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通过写作训练,培养学生对生活的感悟能力和观察能力。
2.重点训练两种写作方法,提高学生随笔写作能力。
【教学重难点】如何“感”,如何“想”。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喜欢写老师布置的作文吗?为什么?
喜欢写非命题非作文的随笔吗?为什么?
与学生充分交流后,归结出两个问题:不知道写什么,不知道怎么写。引出本堂课的教学内容:怎样写好随笔。
二、现场阅读,解决“写什么”的问题
(一)提问:你认为随笔应该写什么内容?
(曹丕: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韩愈:文以载道。白居易: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二)阅读席慕蓉的《十字路口》、林清玄的《老板打瞌睡》、张晓风的《种种有情》三文片段。
(三)提问:①这三篇文章所写的情景,你见过吗?你写过吗?②随笔到底可以写哪些内容?
(明确:壮怀激烈,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可以入文;小资情调,调朱弄粉,风花雪月,可以入文;世俗人生,家长里短,油盐酱醋,风物人情,也可以入文。)
三、过程引导,解决“怎样想”的问题
(一)有想法
1.提问:刚才所读的三篇随笔,你认为写得怎么样?
2.阅读三篇随笔的结尾。
3.怎样想,怎样悟。
①再读《老板打瞌睡》,作者是怎样悟出人要有觉醒的心的?
从事物之间的共同点去思考——求同。
②再读《十字路口》,少女和妇女表现怎样?
从事物之间的不同点去思考——求异。
③阅读席慕蓉《种种可爱》片段,说说作者的写作思路。
从一件寻常小事拓展开去,层层深入——求深。
④阅读张晓风《情怀·五金店》,作者主要的表现手法是什么?
从眼前所见展开想象和联想——求散。
(二)有技法
三读《十字路口》《老板打瞌睡》《种种有情》,找出三篇文章写法上的共同点。
(明确:精心描绘,巧妙过渡,深刻挖掘,画龙点睛。)
四、提供支架,解决“怎么写”的问题
重点训练两种最基本的传统方法。
(一)借助“草蛇灰线法”“草蛇灰线”是中国古典小说一种独特的结构技巧。这种结构技巧是反复使用同一词语,或者多次交代某一特定事物或特定人物,可以形成一条若有若无的线索,贯穿于情节之中。
我们在写人记叙文的写作中,巧用草蛇灰线法,对人物性格的刻画、人物形象的塑造,会起到举重若轻、事半功倍的效果。如章勇同学的习作《冰糖葫芦香》:“再见!”身边的同学一个一个坐上公交车走了,又只剩下我一个人孤孤单单。
看看手表,六点半了。“该死的,这车怎么还不来呀!”我背着沉重的书包,在站台徘徊。“卖冰糖葫芦——”我寻声望去,只见一个四十岁左右的中年男人肩扛着冰糖葫芦正在叫卖。由于天快黑了,我看不清他的眉眼,只能闻到若有若无的冰糖葫芦的香味。不过,他总是朝不远处的校门口张望,是等学生放学来买他的冰糖葫芦吧,我想。
此时,两旁的路灯都已经亮了,车子却迟迟未到,我的心里不由得急躁起来。“我叫你不要来,你还来!”我回头望去,只见那位卖冰糖葫芦的中年人正与
一个和我差不多大的少年说着话。灯光下,我看见他的头发有点凌乱,额头上有几道深深的皱纹,胡子也显得十分扎人,一副沉默寡言的样子。他身旁的少年却是一脸的怒气……应该是父子在吵架吧,我猜测。
背着书包,独自彷徨在这,狭窄狭窄,又寂寥的站台,我希望飞来,一辆火箭般速度的公交车……皇天不负苦心人,我的诗还没作完,车子终于来了。我仿佛看到救世主般,一阵狂喜,飞快地上了车,赶紧找到一个位子坐了下来。焦躁的心终于安定了,我开始悠闲地观赏窗外迷人的夜色。“嘭!”耳畔的一声巨响吓了我一跳,扭过头,只见那个卖冰糖葫芦的中年人坐在我旁边的位子上,而那个少年却目不斜视地往车厢的后面走,在最后一排停下来。
甜丝丝的冰糖葫芦香气直往鼻子里钻,我忍不住了,掏出两元钱:“买一串。”那中年人笑了笑,接过钱,递过来两根:“给你两根吧,这么晚了。”我说了声谢谢,便不再客气,大口吃了起来,酸酸甜甜的,真是好吃。
过了几站,卖冰糖葫芦的下车了,我回头看,最后一排坐着的少年也随后下了车。“你以后不要来了,丢我的脸!”“我怕你放学太晚……”“为什么你没有人家的爸爸有钱?你看×××的爸爸……”车子开动,我已经听不见他们的争吵,那苍老和稚嫩的身影也消失在夜色之中。
窗外路灯明亮,霓虹闪烁,景色依旧迷人,我的心却有些沉重了。空气中隐约浮动着酸酸甜甜的气息……
这篇习作的明线是“我”放晚学,一个人在站台等公交车,苦等不来,心里焦急而烦躁,最后终于在天黑路灯皆亮的时候等来了公交车,坐上车回家。作者要刻画的是一个父亲的形象,表现的是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爱和儿子的虚荣冷漠。
小作者在刻画人物形象上巧妙地运用了草蛇灰线的方法。无论是父亲还是儿子,并没有下笔千钧,浓墨重彩,而是时断时续,看似无心,实则有意,“手写此处却心觑彼处,因心觑彼处乃手写此处”,上下勾连,前引后应,最后使人物形象跃然纸上,深入人心。
不仅如此,“冰糖葫芦香”也是文中的重要线索,在文中反复出现,初时“若有若无”,在身边时“直往鼻子里钻”,最后是在“空气中隐约浮动”,既是写实,也可见作者的匠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