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常常赞美耸入云霄的高楼大厦,它们气魄宏伟,远眺似群峰出灿,近看如巨崖笔立,把现代化的大城市装点得十分美丽壮观。人们也常常叹赏那宽敞的厅堂住宅,它令人感到舒适安逸。然而,我要赞美的,却是那低矮窄小的小屋,二和那些战斗在只有几平方米大小的“陋室”中的人们。
你也来读读《访陈景润》这篇报导吧。我国著名数学家陈景润从国外研究所回来了,记者到研究所去采访他,人们告诉记者:陈景润在宿舍里,而宿舍还在“老地方”。
“啊,老地方!,人们一定记得徐迟同志在《哥德巴赫猜想》一文中所描绘的那间小屋:“六平方米大小,房间还缺一只角,成为刀形的窗子三格,屋内光线暗淡得很。”陈景润还是住在这里。研究所给他安排了宽敞的住_房,可是他不肯搬家。他说:“现在大家住房都很紧张,我只是一个人,这够好啦!
多么朴素的语言主多么可贵的精神!在这间小小的陋室里,陈景润苦战了十多年,现在,他已是世界著名的学者了,可是他还是住在这里。
简陋的小屋,引起我无尽的遐想,类似这样的事例,在中外科学史上并非绝无仅有。著名科学家爱迪生,不是在几平方米的火车吸烟室里发明了电报机吗?
著名女科学家居里夫人,不也是在一间不透风的厂棚里发现了放射性元素镭,二开辟了科学的新纪元吗?
简陋的小屋,引起我无穷的思绪,我想起革命导师列宁在流放西伯利亚时住的窝棚,想起革命前辈在延安住的窑洞……如今,在祖国大地上,新型的大厦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可是,当你在大厦林立的林荫道上漫步,或是站在阳台上远眺市区风光的时候,又怎能忘记革命先辈生活、工作、斗争过的窝棚和窑洞呢?
“陋室”不陋,因为在陋室里住着情操高尚的人,“六平方米”不小,因为“六平方米”里住着襟怀宽广的战士。
我懂得了,没有当年的陋室,就没有现今摩天的高楼,我也懂得了,在艰苦的物质条件下,只要精神奋发,同样可以创造奇迹.我们必须提倡可贵的“陋室精神”,艰苦奋斗,为“四化”建设添砖加瓦。
我赞美“陋室”,更赞美那些战斗在“陋室,中的人们
《“陋室”赞》一文,邓波同学没有泛泛地写读过《访陈景润》这篇报道之后的感受,而是集中笔墨突出地写了对陈景润仍住在“老地方”所产生的联想。邓波同学也没有用较大的篇幅去复述原文的内容,只在一处点到“老地方”、另一处引用陈景润讲的话,就把这位著名数学家的艰苦创业精神写得活灵活现。而这两点,正是此文有别于其它读后感的较突出的长处。
文内还分别引述了爱迪生、居里夫人、列宁和“革命前辈”曾经住过的“陋室”。这说明邓波同学平时阅读广泛,积累了一定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