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话题作文 节日作文 写人作文 动物作文 作文体载 作文素材 作文技巧
50字 | 100字 | 150字 | 200字 | 250字 | 300字 | 350字 | 400字 | 450字 | 500字 | 550字 | 600字 | 650字 | 700字 | 750字 | 800字 | 850字 | 900字 | 更多

米开朗基罗简介

2024-10-29 21:15:36 文题网 字数: 点击:

米开朗基罗生于佛罗伦萨。他的建筑作品不多,但都富有创造性,成就很高,影响很大。他睥睨同代的人,并以自己的贵族出身自豪,然而他又热国家、民族、同胞;他有强烈的宗教仰,因为他的信仰,使他在面临家里无理地索求,压榨他辛苦赚来的金钱时,在面对忘恩负义的弟弟时,他虽然愤怒,却仍选择原谅他们;他不能无视于当时教会的腐败,然而由于对艺术的执著,他和教皇起冲突后,最后还是服从教皇的权威。因为对艺术的执著,迫使他每每向现实低头,虽然他无法成为改革的影响者,从另一方面看,却是胜过他的敌人的。

1490年米开朗基罗进入罗绫索.麦第奇创办的美术学校,得以出入其宫廷,受到最先进的人文主义思想的薰陶。

1494年,法军入侵义大利,佛罗伦斯人趁机发动革命,推翻当时统治的麦第奇家族,并建立平民共和国,统治者为宗教改革家萨伏那罗拉,萨氏看出义大利在财富和衰败的宗教信仰下日益堕落,便起而反抗。之前他便曾就麦第奇家族的享乐生活和教会的腐败,发出措词强烈的抨击,并警告统治阶级如不悔改,佛罗伦斯的命运将如新约启示录中的巴比伦和罗马。他致力于道德革命,攻击教宗,支持平民政府的建立与共和思想。1498年萨氏以蔑视教皇的名义被处死。

米开朗基罗在政治上完全同情人民的起义,也始终对萨氏「怀著强烈的敬爱之情」,但在萨氏起义时却逃出佛罗伦斯,在萨氏被处死后,米开朗基罗也未对这位友人的死表示任何意见。他保持缄默,但无可否认的是,米开朗基罗目睹他同一时代的人为了理想而奋斗。他的内心没有挣扎吗?答案是有的。

在萨氏被处死的同年,米开朗基罗完成了「哀悼基督」像。圣母膝上抱著由十字架上取下的耶稣,她在为儿子的死而哀恸。耶稣为了世人的过错而道成肉身,死在十字架上,此时最哀痛的应当是他的母亲了。然而痛的只有那个美丽的圣母像吗?萨伏那罗拉为了匡正时弊而挺身站出,却终究敌不过当时腐败

却拥有权势的政府。米开朗基罗透过艺术来表达他的信仰,同时在其中寄托他对萨氏的哀思。

1504年,米开朗基罗完成众所周知的大卫像。大卫是以色列兴盛时期的国王,少年时曾杀死巨人歌利亚,使敌军知难而退。过去雕刻家每把大卫塑造成凯旋归来的小夥子,米开朗基罗所雕刻的大卫却是肌肉结实的成年人,手拿甩石机弦放在肩上,转头怒视前方,一副蓄势待发的样子,他已准备迎战,纵使

双方看来实力悬殊,也毫无畏惧之意。这座雕像也道出米开朗基罗热爱祖国的心情,他在鼓舞佛罗伦斯的人民,遇强敌来犯时不要害怕,当存当年大卫保卫祖国的勇气和决心。

1505年教皇朱力阿斯二世召米开朗基罗为自己建造陵寝。米开朗基罗了半年多时间采石后开始建造工程,甚至为此负债,教皇却听信米开朗基罗对手的谗言,认为在生前建造陵墓是不祥的,因而要他停止工程并拒付款项,拒见米开朗基罗,米开朗基罗在失望之馀决定离开,教皇又以武力挽留之。在几番

折腾后,因米开朗基罗敌手认为他只会雕刻,不会画画,遂怂恿教皇,使其命米开朗基罗绘西斯汀大教堂天板画。

在那时期,米开朗基罗的失望是可以想见的。好不容易由一个和匠人地位不多的雕刻匠晋升到为教皇所重的艺术家,他怀著狂热的心和理想抱负要创造足以盖过所有前人光芒的作品,却因为教皇的三心两意而中断,不仅未拿分文,并且被迫去做一项他自认并不擅长的工作!他动笔作画之日,愤怒地写下:「1508年5月10日,我,雕刻家米开朗基罗,开始作西斯汀的壁画。」

米开朗基罗独力完成此项巨大工程,其过程除了健康耗损、疲累和烦恼之外,还有家里的牵绊和纠缠,从他给家里的信中可窥见一二:「(给父亲)我宁愿自己贫穷而你活著,决不愿拥有全世界金银财富而你不在人世。……不论贫与富,当和基督一起生活,如我在此地所作的那样;因为我是不幸的,我可既不为生活发愁亦不为荣誉-即为了世界苦恼,然而我确在极大的痛苦与无穷的猜忌中度日。十五年来,我不曾有过一天好日子。」「(给弟弟)因为我为了上帝的缘故维持你的生活,因为我相信你是我的兄弟,和其馀的一样。但我此刻断定你不是我的兄弟;因为如果是的,那么你不会威胁我的父亲。……」「(给三弟)我亟欲知道你的忘恩负义……你是否明白在用我的钱,是否知道我历尽千辛万苦来支撑你们。……当一匹马在尽力前奔时,不该再去蹴它,要它跑得不可能地那么快。然而你们从未认识我,而且现在也不认识我。神宽宥你们!是祂赐我恩宠,曾使我尽力帮助你们。

米开朗基罗在四年中完成西斯汀教堂天板画「创世纪」。我们无法想像何以艺术家在身心饱受折磨时仍能有如此壮丽的作品。画中充满戏剧性的张力,人物个个健美而栩栩如生,将造物主所创造的万物之灵完美地呈现出来。整个天花板以九幅主题画为主,以圣经创世纪的故事为题材。米开朗基罗不只是为教皇服务,他也用他的生命和他的天赋献给上帝。

他的建筑作品不多,但都富有创造性,成就很高,影响很大。代表作有:佛罗伦萨的美第奇家庙(1521~1534)、劳伦齐阿图书室前厅(1523~1526)、罗马的卡比多广场建筑群(1540~1644)和圣彼得大教堂的圣坛部分和穹顶(1547~1564)。

米开朗琪罗设计的建筑物,层次丰富,立体感很强,光影变化剧烈,风格刚劲有力,洋溢著英雄主义精神,同他的雕刻和绘画风格一致。他也善于把雕刻同建筑结合起来。常常不顾建筑的结构逻辑,有意破坏承重构件的理性形式,如把圆柱子嵌在墙内,用薄薄的“牛腿”承托柱子,额枋和山花凹凸断折等,表现出一种激动的、不安的情绪。因此,他是手法主义的开创者。巴洛克建筑的建筑师们也把他奉为导师之一。

美第奇家庙的施工虽然没有完成,但从已完工的部分看,它的室内设计完整、紧凑,构图严谨和谐,尺度准确,空间整体性很强,建筑和雕刻配合完美。

劳伦齐阿图书室的前厅,也表现出很强的空间整体性。它正中的台阶,造形富有变化,局部的曲线处理同四壁的刚劲的直线对比强烈。这是最早发挥室内台阶的雕塑性装饰效果的建筑之一。

卡比多广场在罗马行政中心的卡比多山上,呈对称的梯形,前沿完全敞开,以大坡道登山。这种形制是独创的。广场主建筑物是元老院(现今为市政厅的一部分),它的立面经过米开朗琪罗的调整,造了一座钟塔。广场一侧是档案馆(今为雕刻馆),一侧是博物馆(今为绘画馆)。它们的立面都不高大,但雄健有力。广场正中为罗马皇帝马库斯·奥瑞利斯骑马青铜像,由地面的几何图案把它统一在建筑群的构图中。广场前沿栏杆上放三对古代石像,造成富有层次的景色。元老院前的大台阶也有雕刻装饰。这广场是建筑和雕刻的综合体,是罗马最美的广场之一。

圣彼得大教堂圣坛部分的平面是在D.布拉曼特的设计的基础上修改而成的。原来是一个短臂十字形平面的集中式建筑。在造完穹顶下的鼓座时米开朗琪罗逝世,但他完成了穹顶的模型,后来按模型造成了穹顶。它直径41 9米,顶点高137 8米,是人类最伟大的工程之一。穹顶的轮廓饱满而有张力,12根肋加强了这个印象。鼓座上的壁柱、断折檐部和龛造成明确的节奏,有圣坛墙面上的壁柱等与之呼应。它的整体构图很完整。可惜,后来教皇下令在它前面加建了三开间的大厅和一个很深的门厅,以致破坏了大教堂构图的完整性。

1512年朱力阿斯二世谢世,米开朗基罗又签了建造其陵寝的合同,然而因为种种阻挠,陵寝最后只有摩西像和四个奴隶像完成。在这个时期中,创世纪是他献给教皇和世人,同时也是献给上帝的不朽之作,奴隶像则无异是他内新世界赤裸裸的呈现。这些奴隶像或以垂死姿态出现,或挣扎著想摆脱束缚,彷佛只要一点魔力就能让他们变成活人;然而他们的腿部仍然紧连在石块中,他们想从石块中跳脱却是不能。这又何尝不是米开朗基罗的写照!

1515年至1527年这段文艺复兴的最后时期中,米开朗基罗没有任何作品。新教皇要他建筑麦第奇教堂,朱力阿斯二世的后人催他完成陵墓。家里也带给他很多烦恼。种种绝望更窒塞了他的想像力。他在给朋友的信上说;「烦恼使我受著极大的影响……我一年多没有收到月俸,我和穷困挣扎;我在我的忧患中十分孤独,而且我的忧患是多么多,比艺术使我操心得更厉害!」一代大师就照样枉费了十二年的盛年。

1527年罗马被西班牙攻陷,麦第奇家族被逐,消息激发佛罗伦斯人民革命意识而揭竿起义。米开朗基罗一反过去的怯懦,成为革命党的前锋,甚至被任命为城防司令官,但佛罗伦斯最后仍被教皇和德军的联军攻陷了。教皇命米开朗基罗继续完成麦第奇教堂的工程。米开朗基罗由反对麦第奇家族变成为其工作,他的复杂心情、矛盾痛苦是不难想见的,他的艺术风格自此转为沉郁、悲壮。他屈服了吗?没有!他以他永垂青史的作品和终有一死的敌人奋战。

1534年他完成麦第奇教堂的雕刻工作,计有「朱良诺.麦第奇」、「罗绫索.麦第奇」和四座名为「昼」、「夜」、「晨」、「昏」的男女裸雕等。他以这些作品表达自己对祖国命运的忧虑和悲愤交织的复杂情感,被研究家成为当时「义大利的一面镜子」。其中尤以「夜」这座裸像最为突出。她低著头,右手支著头部,左手腋下有一表情惊愕的面具象徵恶梦,弯著的左腿底下有一只猫头鹰。她虽沈睡却仍美丽,肌肉看来富有弹性,彷佛随时会苏醒并爆发出强大的生命力,正如她的祖国依样。为什么这些雕像需要取名为「昼」、「夜」、「晨」、「昏」呢?即使对有权有钱的麦第奇家族,命运之神也不会因此而多眷顾一点;生与死的距离不过是一瞬间,放在永恒里来看,生命只不过是短短的一天而已!

此时,米开朗基罗已丧失他的健康、他的精力和他的信心,他的父亲和他最爱的一个弟弟也已死去。人世间再也没有任何东西能使他留恋。在这些心力交瘁的年月之后,唯一能安慰这个孤独老人的,只有至有的友谊了。他倾慕加伐利利的美貌、谈吐和高尚的品德;1535年他认识维多利亚,他们在教堂的聚会中聊天,互寄十四行诗,这位赞成宗教改革,和米开朗基罗一样强烈又怯懦的女子更为米开朗基罗在艺术上打开信仰的门户。1541年米开朗基罗完成西斯汀教堂的祭坛画「最后的审判」,描绘的是世界末日来临时,万民都在基督面前接受审判,善者升天和耶稣和众使徒同在,恶者被打入地狱。这是米开朗基罗历经数十年人间不公平待遇,即将走到人生尽头时的控诉。他的一生一直在受苦,如基督一样,但他相信审判的那日终将到来,每个人都得向上帝交账。

1947年维多利亚过世。其后米开朗基罗雕了三座哀悼基督的像。他之所以继续雕塑,已不是因为对艺术的信心,而是为了对基督的信心,而是因为他的利与精神不能不创造。他的最后一件雕塑「龙大尼尼的哀悼基督」,可看出他对艺术已到了漠不关心的地步。他不在像从前一样注重人体美。雕像轮廓粗糙,看起来就像赤裸裸的灵魂。创作的对象不再是给世人看,而是给上帝。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