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名作家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们所看到的无非是自己的世界,我们笔下的自然也必定是非自然。”这句话的含义是说经过点染加工而成的文字的自然景观毫无疑问地带有作者的感情,纯粹的“自然”是不存在的。对我们来说,了解这一点,也许比了解“观察点”、“视角”、“顺序”等更为重要。这样就会使我们在写作时能站在一定的高度,而不会总是为了写景而写景。
自然景观的描写方法很多,这里我们简单介绍其中两种:
1.拟人法
顾名思义,“拟人法”就是把自然当做人来写。朱自清先生的《春》、《匆匆》便是如此,又如下面这段描写:
春日的长白山,像个睡醒了的少女,经过和风细雨的梳洗,容光更加娇丽,神采更加妩媚了。她闪一闪明净的秀眸,山泉喷涌,溪水滚流了;她抖一抖飘曳的彩裙,山花似锦,碧草如茵了;她试一试清亮的歌喉,山雀欢唱、野鹿啾鸣了……
这里,作者用拟人法将长白山化作一个美丽的少女,赋她以声情笑貌。这种描写既可把没有生命的物体写得栩栩如生,又能很好地表达作者的情感。
古人有所谓“执情强物”之说,即作者有了喜怒哀乐的感情之后,再把它投射到自然景观上去。所以,同样是秋天。在有的作者笔下是悲凉凄苦的。在有的作者的笔下是淡泊娴雅的,在另外一些作者的文中则是“逸兴横飞,堪胜春朝”的。但是,这并不是说我们可以随心所欲地描写自然景观,而是要适应整篇文章的中心旨趣的表达需要。譬如,你所写的是一个热情欢快的故事,就不宜让“秋风瑟瑟”,让“残月如钩”,让“寒风刺骨”;同样,如果你记录的是痛苦悲哀的场面,当然也不宜衬以“如笑的春山”、“如歌的山泉”或“迷人的彩云”。
在一篇学生作文中,作者以“飞雪携得春归来”的喜悦为情感指向,写下了嬉雪的顽童、剪窗花的老奶奶和轻盈起舞的“我”,其中有一段是这样写的:
窗外下起了雪,纷纷扬扬铺天盖地而来。这些来自遥远世界的神圣使者,将她们的冰肌玉骨、洁体雪魂,将她们那缠绵的情慷和深邃的灵智,馈赠给人间,馈赠给大地。这神圣使者的来临,纯洁了大地,活跃了人心
这一成功的习作,将温情的雪景与美好的人情以及自己那人生的追求融为一体,是很值得少年朋友们借鉴的。
2.象征法
如果说,拟人化的自然景观描写是让自然物带上人的感情色彩与行为特征,那么,象征法则是把某种自然物变作人的某种抽象的思想感情的化身。有了这样的寄托,思想、情感的表现不仅可以更生动形象,也能更具体可感。在语文课本中,像《白杨礼赞》(茅盾)、《松树的风格》(陶铸)、《海燕》(高尔基)等,都运用了象征的笔法。
在语文考试中,很多作文题是适宜于这种笔法的,譬如《桥》、《小溪》、《渡口》、《小草》、《春蚕》等。1992年某省的中考试题为《可爱的家乡》,另一省的中考作文题为《生日》。如果考生能够挑选有代表性的家乡风物,以象征化的笔法进行描写,或是以“生日蜡烛”象征时光,寄托自己对人生岁月的某种思考,那就可以增强文章的表现力,给读者留下较为深刻的印象;而若一般地记写,生活景象本来大同小异,就难以秀出林外。
运用象征笔法来描写,并非一定得像《井冈翠竹》、《牵牛花》那样整体取“象”,统贯全文,能集中一段或几句以“寓情于象”,也会别具异彩。请看这两个例子:①太阳像负了什么重担似的,慢慢儿地、一纵一纵地使劲儿向上升。②的太阳在黑云背后放射它的光芒,给黑云镶了一道光亮金边。后来,太阳慢慢地透出重围,出现在天空,把一片片云染成了紫色或者红色。以上是巴金先生(海上日出)里的片断。例①中,作者将自己在祖国苦难深重的岁月里上下求索的沉重心情寄寓在冉冉上升的海上旭日。例②中,光明终于战胜黑暗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作者拥抱自己美好的生活理想的心灵体验。
需要注意的是,自然景物本身尽管不会喜怒哀乐,尽管没有尊卑高下,既无所谓坚韧刚强,也无所谓温柔博爱,而时只是人们运用自己的想象所赋予的,但是我们在描写的候仍要选取其不同的侧面,象征物最好既能从其本身的特性取象,又合乎约定俗成的习惯。譬如,同样是树,松树、柏树给人带来的联想往往与杨树、柳树所给人带来的联想很不一样;同样是鸟,苍鹰与鸽子、燕子就迥然不同;同样是雨,骤雨倾盆与细雨敲窗也各异其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