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文学的关系,“入迷”是必要的。
————茅盾《论“入迷”》
很多时候,就如茅盾先生所说,“入迷”——也就是所谓的兴趣,决定着我们对待书的态度,决定着我们对看书的理解,更可以营造出读书不同的“苦乐之境”。
读书,用心便可以幻化出一整片其乐无穷,妙趣横生的春天。
我国杰出现代剧作家曹禺写出了《雷雨》、《日出》、《原野》等一部部极具影响力的作品,这种辉煌的成就,绝非偶然,与他对书,对学习的热爱是紧密相连的。有这样一件趣闻:有一次曹禺的家人准备好澡盆热水,催正在读书的曹禺洗澡,他进内室以后,很长时间不见人出来,家人在内室处听听,店内不时传出水呼声,但过了良久,却仍不见人出来,曹夫人生疑,推门进去一看,曹禺坐在盆内,正读书入迷呢。他一手握着书本聚精会神的看,另一只手拿着毛巾下意识地拍打水面,他根本没洗,可水早凉透了。
因为对书藉的迷恋与狂热,让古今中外无数成功的伟人畅游在这片美妙的意境中。
鲁迅儿时所读的三味书屋原名为“三余书屋”,后经寿峰岗细细斟酌,改为“三味”——“读书味如稻引粱,读史味如肴馔,读诸子百家味如醯醢”这就是为了能培养学生兴趣,引导其积极苦读。
然而,读书若没有了“味”,便失去了其真正的意义。十年寒窗,便 成了一种罪孽,一种煎熬。
曾有一则令人震惊和痛心的报道。
重庆长寿市一名家长为使自已女儿学习进步,在医生建议下,让其服用了8年的兴奋剂,最终吃出“毒瘾”。
这也许就是读书的负面影响。社会在以光速般的速度前进,惟有用知识充实自已,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可正是这种压力让文学失去了它本身精神的内涵,推动人们前进奋发的不再是纯粹的“入迷”,而转变成了种种不同的“目的”,正是因这这,让一份调查“广大学生认为读书是否辛苦”的问卷的答案变成了————“是”。
文明看似在进步,却更深地被催坏。
读书被时间分割成两块立意截然不同的领域。一方为“苦”,一方为“乐”。那么,“兴趣”与“入迷”则是靠拢起它们的融合剂,就让我们炼制起这种融合剂,培养起一种读书新的意境。
标签:读书学的新的人与关系茅盾要的意境文学的入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