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我懂事起,每逢节假日,家里便宾朋满座,烟雾茶气,往往要到深更半夜才飘散殆尽。最常来的,要算大姑婆、四姑奶奶、五叔公、六叔爷了。长辈们最热门的话题,便是爷爷而今在那边做的什么生意,发的什么财。谈论之余,他们常常沉浸在温馨的回忆之中。
六叔爷说:“小时候三哥最疼我了,什么都让着我。”
大姑婆惟恐落了后,抢过话题:“三弟那时可调皮啦,我这当大姐的总是护着他!”
随后,他们会不约而同地抚摸着我的小脸蛋,感叹道:“要是你爷爷明天就回来,那该多好呀!”
这些永不变更的话,我可以一字不漏地默写在作文薄上,而且毫不费力地描写出他们说话时的各种神态。
我不明白叔公姑婆们为什么如此起劲地为爷爷唱赞美诗。我只真真切切地记得,小时候,奶奶经常是含着眼泪,用爷爷的辛酸故事给我编织催眠曲。连爷爷七岁时被大姑婆打得小腿肚上青一块紫一块,我也能背出其中的原委。未见面的爷爷,在我的睡梦中,永远是那么一个苦命的孩子!
可怜的爷爷,如今成了他众多兄弟姐妹盼望中的星星月亮;而从前,则是他们的一块心病,一顺克星。据说哪位姑婆的儿子要参军上大学,哪位叔公的女儿要晋升提干,都受到过爷爷的牵连影响,于是有的干脆声称与我们家断绝关系。
爷爷14岁便随一门远亲到海外谋生,21岁回家成亲,不到四个月又含泪告别了奶奶——因为大家嫌爷爷什么都不会,不愿多侍奉一个三少爷,哄他再次出洋.从此,苦命的奶奶夜夜孤灯,一把眼泪,满面愁容,抚护着爸爸,守了38年活寡。当然,爷爷那时也曾寄回手续来接奶奶母子,但大家惟恐她一走,断了外汇来源,硬把奶奶给扣下了。
此后,从乡亲口中得知,爷爷在那迩先是当小伙计,后来做地产生意,又经营了一座橡胶园,发了财。于是,我们家,被冷落了几十年的门庭渐渐热闹起来。过去处处被人瞧不起的“守寡婆”奶奶,居然成了人人尊敬的三嫂子,甚至有人提议为她立“节烈坊”。
爷爷终于回来了,四年前的一天,拖着大包小包,辗转香港,回到家里。眼见得儿孙满堂,爷爷激动得老泪纵横。待他平静下来。那包里的东西全被那群亲爱的兄弟、姐妹分光,连一件裙子、一条丝巾都没给我留下。爷爷说,这样倒好——他这38年欠下的人情侦太多,如今也了却一桩心事。
爷爷啊,天真的我们居然认为这世上的“人情债”还得清!今年春节,爷爷第二次归省,原不准备惊动亲友,只随身带了一只皮箱,内装几身换洗衣服,一进门就乐呵呵地对爸爸说:“这次旅行真是轻松愉快!”
我一手接过皮箱,一手搀爷爷坐在沙发上。谁想到,奶奶下厨房一碗点心还未煮好,姑婆叔公们便鱼贯而入。我恍然大悟:如今是信息高度灵通的社会哟。
“三弟呀,怪不得今天一早,门前喜鹊喳喳叫个不停。”大姑婆那绽着青筋的双手拉着爷爷,眼睛笑成了一条缝,我不禁嘀咕:你家住繁华市中心新公寓大楼,连树都未栽,哪来的喜鹊?接着,犹如众星捧月,爷爷的兄弟姐妹们把他团团围住,你一言,我一语,争先恐后地说了许多思念的话。爷爷激动得晶莹的泪花夺眶而出,紧紧拥抱他们。可怜的奶奶捧着热气腾腾的蛋汤,怔怔地站在一旁,竟无从插嘴。当大家沉浸在温柔的手足亲情中,爷爷好像突然记起什么,从衣袋中掏出一大沓红包,不论男女长幼,一人一包。
只见大姑婆迫不及待颤着手打开封口抽出钱,那对金鱼眼鼓得尤其凸出,把钱数了又数,还一张一张使劲地搓,仿佛要把一张搓成两张,两张搓成四张。
六叔爷的脸憋得通红,终于开口了:“三哥,这次没带行李?我还以为……”他咽了口唾沫,没往下说,但大家都会意。爷爷不谙世事,笑着如实说了。
片时的沉默。我不由自主地往沙发椅里缩了缩。姑奶奶们脸上的春风霎时结了冰,她们凑到一起,先是不满地嚷嚷着,眼睛扫视大厅,见没人开口,便大声嚷嚷开了。这个拖着小妹问问,爷爷给的小提包里有几两黄金;那个指责奶奶没良心,自己家里什么都有,她们连“二喇叭”都买不起。人家都盯着桌上那架新潮音响电唱机,可爷爷毫无送人的意思。
我不禁一阵阵发冷,明白了姑奶奶们殷勤的来意。
爷爷“嚷”地站了起来,脸色很吓人。“砰”的一声,手掌重重地砸在八仙桌上,荷包蛋撤了一地,碗破了,汤匙也碎了,尖利的瓷片刺破了爷爷的手指头,鲜血直淌。叔公姑婆们惊愕地张大了嘴巴。又是片刻难耐的沉寂,爷爷扬起那发抖的手指头。像一面旗帜,指着大门——送客。四姑婆上前去,还想表示点儿什么.爷爷皱紧眉头,合上眼,挥了挥手:“我累了,你们也回去休息吧!”
喧闹了一天的大厅宁静下来。奶奶默默地清扫地板;我帮着爸爸妈妈给爷爷擦手、包扎。一抬头,蓦然发现两行浑浊的泪珠,顺着爷爷的腮帮流下,滴到地上。
不懂事的小妹还在摆弄那架电唱机,传来了电视剧《红楼梦》那凄恻的主题歌: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
标签:家里爷爷懂事眼泪每逢节假日烟雾宾朋满座茶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