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好比是花朵上的美丽花瓣,可我们却看到,花朵上的花瓣常被一些“教育者,无理地抖落。当花朵没有了花瓣,还能成其为花朵吗?而在这个回放的事件里,我们看到的正是一个抖落花瓣的场景。
一篇短小精悍的作文,其扑面而来的生动和闪现智慈的幽默,与那些千人一面的文章比起来,明显地让人感受到一种活力。而这种活力的呈现,正是个性的魅力使然。
对于个性,俄国教育哲学家洛扎诺夫有这样的论述:“哪里的个性没有得到保存、受到压抑或被忽视,哪里的教育就完全不能实施—这就是我的思想……同始终只是种、属、类的动物相比,人始终是特别的。‘个性’就是他最高级、最深刻的定义。’
个性,是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独特之处,而一个人的个性对于其创造能力、思维能力又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是,我们现在的一些教师却在同化教育的“旗帜”下,完全忽略孩子个性的发展,甚至对个体差异的存在也不能容忍。于是,类似上述现实事件中的语文老师漠视以及压抑个性的做法便屡见不鲜了。在学校里,无论是学科教育还是思想教育,常常弥漫着把“个性”看做“另类”的腐朽气昧。一些教师与学生的个性“势不两立“似乎已经成为一种职业习惯,而对个性的肆意伤害也几乎成了家常便饭。他们希望的是,孩子们用同一种腔调说话,用同一种方式处理事情,用同一种思维考虑问题……孩子的个性正是在这无数的“同一”的要求下被消解被泯灭。于是我们看到,孩子们戴着“同一”的面具说着言不由衷的话,铐着“同一”的枷锁瞒姗在划定的思考圆圈里,架着“同一”的眼镜去看眼前的世界……个性的丢失,让孩子们不会说自己的话,不会用想像去创造,不会去欣赏美丽的世界。当然,教师所希冀的“管理效果”是轻松地实现了,他们在学生“步调一致”的“整齐”中,享受着所谓的工作“成果”,但与此同时,真正意义的教育消失了,因为,作为人的“最高级、最深刻的定义”的“个性”已不存在了。
想像一下,假如我们生存的世界只有一种色彩,那会是什么样子,再延伸去想,假如我们的教育压抑了所有人的个性,那么,失去个性的人与人组成的社会又将是什么样子。
可以说,如果教育的结果是让人失去个性,那么教育给人类发展带来的将是一种无法挽救的灾难。当人失去了“个性”,那距离倒退至,只是种、属、类的动物”也可能为期不远了。我相信,这是谁也不希望看到的结果。
标签:我们美丽花朵不要花瓣抖落好比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