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时作文,常有同学咬笔头、皱眉头,他们说:“没啥写的。”而有些同学面对题目,却能“文思如涌”,提笔写来,左右逢源。怎样变“没啥写”为“写不完”呢?我们以为,最好的办法是学会“开动机器”,积极地动脑筋。怎样学会“开动机器”、开动脑筋?俗话说:“养兵千日,用兵一时。”也就是说,要在平时下功夫。具体来说,要做到三点:细观察。我们每天看到许多东西,听到许多东西,只要仔细“观”、用心“察”,何愁“没啥写”?细观静察,由表及里,必有收获。同学们学过《核舟记》,作者描写核舟真是细致入微,“须眉毕现”,那薯篷、那雕栏、那题字,清晰在目;那“与苏黄不属”的佛印的神情,那“若呼啸状”、“若听茶声然”的仰面舟子,呼之欲出。试想,作者看核舟若是漫不经心、马马虎虎,那他能写出如此生动、逼真的《核舟记》吗了由此可见,我们在生活中,必须留心各种各样的事物,仔细观察周围的人和事。巧联想。“开动机器”,就是开动脑筋想间题。而开动脑筋想问题,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巧于联想。不会由此及彼、由点及面的联想,就象鸟儿断了翅膀一样,文章无论怎样写也是丰富不起来、生动不起来、深刻不起来的南枪树引起了各种联想,歌烦了具有共产主义风格的人。
文章之所以能从思想上启迪人、从感情上打动人,正因为作者善于由树及人、由人及风格地展开联想。否则,就树写树,就人写人,那《松树的风格》就不会象现在这样有感染力、说服力了。茅盾先生的著名散文《自杨礼赞》更是发挥联想的上品,认真阅读它,一定能不断获得新的启发。多读书。“间渠哪得清州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不接触生活,不关心生活,不从生活的源头不断引来“活水”,当然写不出T新活泼、充满生气的文章来。而没有知识,没有科学常识。要写出好文章来,也是十分困难的。老一辈的作家为什么能写出许多内齐仁富、脍炙人口的好书好文章来?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他们都曾“博览群书"}因此,他们提为文,总能说古道今,分征博引,纵笔驰骋,挥洒自如。鲁迅、郭沫若、茅盾、巴众……无一不pc_vs饱读之士”。唐末八大家之一的怖愈文章写得多而好,与他‘焚膏油以继臀植兀兀以穷年”的不知疲倦地读书是密切相关的。读书、看报,不要“偏食”,不要只看某一方面的。鲁迅先生给一个文学青年说过:“我希望你们不要放开科学,一味钻在文学里。”有人说,知识是想象的翅膀,这话是很有道理的。有了丰富的知识,想象的翅膀必能有力地腾飞,写文章必能变“写不出”为“写不完”。
邓拓的《事事关心》篇幅不长,却能深入而浅出地阐述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这与作者丰富的历史知识有密切的关系。要不是巧妙地从东林书院的一福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谈起,而是摆开阵势来议论,那要写多长的文章?如果不是作者严荃治学资料,临到写文章发议论,是不能信手拈来,巧妙发挥的。“细观察”、“巧联想”、“多读”这三点,在学会“开功学会开功脑筋方面,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哪一样,脑筋这个机器开动起米就不那么灵活。只要我们平时注意用心看,细心想,精心读,“多管齐下”,一定会获得丰富的材料,写起来一定会思路活跃,“没啥写”不就可能变为“写不完”了吗?
标签:同学作文平时常有怎样笔头没啥写写不完皱眉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