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谷杂粮酿造了酒的醇香,几缕飘香更是勾起了文人的笔墨,挥洒下了豪迈的诗篇。古时的文人常在这香飘肆意的美酒中挥洒下心灵的独白。它们以物喜以己悲的态度,更是使本已醇香的美酒,散发出了别样的风采。喜时,李白说:“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悲时便又要举杯邀月,与尔通销万古愁了。”
此时,酒便更多的被赋予了诗人的悲喜哀愁。于是,酒便成了历代文人墨客的知己伴友,每当诗人寂寞空虚时,便会“把酒临风写下满心的惆怅,就像与友人叙家常一般自然。因此,历代文人墨客都对酒情有独钟,李白到嗜酒见天真,杜甫也自称性豪业嗜酒,欧阳修更是以醉翁自居,酒便在文人墨客心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位置。
但文人喝酒也不过是为了借酒消愁,总而言之,“醉翁之意是不在酒中的”,大多数的文人喝酒也无非是为了醉,特别是官场失意的人,便常会有“会须一饮三百杯,但愿长醉不愿醒”的意愿,但人生如梦,是梦总是要醒的,何况是酒?
逃避总不是一个办法,醉生梦死也不过是句假话。于是,被贬后的刘禹锡有了一份“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豁达。而他便能“暂凭杯酒长精神“了。
但如若放不下名利,便只好酒未醉人,人先装醉了。而这份醉意,也不禁使诗人愁上眉头,又下心头。即使坐在人间仙境,也只会感到凄神寒骨的意境,便无法沉醉于山水之景,只能悲泣在滴滴酒中,感叹怀才不遇的悲哀。
而也有一些人,他们往往将“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欧阳修便是其中的一位,而陶渊明更是其中的代表。一句“引壶觞以自酌,审容膝之益安”更是他内心深处的写照。
但诗人中也有未醉之人,那便是范仲淹了,正因为他有“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态度,便有了一份“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情怀。
但不管是真醉还是假醉,装醉还是未酔,酒的存在还是孕育了万缕飘香的美词佳句。
于是,当我们朗读诗句时,我仿佛真的听到了“将进酒,杯莫停”的劝酒声,仿佛真的看到了诗人酩酊大醉的模样,感受到了他们生活中的几许无奈和悲哀。于是,便有酒不醉人,人自醉的感慨!
我想这就是中国古典文化的魅力了——香醇甜美,缕缕飘香,使你不得不深陷其中,感叹于它的丰富与深邃。其实,这也没什么好解释的,一坛酿造了五千年的文化,怎能不让人沉醉于其中呢?
标签:起了飘香更是几缕入诗五谷杂粮酿造醇香文美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