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最后一年的末尾,我们北京师大附中“老三届”的几百名同学欢聚在母校,共同商讨纪念校庆!00周年的大事。刚一迈进会场的门口,我就看见一位身材瘦小但精神熨铎的老师—杨子坤。我忙跑过去向老师致意,老师亲切地握着我的手,直呼着我的名字。近四十年了,老师的记忆还那样好,真是让我感叹不已。看着他那热情的笑容,听着他那仍显浓重的南方口音,不由得使我想起了初中时杨老师教我们的政治课。
那是1962年,我们上初二的时候,杨子坤老师教我们读毛择东同志的著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当时杨老师年纪轻轻,风华正茂,讲起课来津津有味,只是他的口音实在让我们有些吃不消,并且,《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这部伟大的著作,对于我们这些才十四五岁的孩子来说,也确实显得深了一些。幸好杨老师不是单纯地灌输,而是引导我们如何去读书,教我们抓住重点,学写读书笔记。尽管我们仍然有些借借佳懂,但是完成作业还是很认真的。写一次,老师就讲评一次,而且是以表扬为主。谁受到表扬心里都乐滋滋的,学习热情日渐高涨。记得有一次老师提到了我,大致是说我对“认清中国的国情,即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根据”这个观点进行了分析,有一定的理解,说明用心读书了等等。说真的,何谓“认清国情”,不要说当年,就是现在已经年过半百的我,仍然感到难以说清楚。但是当时老师的一番肯定,却使我受到极大的鼓舞,甚至在四十多年后的今天回想起来,还有一股莫名的激动。原因何在呢?
其一,老师教给了我如何读书。经过老师的点拨,我似乎意识到,学习不能只靠听老师讲课,而要学会自己读书。读书时既不能死抠文字,也不能面面俱到或浅尝辄止,而应该抓住主要论点,进行深人思考。可能就是从这一刻起,加之此后各位老师的多方引导,使我逐渐养成了自学的习惯,并且受益终身。由于“文革”和其他原因,我没能进人正规大学学习。但是中学时期受到的教育促使我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坚持自学,最终拿到了在职研究生学历,而且我自认在学习中没有自欺欺人的行为,因为我要的不仅是文凭,更重要的是知识和本领。每每回想起这些,我都十分感念母校良好的校风,感念杨老师以及各位老师的教海,使我们身离学校后仍能够以社会为大课堂,不断地从实践中汲取知识,随着社会的进步而成长。
其二,老师教会我如何做人。虽然初中时我并不懂得什么是“国情”,但是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中对中国国情深人精辟的分析,以及杨老师富有激情的讲解,仍然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后在附中的几年又不断到工厂、农村和部队锻炼,“文革”的上山下乡,从另一个角度看,也使我们对国情有了一点了解。由此,考虑大多数群众的利益,从实际出发制定政策的观点逐渐在我的心中明确起来。虽然我工作的范围很局限,但是“不惟书,不惟上,只惟实”的道理同样是适用的。当然,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有时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甚至在个人利益方面要付出一定代价,但是在附中时学到的做人的道理和务实的精神,却使我无怨无悔。
风风雨雨几十年,也许杨子坤老师早已忘记当年给我们上的那一课,但是它在您学生头脑中的印象是不可磨灭的。它使我的思想从混沌转向清晰,它伴随我走好人生的每一步。
标签:我们读书最后北京年的做人末尾20世纪中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