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话题作文 节日作文 写人作文 动物作文 作文体载 作文素材 作文技巧
50字 | 100字 | 150字 | 200字 | 250字 | 300字 | 350字 | 400字 | 450字 | 500字 | 550字 | 600字 | 650字 | 700字 | 750字 | 800字 | 850字 | 900字 | 更多

选择正义

2024-09-11 10:51:48 文题网 字数: 点击:

“你一定可以想象,我们经常满怀绝望地问:“战争有什么意义?人为什么不能和平相处?这一切破坏,到底是为了什么?

会问这问题,是可以理解的,但到目前为止没有人拿得出完满的答案。为什么英国人飞机愈造愈大,愈造愈精,同时又一直弄出一大堆要重建的新房子?为什么每天好几百万打仗,却拿不出一分钱给医学研究、艺术家或穷人?为什么有些人挨饿,世界其他地方却有堆积如山的食物在腐烂?哦,人为什么这样疯狂?”—《安妮日记

安妮写这篇日记的时候,十五岁,本是豆蔻年华,却又只因为自己犹太人的身份,卷入到这场莫名的血腥之战中。十五岁的她,没有只是躲在自己居住的阁楼上,听着外面的炮火声、飞机的轰鸣声、子弹的呼啸声,害怕到瑟瑟发抖,而是像一位真正的战士,拿起手中的笔,终日与她的日记为伴。她就像我们的民族英雄鲁迅,将手中的笔作为武器,将心中的激愤化为写作的力量,默默地与法西斯做着斗争,怀着满腔的热血去期待和平。

读到她的这篇日记时,是2010年,我在读初二。当时我比她小,我十三岁。我曾经被她美丽而真实的文字深深地打动。我和她一样地憎恶战争,我讨厌人们花费大笔的金钱来自相残杀,进行无聊的战争;我讨厌那些不顾将士的生命,将他们送上战场只是为了国家的名誉而战的国家高层领导人。

现在,我十五岁了。我现在的年龄与当时的安妮一样,不同的是我生活在一个对她而言陌生的国度,享受着生活的美好,沉醉在和平的环境气氛中。渐渐的,我的思想也发生了变化,现在我与两年前的我有了一些不同,两年前的我感性多于理性,读书时会与作者同呼吸共命运,悲伤着作者的悲伤,快乐着作者的快乐。现在的我不仅会从文字中解读出作者的感受、观点,我也学会了跳出文字,根据自己的价值观,总结出一个我认为正确的,我可以接受的结果,也许这叫“在思想上独立”。

因此,现在在我的角度,我再来读安妮的这篇文章,我一样也还是憎恶战争,同情战争带给她的无法磨灭的伤痛,但是我不再那么同意安妮的观点。

站在她的角度,她质疑参与二战的国家拿出大笔的金钱来投入战争,而自己的国家还有很多人们在贫困线下生活是可以理解的,她所代表的犹太人作为这场战争最直接最严重的受害者,有这个发言权。但是如果我有这个荣幸,我想反驳安妮的观点。

无论是谁,参与战争固然是有背和平的原则的,但是请不要忘记,在这场战争中,每个参战国,无论是法西斯还是反法西斯,都牺牲了很多。所有的参战国,都有自己的目的。法西斯国家的目的很简单,是想要破坏世界和平的状态,实现反动势力控制世界,将世界搅个天翻地覆。为此,德军不惜大肆地屠杀犹太人,日军不惜挑起太平洋战争来挑战美国的权威……而反法西斯国家的目的开始也很简单,为了消灭法西斯势力,维护世界的和平不受任何势力的挑战,尽管最后这些反法西斯国家的目的也不再单纯。但是,为了维护世界和平,为了解救处在水深火热中的战争受害者,一个又一个反法西斯国家加入战争,就连当时国内都并不和平的中国,也组成了抗日统一战线,一同反抗日本侵略者。

难道参战的反法西斯国家就不热和平吗?难道法西斯国家的将士就不热爱和平吗?难道会有士兵愿意背井离乡,在陌生的国度上参加生死未卜的战争游戏?可是为了世界的和平,为了把伤害最小化,为了解救受害者,难道他们有别的选择吗?他们也想要把用来作战的军费用以社会保障,也会怜悯自己国家的穷人,也想要发展高端的医疗技术水平。可是,如果连和平都无法保障,就不仅仅是有人挨饿受苦,医学不发达的问题了,会有很多很多无辜的人,因为这场本来无关的战争而丢掉性命。

因此,既然法西斯国家已经挑起了这场世界大战,既然时局已经无法逆转,既然再做什么都是徒劳,战争已是定局。那么,为了赢得世界和平,人们只能花费大笔的金钱,浪费大量的时间,牺牲忠诚的将士,不是不在乎,而是因为他们深知,全人类的和平,高于一切利益。在《回忆录》的《最后一案》中,福尔摩斯对他的宿敌莫利蒂说到,“你过奖了,莫里亚蒂先生,我来答谢你一句,我告诉你,如果能保证毁灭你,那么,为了社会的利益,即使和你同归于尽,我也心甘情愿。”所以,就像福尔摩斯可以为了社会的正义而甘愿走向毁灭;参加反法西斯战争的人们,也会义无反顾地为了全人类的和平付出一切,即使那意味着死亡、毁灭、甚至万劫不复。

所以,我会理解安妮的观点,同情安妮的遭遇,但是我不会完全认同她的观点,不会因为同情失去自己的判断标准。因为根据情况的不同,我们对于是非判断的标准也必须随之变化。

选择感性还是理性,选择眼前还是未来,会因为个人所受到的文化熏陶,个人思想出发点,个人立场的不同,而导致结果的天差地别。这种偏向于伦理道德的问题,也许科学无法解释,但是总有一点可以解释,那就是人的良知总会引导着人们,义无反顾地选择正义。

标签:我们一定满怀可以经常绝望选择正义地问想象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