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高考语文阅卷老师撰文指出:高考语文卷名句考察试题,要求写出题中所列名句的上句或下句,填对者甚少。经抽查统计,全错或没答者占58%,而这些名句都是常见的,几乎是妇孺皆知的。面对这种名句竟然不“名”现象,笔者陷入沉思。
华夏文化上下五千年,精典千千万。历代文人吟诗作9,挥毫泼墨,为龙的传人留下了浩如烟海的文学精华—汉赋、唐诗、宋词、元曲,这些令每个中国人为之骄傲的宝藏,如今却遭受冷落,在高考试卷中便略见一斑。
名句不“名”反映了一种对传统文化的偏见和冷淡。笔者曾看过一则报道,记者在北京街头随意采访,问及几位中学生诸如“唐宋八大家”之类的问题,竟没有人能对答。最令人哭笑不得的是,当问道:“你知道曾巩是谁?”答日:“是不是曾国藩的亲戚?"正是这位刚刚参加高考连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都不知道的学生,据说已收到某大学的录取通知。
有人从应试角度出发,认为语文差无关紧要,靠数、理、化得分一样能考上大学。更有甚者,认为电脑的出现,最终要代替麻烦的汉字。这种偏见终将带来严重后果。
前不久,华中理工大学对新录取的千名专科、本科、硕士、博士生进行了一次语文测试,试题设计较高考容易,但平均分数仅在及格边缘(详见《人民政协报》1997年元旦版)。能考人这所大学的无疑都是全国各中学数、理、化的佼佼者,重点大学语文成绩尚且如此,何况二般学府呢?这一现象已引起有志之士的严重关切。
作为跨世纪一代的中学生,学好数、理、化,掌握电脑新科技固然重要,但对于作为母语文化的语文绝不能轻视。无论科技怎样发展,社会如何进步,都不能替代、无法抗拒流传了数千年,养育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的汉语文化。语文是追求卓越的先决条件,是人须臾不可缺少的工具。知识渊博,长于表达,善于交际,语言简洁得体,文笔自然流畅,这些现代文明人应具备的素质,不仅是语文学习的结果,也是自身修养的体现。
总之,对传统文化的冷漠是极不正常的现象。我们应当全面提高文化素质,让名句不“名”的现象永远消失。
标签:一位老师我看语文现象名句高考阅卷撰文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