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在风与雨、血与火的实践中产生,在和人民群众结合的过程中确立,但理想还是主观的设想、愿望,它是否正确,还要经受实践的反复考验。《青春之歌》、《红岩》等很多优秀作品都生动地展规了民主革命中大浪淘沙的历史画卷。我们这一代青年同样经受着新的历史实践对理想的检验。如果你的理想有科学的共产主义世界观作指导,又深深地扎根在现实的土壤中,那么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无论是上大学、搞科研,还是握钢枪、抡锄头、抱风钻,都会大有作为,为人民做出贡献。优秀短篇小说《女炊事班长》中的薛钢,《金鹿儿》中的售货员金鹿儿;中篇小说《天山深处的‘大兵’》中的郑志桐,《赤橙黄绿青蓝紫》中的解净,《高山下的花环》中的梁三喜等,一批当代青年的新人形象,都以崭新的风貌闪耀着青春的理想光芒,成为我们青年学习的榜样。与此相反,你的理想如果没有正确的世界观作指导,那么不仅不能展翅翱翔,还会误入歧途。陈建功的短篇小说《飘逝的花头巾》便以沈萍的形象给青年敲响了警钟。
《飘逝的花头巾》中的主人公之一沈萍,曾因母亲被错划为右派,而自幼惨遭不幸。她在逆境中“不认熊,一也不认命”,发愤读书,终于在打倒“四人帮”之后考上了北京的一所名牌大学。由于她奋斗的支撑点只不过是“让人刮目相看”,所以一旦从边远小镇进入堂皇的学府,便为自己的“土气”自惭形秽了。于是她拼命打扮自己,挖空心思去巴结名流,以和名人有特殊关系令同学惊叹而满恳。为了满是新的虚荣,最后竟攀附名门,向一位学者的遭德败坏的儿子以身相许,失去了少女的.贞洁。作者感慨他写道:“奋斗者,不尽然那么伟大1”这是现实中存在着的无情的事实!沈萍的奋斗支点建立在可怜而渺小的个人主义之中,要达到的目标是可卑的个人虚荣。这样的理想,这样的支点,可以部分的成功于一时,但是经受不住实践的长期考验。她最后陷入泥坑,到了毁灭自己的边缘是发展的必然。小说的另一个主人公秦江,由于“在振兴中华的激流中找到了新的奋斗支点”,他的理想经受住了时间和荣誉的考验,为振兴中华而奋斗的自觉性更强了。
伟大的无产阶级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在一九三O年给友人的一封信中说:“家庭—有若干人,爱情—是一个人,而党—一百六十万人。只是为了家庭而活着—这是动物的利己主义。为一个人而活着—是卑劣的,只为了自已—是耻辱。,’·…握住一方向盘朝联共(布)前进,你的生活将充满生机,为什么生活的目的性也就更明确-了。”①说得多么深刻!今夭到处都不乏奋斗着的青年,可是你应该们心自问:我的奋斗是为了家庭,还是爱人,还是自已,还是党?如果你回答得不正确,那么在新历史时期的大浪淘沙中,难免要蹈沈萍式的覆辙!
标签:过程中理想产生结合实践中人民群众确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