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我在报纸上看到这样一则广告:“你拍一,我拍一,我们爱吃‘肯德基’;你拍二,我拍二,‘肯德基’好吃又实在……”一时间,我不由得既纳闷又愤慨:“儿时我们爱唱的童谣怎么一下子跑到美国去了呢?”
后来细细一找,才发现原来是自己在“大惊小怪”。你瞧,报刊上,杂志里,赫然印着“威士啤酒,很德国,很德国”,“得利斯火腿肠,真正美国口味”;电视上呢,也不示弱,什么“西格玛”自行车,“丹侬”棉衬衫……整天播个不停。难道洋名就有那么大的促销威力?
然而更有甚者,另一类广告词又在震撼着我:“无与‘轮’比——某自行车广告”,“‘咳’不容缓——某止咳药广告”,“英姿‘换’发—某染发香波广告”,还有什么战“痘”的青春,“闻‘机’起舞”……这些肆意将成语或短语乱改滥用的广告词,几乎也和那洋味儿广告词一样随处可见。不知是因为自己那“顽固”的“汉语最美”的思想在作祟,还是为我们这涣涣文明古国竟出了如此“妙语”而觉得有损颜面,每看到这些,我便匆匆翻过。而在这匆匆之间,我又不禁疑惑:在我国的广告文化方面,洋话如此应用I“泛姑且不论,但汉语的倒退又在说明什么呢?
“这是我们的思想在作怪!”一位语言学家如是说。的确,现在的社会,广告业高度发展,五彩缤纷的广告词也随之呈现出来。一些只追求利润的经营者和广告商,为了迎合一些消费者的简单记忆效应和崇洋心理,不惜绞尽脑汁“创造”出一个个违背汉语规范、不伦不类的“成语”,一句句洋味儿极浓的广告词来进行促销。虽然乱篡滥改只是在成语上胡乱套用,洋名也仅仅几个字而已,而根源却在“钱”字上,其实质是民族自信心的失落,民族自尊心的削弱和民族自豪感的损伤!
作为一名中学生,也许我并不很了解利润对于企业生产者多么重要。然而,我却固执地认为在我国群起创名牌、扬国威的今天,取“洋名”已不单是名称的问题,而是关系到我们中国人的自信、自尊、自强的民族精神问题。同时,胡乱篡改成语则是对汉语语育规范的权威的肆意破坏,对汉语文化的肆意践踏。这势必将给青少年带来极其严重的危害和影响。据《高考阅卷现场见闻》(见1996年7月17日《中国青年报》)一文反映,北京考生的作文卷“问题较多的是成语中错别字普遍,一篇作文有四个错别字以上的占全部考卷的一半左右。老师们认为,电视广告中乱用成语现象对青少年的影响及对我们母语的破坏应引起注意”。而那些唯洋是崇,无视自己民族文化的广告商们,不能再小看广告词内容的选择了。因为广告并非只单纯地涉及商业活动,带给人们的也不单单是商品信息,而更多的是影响着社会风气和全民族的文化素质。广告词既有人格,也有国格。
我想,广告词给我,给人们带来的启示也许是一言难尽的。鲁迅先生曾说过:“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它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在语言文字规范是国家文明程度的标志,体现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的今天,我们必须牢记——
汉语是我们民族祖先智慧的结晶,也是世界文化瑰宝之一。我们要竭力爱护和发扬它,不让它遭受任何扭曲和破坏!也愿广告词这一文化奇葩,在纯净的语言环境中越开越艳!
标签:日子看到这样一则前些纸上启示广告词你拍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