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的人,/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 可以说这是一个永恒的真理,古今皆然。那些崇高的心灵,总是热望多数人更好地活,总是深切地关怀着人民的疾苦。 现代,闰土的苦难,祥子的苦难,为普迅、老舍所瞩目;古代,老姐的苦难,卖炭翁的苦难,蒋氏及永州其他百性的苦难,为杜甫、白居易、柳宗元所瞩目。他们对于人民的疾苦都感同身受,他们以笔底波澜,或为民请命,或呐喊战斗。 读《故乡》,我们感受到鲁迅的心是向着劳动人民的。一见闰土的苦相, “我”的心是一阵震颤。那一段肖像描写真是如诉如泣,字字辛酸。
闰土的妻凉、苦难、麻木,使“我”无限悲悯。在“辛苦”这一点上,“我”与闰土乃至杨二嫂都是同命运的。共同的命运使“我”站在劳苦大众一边,谋求出路。“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普迅所思索所幢憬的就是“多数人更好地活”,这正是鲁迅先生的伟大。 《在烈日和暴雨下》,写的是一个车夫,都市的苦力。车夫之苦,在烈日和暴雨下,表现得更加强烈更加集中。老舍描写得更加淋漓尽致,泼墨如云。那样的笔墨实在是作家对都市苦力的一片同情之泪。 追溯到古代,我们看到,关心人民疾苦,早已是古典文学的优良传统。杜甫描写老讴的苦难,白居易描写卖炭翁的苦难,柳宗元描写蒋氏的苦难,他们都接近民众,同情民众,为民请命。当然他们不可能像生活在20世纪的鲁迅那样呼唤 “新的生活”,他们只能寄望于朝廷的明智。然而归根结底,他们希望百姓安康。
范仲沦探求古仁人之心,提炼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准则,把解除天下之忧作为自己的职责,把达到天下之乐作为自己的志向,他主张做官的要把老百姓放在心上,所谓“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要一心以天下为念,跳出个人圈子,不计个人的祸福得失。范仲淹是崇高的。 朱德献身于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他为了什么?为的是“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够过快乐的生活”,质朴见真情。从朴朴实实的一句话里我们见到了当今仁人之心。 我们今天是过上了“快乐生活”,我们还要创造更加快乐的生活。是只为个人更快乐,还是多数人更快乐,依然是人生的分水岭。由联读感悟到什么是崇高的人生,对于人生宗旨的定向是有意义的。
标签:乐的为了生活有的活的活着更好地活多数人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