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北京旅游的人,总是要到香山一游,而步入香山地区,卧佛寺是非去不可的。今年暑假,我暂时摆脱了公式和单词的“纠缠”,随父亲一起去游卧佛寺。
进了大门,我急着见到卧佛,就径直向第一座殿堂走去。哪知端坐于殿中的不是卧佛。而是露着肚皮,捧腹大笑的弥勒佛。他的笑容似乎很有感染力,惹得游客们也大笑不已。
我们烧过弥勒佛,走出大殿后门。踏上一条石道。道旁伏着一种石刻的动物,背上驮着碑石。它似龙非龙,似龟非龟,似鳖昨鳖。听父亲讲,这是一种“鱼”,至于名字嘛,我没有记住,大概是因为心不在焉吧。
我们走进第二座殿堂,这里还是没有卧佛,只见十八罗汉分别排列在东西两侧。他们形象古朴,姿态各异,无一雷同。一个罗汉手拿经书。目视远方,似乎在思考着什么问题。另一个罗汉慈眉善目,被爬在身上的五个天真活泼的孩子逗得咧嘴而笑。还有两个罗汉各持经卷,好像在研讨问题,颇有学者之风……
当我们走进第三座殿堂,卧佛终于映入眼帘。他身长达五米多,侧身作睡卧状,双腿直伸,左臂平放在腿上,右臂弯曲托着头部。身上还披着一条黄色的布袍子。上前细看,见他好似刚从睡梦中醒来。嘴角含着淡淡的笑意,像又悟出什么人世间的真谛,大概雷鸣闪电也不能打断他的思路。卧佛周围站着他的一群弟子,他们都是乌眉黑须。衣袖带风,头部后面还有泥塑的光环。佛台的下面摆设了几个大玻璃柜,里面装有古代皇帝为卧佛供奉的大鞋。大得和我胳膊一样长,和我的大腿一样宽。
我又把目光投向卧佛。据说,释伽牟尼在临终前,曾向他的弟子们口述遗嘱,后人据此塑造出这尊卧佛的形象。我仿佛看见他眼中射出一道遗憾的光,是因为感到对人类的帮助和挽救还太少吗?定睛再看,他的眼角又似乎流露出一丝喜悦的神气,是在暗自庆幸吗?——就要去西方机乐世界了,从此不必挂念红尘是非。遗憾的是我对这位佛教创始人了解得太少了。不能深一步地揣测他的内心世界。我听说佛学是一门非常深奥的学问,源远流长,信徒甚多,在历史上曾产生过深远的形响,至今“香火不绝”。以后,如果条件允许的话,我真应对此作一番探索,为我国的佛学研究尽一点儿力。待到那时,再来拜访卧佛,或许能谈出一些较为深刻的见解了。这样想着,我告别了卧佛。
如果把香山之行看作是一次盛宴,那么游卧佛寺就像是喝下一杯醇酒,令我时时回味。
【评析】
作为游记之类的文章,多按空间转换来安排段落层次。本文就是如此,开头先交代游览缘起,然后径直写进门入第一座弥勒殿堂,继而是殿后石道,接着是第二座殿堂:罗汉堂。然后才是第三座殿堂:卧佛殿。最后是游后的观感。文章采用移步换形法,依作者游踪,由外而内依次写了卧佛寺的几个主要殿堂,而且详略分明,让人领略了寺院的全貌和特征,给人留下清晰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