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从两个方面写“我”学会关心别人,一是妈妈有声的教导(来自家人);二是小姑娘无声的“示范”(来自路人)。这两个方面的记叙,实际上告诉我们:无论是对待亲友,还是时待陌生人.都应有一颗慈爱、救助之心。这样的思想认识是新时代青少年应有的觉悟,文章结尾处也点明了这一中心。因此,本文的主旨明朗,富有时代感、责任感。在写作方法上,本文也有可取之处。除了叙述结构上采用“总—分—总”的形式给人以严整、逻样性强的印象外,另外有两.点也很突出:一是采用蓄势手法。比如一开始写“我”对西瓜的渴求,那“红嫩的肉子”、“香甜的汁水”描写为后面写送给扔奶吃,作了有力的铺垫;如果轻描淡写“我”对西瓜的“垂涎”,那么就不能为下文写让给奶奶吃蓄足之势;二是行文有悬念,增加了故事的曲折性。如大雪天听到孩子的哭声,那不禁让读者也陡生纳闷:谁在雪天里哭?为什么而哭?后来又有一位红衣少女从“我”面前飞过。那么,这位女孩走这么快干啥?原来是去关心、帮助那位迷路的小男孩。文章能紧紧抓住读者的心弦,紧缩有度地叙述感人的故事。
如果说本文还有缺点的话,那么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第一个故事不怎么切题,因为写的是被“遇”被“命令”送西瓜给奶奶,因此扣“学会”之文题字眼,就不确了;二是第二个故事的结尾处显出人为编造的痕迹。读者读了不免要问:既然被小姑娘的善行感动了,为何不上去帮她一把?要知道,追赶上帮小姑娘,是完全有可能的呀!其实,文章无论是叙写故事,还是抒发情感,贵在真实可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