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话题作文 节日作文 写人作文 动物作文 作文体载 作文素材 作文技巧
50字 | 100字 | 150字 | 200字 | 250字 | 300字 | 350字 | 400字 | 450字 | 500字 | 550字 | 600字 | 650字 | 700字 | 750字 | 800字 | 850字 | 900字 | 更多

“ 蓑衣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4-12-18 15:10:37
  • 《留住“蓑衣”》
  • “滴答,滴答”却只见芒鞋于雨中飘飘,只望竹杖于眼前渺渺——“谁怕”——这是风刮来的声音。终于,在纷纷之中,只留下蓑衣的黑点............

    这就是苏轼——尚且料峭的初春,雨即算不成冰,却也略微刺肤。此时身旁却没有了遮雨的东西,如何是好?我定会躲在屋旁一隅,蜷成一团,间或打个寒颤。而苏轼毫不犹豫地进了雨中,尽管踏着芒鞋,却也悠悠地踱着步,似是浮在水上。那欲要穿破叶子的豆大的雨珠,敲在他的同伴身上,似重锤,打得皮开肉绽;击在他身上,却如灵逸的鼓点携着蕴着一股酣畅淋漓之势。一声“谁怕?”纵是将那春雷也吓得不轻。随后便吟着唱着长啸着,忽一阵寒风吹来,吹得眉有些耸起——“醒罢,也罢”。抬头,不需穷目,那丝丝缕缕的温暖斜着划过深空而来。呆立,站立,矗立,他只将蓑衣又裹紧了些,头却又更抬起一些,凝视着远方,徐徐道“归去罢”——将风雪晴雨都踢开,踢出了蓑衣之外,只余竹杖、芒鞋、蓑衣,一路向前。

    只披蓑衣步于雨中,这是一种怎样的悠闲、平淡与坚定!也无风雨也无晴,这是一种怎样的宁静与透彻、淡泊与心纳万象!

    我却只似那狼狈的同行。“我有什么办法?”我吼着。“没有办法也得这样,不能养成这样的习惯!要重视基础!听见了吗?”母亲也红了脸。“那我课外的学习落下了,你能负责吗?我把那些重复学习的时间用来拓展不好吗?不行吗?不对吗?我知道这可能会导致基础不牢,但现在也没有其他办法,还是说你有?有吗?洗耳恭听?!”我突然平静下来,手托着下巴,戏谑地盯着母亲。母亲没有回答。我胜利了,捧着书,走进了房间——门,轻轻的关上了,门把手却被掐的喘不过气。烂泥一般地,我瘫在床上,热泪却如冰冷的刀,在脸颊上划着,也刺出了思绪——初三的我,因为手术,几个月的时间,每天都要消耗大量的时间在身体上,以至于没有足够的时间学习。同时又担心自己在课外的知识方面缺少竞争力,于是不得不上课做作业或是其他——这是我能想出的唯一办法,母亲却又拒绝……迷茫、焦虑、害怕压着我……忽然,门外传来了水流声和碗碟摩擦碰撞的声音,还有,母亲似忧似喜的感叹“果然还是个孩子啊,可爱的孩子。”我笑了,笑着哭得更厉害了——是啊,一个孩子,却刚愎自用,以为自己面临着上青天般的难题,为此懊恼。却可曾思考过:母亲为了照顾自己,几个月来不得不每一天都守在家中,重复着繁琐而无聊的做饭和消毒工作,也因此无法去照顾自己的父母,无法去旅游……

    我享受着他人的呵护却不知,遇到些许困难就焦躁不已。而他,面对着几十载的人世沉浮依然能“轻胜马”;才遇乌台诗案险遭处死而后被贬,却依然能“且徐行”、“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为什么我不能坚强一些?为什么我不能平静一些?为什么我不能坦然一点?如苏轼一样,裹着蓑衣,置身于刺骨风尘之中,却将其御于蓑衣之外,蓑衣之内便是不流世俗而独立于世,是“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波澜不惊和渺沧海之一粟的通透。其实,所谓人生,零零总总不过几十至多百年,去攀,去争——不为青山为金山,实是可惜!记得杨绛先生曾写到“一个人不想上攀就不怕下跌”,这句话是杨绛先生对她们一家三口恬静而温暖的生活的写照,也是对她自己所追求的穿着“隐身衣”的生活的诠释。在我看来,很是符合词中的苏轼——相比于书上所言的豪情壮志,我看到的是他此时的信步悠悠和对渺渺远方坚定的凝视。

    这,便是不想攀——这“攀”并不仅指醉心功名,更指一切的由自己的内心所产生的对于事物过度的追求,和由此酝酿的不安和焦躁。而披着蓑衣的苏轼,在喧嚣中甚是平静,将一切排于蓑衣之外,又将世间包容于心中。这蓑衣,可能也是杨绛先生所想的“隐身衣”吧。

    望,我能在雨中,一针一线地为自己织起编起那“蓑衣”,长披于身外,恒留于心中。留住“蓑衣”,由它伴着,寄于天地,归于万象茫茫,只余一黑点于纷纷之中……

    (教师简评:宇喆有一颗赤子之心,这篇文字他从《定风波》说起,联系了苏轼的经历,穿插着自己不平静的心绪,而后联系了杨绛的《隐身衣》,寻找到了《定风波》和《隐身衣》的相似之处,最后在对未来的清醒认识和期望中收笔。很难想象,这个年纪的他竟然思考得如此深,如此透彻!这篇文字留住的是“蓑衣”,更是他思想的光芒!)

  •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的意思及全文翻译赏析》
  • 青箬笠 ,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译文:只见一位老翁头戴青色的箬笠,身穿绿色的蓑衣,沐浴着斜风细雨,沉浸在垂钓的欢乐和美丽的春景之中,久久不愿离去。

    出自 张志和《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注释]

    1.西塞山:在浙江省湖州市西面。

    2.白鹭:一种水

    3.桃花流水:桃花盛开的季节正是春水盛涨的时候,俗称桃花汛或桃花水。

    4.箬笠:竹叶编的笠帽。

    5.蓑衣:用或棕编制成的雨衣。

    翻译:

    西塞山前白鹭在自由地翱翔,江水中,肥美的鳜鱼欢快地游着,漂浮在水中的桃花是那样的鲜艳而饱满。江岸一位老翁戴着青色的箬笠,披着绿色的蓑衣,冒着斜风细雨,悠然自得地垂钓,他被美丽的春景迷住了,连下了雨都不回家。

    译文

    西塞山前白鹭在自由地翱翔。娇艳的桃花随着流水漂去,水中嬉戏的鳜鱼又大又肥。江岸上一位老翁戴着青色的箬笠,身披着绿色的蓑衣,坐在船上沐浴着斜风细雨。他沉浸在垂钓的欢乐和美丽的春景之中,流连忘返。

    [简析]

    这首词向我们展示了江南春天的秀美景色:远山青翠,白鹭高飞,桃花火红,碧波粼粼,一位渔夫头顶斗笠,身披蓑衣,在春天的斜风细雨中,十分悠然自得。全诗静景柔和,色彩鲜明。动静活泼:水涨鹭飞,斜风细雨。江南烟雨,优美迷人。表达了诗人陶醉于大自然,陶醉于田园生活的乐趣。

    这首词描写了江南水乡春汛时期捕鱼的情景。有鲜明的山光水色,有渔翁的形象,是一幅用诗写的山水画。

    首句“西塞山前白鹭飞”,“西塞山前”点明地点,“白鹭”是闲适的象征,写白鹭自在地飞翔,衬托渔父的悠闲自得。次句“桃花流水鳜鱼肥”意思是说:桃花盛开,江水猛涨,这时节鳜鱼长得正肥。这里桃红与水绿相映,是表现暮春西塞山前的湖光山色,渲染了渔父的生活环境。三四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描写了渔父捕鱼的情态。渔父戴青箬笠,穿绿蓑衣,在斜风细雨中乐而忘归。“斜风”指微风。全诗着色明丽,用语活泼,生动地表现了渔父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

    诗人张志和,唐朝金华人。在朝廷做过小官,后来隐居在江湖上,自称烟波钓徒。这首词就借表现渔父生活来表现自己隐居生活的乐趣。

    《渔歌子》又名《渔父》或《渔父乐》,大概是民间的渔歌。作者写了五首《渔歌子》,这是第一首。据《词林纪事》转引的记载说,张志和曾谒见湖州剌史颜真卿,因为船破旧了,请颜帮助更换,并作《渔歌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