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是在中国家喻户晓的人物。但是在一般人的认识里,他只是一个智慧的化身。作者显然尤为关注的是:壮志未酬身先死的诸葛亮,究竟为何生,又为何死?
——他力求探求人物的报国心事。
作者采用了第二人称的手法,直接和诸葛亮对话,并借助文字找到了交流的感觉,写得率真而流畅。于是,文章在结构上由“我的疑问”和“代人物的回答”连缀组成,似浑然天成。
在历史事件的回顾中,作者始终围绕“人物命运和国家责任之间的矛盾”展开记述,写出了人物的深重责任感。
当然,写作这篇文章也需要一定的历史背景知识,如“三顾茅庐”、“三国纷争”、“三气周瑜”、“七擒孟获”等。作者能够随手拈来,又加以铺陈,这显然和平时注意文化积累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