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老师的父亲去世了,他要回江西老家奔丧。这一去恐怕就要一个星期了。
听到这个消息,我们议论纷纷:再过一个多星期就要大考了,方老师这一走,我们可怎么办啊?—早已习惯了方老师严肃紧张的教学作风,如今还要适应代课老师新的风格,这个星期岂不是在适应中过去了”我们的数学成绩这次恐怕是又无出头之日了!
日子就在我们的焦虑中悄悄过去。方老师已经两天没露面了。我们的心情挺糟糕—怎么办?我们似乎已经看见可怜巴巴的数学成绩,看见紧锁眉头的方老师了。为了不让这一切真的发生,数学课代表已开始着手“自力更生”计划了。
下一节课又是数学课。小董说他刚才看见一个身穿黑衣的人,好像是方老师。我们都不相信—方老师回江西老家才两天多,怎么可能已经回来呢?小董固执地说,下一节课说不定就是方老师来上。“即使方老师真的回来了,他也不可能不休息一下就来上课嘛!”大家笑话小董。我想,这下小董翰定了!
走廊上传来急促而又熟悉的脚步声。大家一下子安静下来。这脚步声,一声比一声急,像是在追赶什么似的。难道,真的是方老师回来了?我们有点惊喜。终于,方老师出现在教室门口。两天不见,老师又瘦了许多.依旧是一副不拘小节的样子—皱巴巴的外套,一翘一翘旅动着的那缕头发。我们似乎不认识方老师一样,愣了一会儿,不约而同地鼓起了掌。几个平日里专爱淘气的男生似乎也被这感动了,大声地说着:“方老师,您终于回来了!”
看得出,方老师也很激动。他摆摆手,向大家不好意思地笑笑。他快步走上讲台,拿出课本,用沙哑的声音说出了第一句话:“请大家把书翻到第136页,下面我们看第七题。”一时间,教室里异样的安静,只听得到翻书的“沙沙”声。瞬间,我觉得有股热流涌上眼眶。我眨了眨眼睛,也翻开了书。没有过多的表白,没有更多的交流,我们开始了有史以来师生配合最为默契的一堂课。
本文截取的是师生生活中的一个普通片断。塑造的是一个时刻关爱学生的平凡得近乎本色的老师形象,但文章传递的情感是不平凡的。方老师“出现”在我们面前仅仅是短短一瞬,也丝毫捕捉不出他情感的言行,但这一瞬所激荡的情感充盈了整个课堂,更流淌至每个学生的心田。总之,这篇文章用语十分简洁,文字较富表现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