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藏于硬币两面的背后,哪一面才是真理?在满地六便士中寻觅,何以追寻心中的月亮?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才能在“大数据”中认清自我,前往内心的圣境?“关注效应”中认为,人们总是关注自己所喜欢的而忽略了其他事物。包罗万象的数据化时代,我们更应脱离数据为我们量身定制的“信息茧房”,将目光转向这个美好的世界,突破视野狭隘带来的局限性,冲破生命之圆。
我们在无限的网络和狭隘的自我中奔走,却忽略了我们真实的“世界”。日本学者林雄二郎曾从媒介生态学的角度提出了“电视人”的概念,放眼当今,已经进化成了“网络人”。我们对爱豆的一切如数家珍,却不知道亲朋好友的姓名,我们对今日的短视频推荐津津乐道,却不知道今日外面世界的变化,我们对时刻关注的账号紧追不舍,却不知道楼下的面馆早已闭店。网络离我们很近,现实离我们很远,我们活在了“关注效应”娱乐至死的陷阱而不自知,我们在网络的世界里游荡,到头来始终孑然一生。
对于如何破解大数据时代所创造的“关注效应”的迷局,鲁迅先生曾在百年前洞察出其中的端倪,给出了答案“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身处互联网信息的波涛澎湃,我们唯有保持心底的那份清静和理性,才能不被时代所侵蚀,保持那一份本真的初心。且看《逃出大英博物馆》火爆出圈,让无声的文物种出历史的回响,让“流量之花”开在文化深处,且看90后网红许凯开车到农村和老年人拉家常拍照片,用实际行动温暖留守老人孤寂的灵魂。“关注效应”不仅仅是利益的代名词,更应该是正能量的扩音器,是世界的宣传片,而我们应莫使其成为自身的阿喀琉斯之踵。
从“墨守成规”到“夏虫不可语冰”,自我视野被困于方寸之地,其局限性无法被忽视。但当我们以理性的意识和宽阔的胸襟面对万物,“关注效应”和“信息差”就会被打破,见识到外面的世界不妨是一种生命状态的铺展和呈现。我们流于碎片化的阅读,在网络上发表可能略显片面的见解,被“关注效应”操控下的我们在互联网的时代里流于黄粱一梦。但倘若“低头族”们抬头,从“关注效应”中脱离,不难发现,在现实生活中自由奔跑才是常态。将思绪蔓延到无处远,跑过山河,跑过草原,到世界的无尽头处,用活力的身体与饱满的生命迎接未来,唯有如此,普罗米修斯的火种才永不熄灭。
“我曾如此在意他人的目光,最后才发现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无关。”杨绛先生如是说。时代的号角已然吹响,何以不高歌猛进?突破“关注效应”之怪圈之必要性已不容忽视,若前方之路已画地为圆,吾辈愿冲破视野之圆,化为圆上腾飞的切线,将灵魂衍生到无穷远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