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意境,似乎很玄妙,令人望而却步。意境的确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一言半语说不清楚。不过,我们不是从事专门研究,而是学习写作,大体了解它就可以了。意境,简单地说,就是“诗情画意”。有了意境,才能给人以美的李受,使人在享受这种美感的同时,得到知识,受到教育,陶冶性情,净化心灵。
诗有意境,画有意境,散文也要有意境。意境的形成,当然不止一种途径.但在散丈里,组织好场景,是创造意境的主要方法。初学写作的人,往往只是平铺直叙,而不会,或不注意组织场景,结果是事情记叙清楚了,而文章不生动、不感人。好的散文,好像一条金线穿着几颗光彩夺目的珍珠,令人赏玩再三,赞叹不已。例如茅质的散丈《风景谈》,用作者的议论贯穿了6个场景,这6个场景个个都充满了诗情画意。第一个场景可以叫做“沙漠驼铃”:阳光炙烤下的一望无际的黄沙,地平线上忽然出现一个黑点,接着连成线,成为队,越走越近,驼队昂然步,驼队的猩红大旗跃入眼帘,驼铃的叮姑声充满耳鼓。这里有形、有声、有色,又能给人一种庄严的感觉,令人肃然起敬,也就是有了情。这简直是一幅绝妙的“塞上风光图”。第二个场景可以叫做“高原晚归”:蓝天、明月、黑越魁的山,山上长满谷物,两三个人赶着牛,摘着犁,从山顶姗姗而下,直到他们转过山坳,那粗朴的歌声还是缭绕不散。又是绘声绘色的景物描写,而且创造了和平、静谧的氛围,表达了对解放区人民劳动生活的赞美和倾慕,简直是一首新时代的“田园诗”。这就是组织场景,创造意境。
状物咏物的文章是散文的一种,它也需要有意境。所以,就要组织若干场景,尽力美化,写出一定的氛围,熔铸作者的感情,创造出动人的意境。前面讲过,《茶花斌》用精巧的剪裁,安排了几个场景,写得很有意境。现在以前面习作为例进一步说明。
《桂花权香》第三段,写自己幼年独自在桂花树下养伤的情景。“四周静悄悄的,花香浓郁,坐在树下嗅着那花香,使人沉醉。有时秋风轻吹,花树获获作响,像是在时我轻声细语。有时几朵小花掉在我头上,轻吻我的脸;摔在我耳边,似要悄悄对我诉说;又有的飘落进了我的怀里,把芳香带进我的心窝……”写出恬静、轻柔的境界,写出了似孤独又似不孤独,似平静又似不平静的复杂心境,写得非常优美。
要想更好地创造意境,首先要求我们对生活有更深刻的观察与体验。《桂花飘香》中桂树下养病一段所以写得好,是因为作者经历了这样的生活,而且又是个感情细腻的孩子。作者在当时一定有一种很微妙的,从来没有过的心境。这种心境,粗心的人可能没有,即使有,也可以捕捉不到,让它溜掉了。而细心的作者却一直把这种体验珍藏在记忆里,终于在文章里表现出来。
其次是多读优秀的作品和文学评论,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优秀作品中有多种多样的优美的意境,可以丰富我们的情感,帮助我们去体脸生活,使我们时事物的观察更为细致深入,使我们对生活的体验更加丰富深刻。例如《山韵》中,有山花烂漫的境界,有水边赌青的境界,有水上泛舟的境界,有湖上垂钓的境界,有“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的境界,还有“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的境界……这些境界,一方面来自生活,另一方面,是作者直接或间接地受到了前人诗文的启发才发现和体验到的。本文境界如此丰富,感情如此充沛,可以断定,作者一定较多地受到了前人的艺术熏陶。
第三,要学习语言,掌握丰富的语汇。有时有了某种体验,但苦于找不到恰当的方法来表达,这就是因为语汇不丰富。不但词是语汇,而且成语、欲语、诗文名句等等也都是语汇,都要注意积东,必要时就派上用场了。前面习作里,有的就引用了古诗句,如“远上寒山石径料,白云深处有人家”,“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这些经过千锤百炼的名句,恰当地引用,会大大增强我们文章的表现力使我们文章的意境更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