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以苏轼的《饮湖上初清后雨》为例:这是苏轼在杭州时畅饮湖.上所作。诗作极言西湖胜景,雨天、晴日都美好。起句,湖光映日,波纹荡漾,诗人偏爱晴天的美丽;承句,忽而山头漂起细朦檬的烟雨,虽是雨天,亦蔚为奇观。转句,诗人巧取比拟,将西湖以美女相比,加浓语景之情,尾句,诗人直言西湖淡妆亦佳,浓抹尤丽。读着这首诗就仿佛在眼前映现出一湖临风荡漾、邵着粼粼银波的碧水,那湖边山上烟雨霏微,奇景迷人。再看那缥渺的烟雾,仿佛西子头上罩着的纱巾,构成一种朦胧的美。这首诗,诗意浓郁,色调清新,读过它真象吃下一枚橄榄,甜美的滋味从嘴上一直流到心里。这首诗又恰似长在枝头上的一朵鲜花,临风摇曳,含露欲滴,散发着阵阵清香,看去生机盎然,令人陶醉。这样的文学作品,它的可以开拓人们的视野,丰富人们的想象,激发人们热爱生活,热爱祖国河山的美育作用,恐怕是无人怀疑的。
如果说《饮湖上初晴后雨》还只是风景诗,并不足以说明文学美育功能的潜移默化的特质,那么,我们可以再以诗人刘小放的组诗《我乡间的妻子》①为例:全诗由四个小题组成,1、《庄稼院里的女王》,写妻子的质朴、能干和贤惠。2、《屋梁上,有一窝燕子》,“通过对小动物的一点爱怜,画出一个农村妇女的内心充实,性格良善,心情安闲和对当前生活的幸福感”。3,《试鞋》:写“我的足音牵着她的目光/空中流着,一条爱的动脉”。4.《明天,我要回城里上班》,写夫妻临别时的无限深情:具有乡村劳动妇女特有的美德”。①她默默地以爱的暖勿净化着社会,美化着生活。这种可贵的道德风貌和心勇美,足以使那些“低级的、较不善良的、对谋取人类幸书不需要的感情”黯然失色!这整首诗就是纯美的诗篇,E润泽人们心灵的无形的精神影响力,其陶冶情性,感精冬之粹美之力,足以使人们长久地深长思之。文学的美育功能和它的源泉壮美的文学使人激动亢奋;—社会生活一样丰富复秀美的文学令人灵俊和宁幽美的文学使人静穆深远·一总之,复杂的文学给人的审美教育也是复杂的。当然这种复杂性不仅仅取决于作品本身教养、,而且还和其他各种因素有关。譬如读者的年龄、习惯、知识水平、性格、生活环境等的因素。这些因素的不同,就会形成人们的审美能力和审美趣味的高低、健康和卑下的不同,一部《红楼梦》,有人读了自况林黛玉,自杀身死(某市的一位女护士);有的学贾宝玉,红尘,出家做和尚(在三十年代曾有一位翻译家因迷上看破“红”,出家当了和尚);有的看《红楼梦》学焦大,整日骂骂咧咧;有的深得贾雨村护官符的秘诀,走上仕途投机的道路,有的学凤姐,阴险毒辣,两面三刀。
标签:我们学的苏轼为例文学的美育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