的人格境界,并贯穿在他一生的生命历程之中。全词以这样充满哲理的句子收尾,韵味无穷,令人深思。

    人的一生,若从未经过风雨,也是无趣的吧?

    所以,当风雨来临的时候,不必躲避,也不必乞求遮蔽,迎着风雨走吧!不管风雨后面是不是晴天,走着,就是一种胜利!雨再大,也湿不了坚强的心!

    所以,阳光明媚的时候,也不要沾沾自喜,也不要得意忘形。阳光再好,也无非是穿行而过。

  • 《回首向来萧瑟处 也无风雨也无晴--苏轼《定风波》翻译赏析》
  • 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

    [译文] 回头遥看来时遇雨的地方,不管它风雨或晴天。

    [出自] 北宋 苏轼 《定风波》

    《定风波》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注释】

    ① 三月七日:指元丰五年(1082)三月七日。

    ② 沙湖:湖北黄冈县东南三十里处,又名螺师店。

    ③ 狼狈:形容处境困窘、难堪。

    ④ 已而:不久。

    ⑤ 吟啸:吟诗、长啸。

    ⑥芒鞋:鞋。

    ⑦烟雨:烟波风雨。

    ⑧料峭:开容风力寒冷、尖利。

    ⑨ 萧瑟:风雨穿林打叶声。

    【译文】

    不必去理会那穿林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咏着长啸着,一边悠然地走。竹杖和芒鞋轻捷的更胜过马,有什么可怕!我披着一身蓑衣,只管在风雨中过上它一生。 料峭的春风将我的酒意吹醒,我感到有些微冷。山头初晴的斜阳却殷殷相迎。回头望一眼走过来的风雨萧瑟的地方,我步归去,既无所谓风雨,也无所谓天晴。

    【译文二】

    莫要听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何妨低吟长啸缓步徐行。竹杖草鞋轻松胜过骑马,风狂雨骤有何可怕,一件蓑衣迎烟雨度过此生。

    料峭春风把醉意吹醒,略略感到有些冷,山头的斜阳却应时相迎。回头看那刚下过雨的地方,回去吧,风雨虽已停止天还未放晴。

    【评点】

    本篇为醉归遇雨抒怀之作。词人借雨中潇洒徐行之举动,表现虽处逆境屡遭挫折而不畏惧不颓丧的倔强性格和旷达乐观情怀。

    词的上片以“莫听穿林打叶声”开篇,一方面写出了风大雨疾的情景,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写出外物不足萦怀之意,即使雨再大,风再烈,都不会受影响;“何妨吟啸且徐行”承接上句,何不低吟长啸缓步徐行,突显出词人的情趣和兴致。“何妨”二字写出一丝俏皮之意,增添了和雨挑战的意味。前两句是全词的枢纽,以下词句皆是由此发出。“竹杖芒鞋轻胜马”写词人脚穿芒鞋手持竹杖雨中前行的情景,“轻胜马”三字传达出从容之意,“谁怕”二字诙谐可,值得玩味;“一蓑烟雨任平生”由眼前风雨进一步写到整个人生,表达了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喜悦和豪迈。

    下片写雨停后的情景,“料峭春风吹酒醒”写醉酒被春风吹醒,暗示雨停。“微冷”,风吹雨停,词人突然感觉有点冷,抬头一看“山头斜照却相迎”,已雨过天晴;“回首向来萧瑟处”,回头看看那刚下过雨的地方,发出感慨:“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此乃本篇的点睛之笔,道出词人对天气微妙变化的顿悟,表达了词人宠辱不惊的超然情怀。“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是大自然的风雨,又暗喻了政治风雨和人生的荣辱得失。

    全词即景生情,语言幽默诙谐,值得一读再读。

    [赏析]

    这是一首即兴感怀之作。“穿林打叶”指雨急风骤;“何妨”,是我行我素;吟啸,徐行,指态度从容。“竹杖芒鞋”是平民生涯;骑“马”是官宦气派。“一蓑烟雨任平生”,在风雨中行走,乃平生常风,任其自然,有何可怕?表露“我心坦然”的态度。“也无风雨也无晴”,将全词意境和情绪作一总收束。通过冒风雨前行的活动经历,悟出人生哲理,表明处世态度。

    这首词作于无丰五年(1082年),此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在黄州(今湖北黄冈)已整整两年了。苏轼在黄州处境十分险恶,生活在也很困,但他仍旧很坦然乐观。这首词作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在黄州(今湖北黄冈)已整整两年了。苏轼在黄州处境十分险恶,生活在也很困,但他仍旧很坦然乐观。它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警,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超俗的人生理想

    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另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何妨吟啸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在雨中照常舒徐行步,呼应小序“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又引出下文“谁怕”即不怕来。徐行而又吟啸,是加倍写;“何妨”二字透出一点俏皮,更增加挑战色彩。首两句是全篇枢纽,以下词情都是由此生发。

    “竹杖芒鞋轻胜马”,写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冲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一蓑烟雨任平生”,此句更进一步,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

    以上数句,表现出旷达超逸的胸襟,充满清旷豪放之气,寄寓着独到的人生感悟,读来使人耳目为之一新,心胸为之舒阔。

    过片到“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是写雨过天晴的景象。这几句既与上片所写风雨对应,又为下文所发人生感慨作铺垫。

    结拍“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饱含人生哲理意味的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毫无差别,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句中“萧瑟”二字,意谓风雨之声,与上片“穿林打叶声”相应和。“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风雨,又暗指几乎致他于死地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

    从这首词里,我们能看到他旷达的胸怀、开朗的性格以及超脱的人生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