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孩子出现这样那样问题的时候,家长的心情总是不好,又是苦口婆心地劝导,掏心掏肺地教孩子处理问题的方法。然而,孩子是很难听得进去的,有时还同家长争执,总认为自己是对的。作为家长情急之下不免说出先辈传承下来的一句名言:“都是为了你好”。不过,这句话连同以前的肺腑之言似乎越来越难触动孩子的心了。孩子总表现出大无畏的姿态,自己能作自己的主。或者是在家长面前摆出唯命是从的样子,过后,就我行我素了。真让家长感到束手无策,感到了一种无奈。
无论是同家长争执还是唯命是从,对青春期的孩子来说简直是司空见惯了。然而,家长是很难接受这种现实,特别是同家长争执的孩子,更难让家长在情感上接纳,因为,这种孩子颠覆了人们的惯常思维,打破了千百年来中国人固有的观念,很多人认为,孩子同父母的争执,久而久之会影响父母同孩子亲密的关系,甚至导致伦理道德丧失。殊不知,争执其实也是加强亲子沟通的一种方式。争执对家长和孩子来说都是百益而无害的。孩子在争执中找到了尊严和信心,更全面、更深入地认识自我,如:“我现在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我做得好不好”,“家长为什么批评我”等等,都会引起他的思考。同时孩子在同家长的争辩中,不断的把自己有理的一面展现出来,于是,他会重新审视自己的观点,不断地问自己“我对吗”?。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完善自己,满足了心理需求。而家长在同孩子的争执中才能撕下面具,和孩子平起平坐,不知不觉地成为了孩子的朋友,也只有此时,才能了真正完全了解孩子的思想状况,如:“孩子需要什么?”、“孩子为什么要这样做”、“孩子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家长能够在争执中,可以重新认识孩子,不断地调整自己的教育思路,反省和完善自我,给孩子作出榜样。用行动来教育孩子,而不是用那句令孩子生厌的俗语:“都是为了你好”。
人都不会拒绝真心诚意帮助他的人,但肯定会拒绝一个想控制他的人。孩子也不例外,孩子都希望有一个自由自在的空间,尽情地去展示自己。由于生活年代的不同、接受的教育不同,家长和孩子对事物的认知和对事物的理解也不近相同,对立的事也越来越多了。有时,家长对孩子的所作所为看不惯,总爱教孩子那些能做,那些不能做,希望以自己的行为准则去感染孩子,一旦孩子产生了逆反心理,不听话,发生了争执,家长总是愤愤不平地冒出一句:“都是为了你好”。家长的这种表现行为很像一个“遥控器”,让孩子感到了自己受到了控制,成为了没有思想的傀儡。因此,再多的“都是为了你好”,是很难为孩子所接受的,甚至会激起孩子更大的牢骚。因而,在孩子的教育中,作为家长要洁身自好,不要太多的说教,以自己的行为来感染孩子,你的行为会对孩子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要尊重孩子,孩子遇到问题时,不要急于帮助孩子去处理,而是,要同他一起去分析问题,听听他的处理意见,孩子的意见对的就多鼓励,不对的给予指导。毕竟家长有一定的经验。但最终去处理问题的权力应该还是孩子自己。不要越俎代庖。这样既锻炼了孩子也维护了他的自尊心。所以,家长在施加教育影响的同时,掏心掏肺和“都是为了你好”的说教,并不见得能打动孩子,关键是要选择孩子所能接受的方式。放下家长的架子,作孩子的朋友,让孩子真正地融入到家庭生活之中来,让孩子对父母的喜怒哀乐有所了解,适当地让孩子承担一些家庭的责任,只有这样,孩子才能有种归属感。感到受到了尊重,体现了人生价值。只有这样孩子才能真正体会到“都是为了你好”的含义之所在,使之不成为一句空话了。
相关推荐:
业精于勤荒于嬉作文
见风使舵的人
学海无涯巧作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