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丧喜庆,节假良辰,亲朋好友之间,好讲一个“礼”字。做得适度,这未尝不是美事。因为人们可以借此表达相互敬重的感情。
但是,现在所要说的“礼”,已经是越过“适度”的那种客套。没有一点礼品,就觉得跨不进别人的门槛。今天你送了“礼”,改日我必还“礼”。丰七尚往来,“友谊竞赛”,筹码越押越多,送礼之风也就越刮越大了。
如此送礼,送者感到难堪,受者留着后怕,人人敢怨而不敢言,且不敢不为之。为何?就因为怕自己失礼,怕面子上过不去,怕人讲自己“小气”、不够交情,怕别有他意的“礼尚往来”—等价交换,如此等等。这种风气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显然是相悖的。
“礼”在我们民族传统中,起码有四、五种解释。“礼”本是敬神的意思,引伸为礼貌、敬礼,也可以理解为表示敬意或表示隆重而举行的仪式,如婚礼、丧礼。“礼”还泛指贵族等级制的社会规范和道德规范。当然,“礼”也用以指礼物。可见,要讲“礼”,起码有物质的表达方式以及精神的表达方式这两种。这里,同时包含着诸如敬意、祝贺、友情、道德等内容,而决不仅仅只是钱、财、物。如果排除了礼的精神内涵,则连古人都不如了。
人们的感情是物质所不能替代的。虽然送物也是一种礼,也可以作为表达感情的一种方式,但如果双方只以物品多寡来衡量札轻札重,送少了就觉寒酸,送多了就等人上门还礼,这就很有一点其心不正的味道了。现在大家生活水平还不高,把送礼规格通过“友谊竟赛”不断拔高,无形中不仅加重了别人的负担,也必然增添了自己的精神负担和经济压力。不难看到,怎样看待送礼,确有精神境界高低之别,在一定意义上反映着一个人的道德情操。
在我们社会里,亲朋好友之间首先是词志关系,首要的应是互相尊重、慰藉、帮助和鼓励。种精神交往的内涵,当然是不同于过去时代的“礼”的。所以,遇上喜庆之年,少来一些大包小包,多一点真情实意,少来一点肤筹交错,多一点思想交流,少来一点“礼尚往来”的盘算,多一点新生活的祝愿,并在今后的日子里更进一步发展相互之间的情谊,这才是为亲之道,为友之道,为“礼”之道,这才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所倡导的新的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