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辐图,它通过几个画而来反映一件事.表达一个主题。在这有限的几个画面上,作者只可能画出事件中有关人物的主要动作、神态和环境,不可能把所有的细节都从画面上体现出来。而将画面内容写成文章可就不同了。作者必须处处考虑周到,如事情的来龙去脉,人物间的关系,段与段之间的联系等等,都必须交代清楚。这样,文章写下来才能意思连贯,文从字顺。但是,有的小朋友不注意这一点,往往一看到画面就匆匆忙忙动笔,认为反正一幅图写一段话,几段话连起来就是一篇文章。由于不注意图与图之间的内在联系,结果段与段之间过渡很不自然。由于有的间题交代不清楚,结果使文章前后脱节,甚至造成误解,给人以不真实的感觉。
本书入选的多幅图看图写话,小作者都很注意图与图之间的有机联系。如《钢笔的故事》这一篇,画图共六幅,描绘了少先队员二牛开始丢了钢笔,接着又拾到别人的钢笔,并想把它据为己有,后来在小虎子模范行动的感染下,认识了自己的错误,把拾到的钢笔交了公。赞扬了小虎子助人为乐、拾物不昧的好思想,也赞扬了二牛学习小虎子,勇于改正缺点的好精神。画面主要描绘了二牛思想变化的前后神态,而小虎子只在第四幅画中出现了一下。因为小虎子是小朋友很熟悉的优秀少先队员形象,在画面里这样安排是合情合理的。但我们把它写成文章时,就不能只是机械地搬下每幅图的内容,有几个问题在文章中必须交代清楚。如二牛怎样发现丢了钢笔的?小虎子怎么知道二牛丢了钢笔?并怎么知道二牛在找钢笔?这些问题在画面上虽没有直观地表达出来,但我们可以通过分析画面理解出来。作者在写这篇文章时,对画面进行了细致的观察,认真的分析,合理的联想,把事情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交代得清清楚楚,读了实在叫人感动。如果不是这样,一直写到第四幅图时才让小虎子出来一下,读者就会感到很突然,不知小虎子是从哪里冒出来的,脑子里就会产生一大堆疑问,当然就更谈不上感人了。
再看《孙悟空又笑了》一文,作者紧紧抓住四幅画面的内容,把与画面有关的情况,也考虑得很周到,交代得很清楚。比如:铁蛋为什么要撕下这张画?因为他太爱这张画了,“越看越爱看”,他多么渴望能有这张画啊I迫切的心情,促使他不由自主地撕下了这张画。那么画上的孙悟空怎么又“活”了,这是由于铁蛋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不对,于是“心情十分紧张”,害怕和矛盾的心理,使他眼前产生了幻觉,仿佛孙悟空活了,正瞪着眼训斥他。当然,这是铁蛋的心理活动。正因为铁蛋为自己的错误而难过,所以这时他看到的孙悟空不是在笑,而是生气了。当他把画册重新补贴好后,心里踏实了,于是在铁蛋眼中,孙悟空又笑了。作者抓住画面,经过深思熟虑,做了这样一番安排,不仅使文章有血有肉,而且合情合理,令人信服,又完全合乎图意。
由此看来,多幅图的肴图写话,关键在于抓住画面.先经过周密的分析、思考,把每幅图的内容以及图与图之间的联系搞清楚,然后再按事情发生的顺序,有条理地具体记叙。只有抓住了这个关键,才能把多幅图的看图写话写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