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题目】: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中世纪的石匠经常要为装饰哥特式的教堂而雕刻怪兽状滴水嘴。有时,他们的作品被安装在教堂的上端或藏在飞檐后面,多为人的视线不及之处。然而,石匠仍然精心雕刻,哪怕知道一旦教堂完工,脚手架拆除,他们的作品将不被人们看到。据说,他们的雕刻是给上帝看的。事实上,许多被称为伟大的作品经常就是这样创造出来的。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指导】:
一、写好材料作文
1.尊重提供给你的材料的核心思想和核心价值,可以深入发掘,却不能随意扩展。材料作文是开放性与限制性的统一。
比如就此则材料来看,不能撇开它的内涵泛泛而谈孤独、信仰、信念、爱与奉献、细节、乐观与坦然……
2.“一切的历史都是当代史”(克罗齐),意即当代人解释历史都有为当下服务的意义。其实,我认为一切作文题目要写好它也必须联系当代的现实材料,无论用今人、古人的话或例子,其目的是为了联系现实谈自己的见解。此所谓有思想、有见解。一味地堆砌名人、古人的事例,而不能联系现实去思考分析,缺乏起码的构思立意,这样的文风要坚决屏弃。
二、材料的核心思想
1.材料的基本要素:
怪兽状滴水嘴雕刻教堂整体中的一个陪饰,且被安装在他人视线所不及处。
石匠们(并没有因为作品的细微且不被人看到而放弃或马虎),仍然精心雕刻。
他们的雕刻是给上帝看的。
许多伟大的作品常常这样被创造出来。
2.材料中的对立要素:
一个人做事,会有外在的要求,也会有内在的要求。但最根本的,应该遵从什么?就那些石匠们来看,作品无关大局,没有外人的注意,他们为什么没有偷工减料甚至放弃?“他们的雕刻是给上帝看的”显然是理解他们的工作态度和工作精神的关键。正是因为为上帝而雕刻,才会这样不计回报、不图名利,发自内心地产生对工作的热忱、对工作的责任,产生对工作的神圣感和满足感,才会在寂寞而艰辛的工作中默默坚持,辛勤耕耘……
那么,“上帝”就可以理解成:事业心——对事业的虔诚、责任、温情与敬意;工作理想——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做人的良心、良知;对工作的纯粹的信念;心中的道德律……
而往往是在这种不计名利、荣辱,扎根于寂寞、平凡的工作中默默耕耘,辛勤劳作,却反而成就了伟大的作品、伟大的人格。而那些为浮华时世所诱惑,带着满脑子功利思想却做事的人,却不能抵达人生的最高境界。
3.写作角度选择
可以从职业精神(操守)的角度,谈专注的精神,谈真诚的态度,谈纯粹与神圣感,谈为人的本分与底线,谈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精神,谈慎独,谈独立于功利计较的静穆心态,谈不问收获、只问耕耘的精神……
可以从生命价值与意义的角度,思考石匠们这样普通、平凡的人生有没有价值和意义,谈平凡与伟大、谈寂寞中坚持与努力的过程意义,谈低调做人、高调做事,谈做好自己的本分、脚踏实地,谈细微之处见精神……
可以从伟大作品、伟大人格如何产生的角度,谈一丝不苟、持之以恒的意义,谈不图回报、不求关注的纯粹的心态……
三、存在的问题
(一)思考分析的缺乏或不到位
1.对材料本身的关注不够,分析不透。
材料中包含的对立因素:
理想与现实:追求完美、为上帝雕刻与无人喝彩和关注的艰辛。
过程与结局:寂寞耕耘的过程与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完美结局。
材料中的因果链:
为什么明知作品将不被人注意还要精心雕刻?
为什么伟大的作品常常是在那种状态中产生?
2.概念的界定不清晰。
“心中的信念,内心的信仰,心灵的皈依,守住心中的一片净土,守住心灵、守住根与魂,听一听心灵的声音……”——如果内涵无法界定,表达就不会清晰。
“为上帝雕刻,上帝的眼,上帝注视着你……”——“上帝”是谁?
3.思辩色彩的缺失:片面、绝对、空洞。
“只有细节才能体现出建筑的完美所在”——是细节决定一切还是大局决定一切?
“往往被忽视的才是最美的”——平常、普通、卑微才容易被忽视,那么它们何以是最美的?
“低调的伟大、平凡中的伟大、孤独成就伟大”——如何在矛盾对立中去分析“低调”“平凡”“孤独”的价值?
(二)内容的现实感缺失
关注普通人的生活与命运,对社会热点的关注与思考。
堆砌大而无当的材料,不能联系现实对材料作切实妥帖地分析,空洞、浮华的文风既是时代风气的反映,也是个人品格的反映。
可以就材料对现实生活展开对比性联想:
不管他人能不能看到自己的作品,石匠们仍然一如既往地精心雕刻,这种不计名利、不图回报的踏实勤谨之风能不能引发我们对社会浮躁、功利心态的反思?
即使别人不能看到,也要精益求精、追求完美,这种精神能不能引发我们对现实中敷衍马虎、苟且随便、不求进取的风气的反思?
有人看到,要认真去做;没人看到,更要认真去做。为良心做事、为责任做事,尽好本分,坚守底线。而当今官场,追求面子工程、眼球效应,为仕途升迁谋取政绩,是不是与这种职业良心的缺失有关系?
……
(三)语言表达的浮华与实在
1.以一朵花开的时间观生望死,隔于“春花秋月何时了”的甜蜜哀愁中,却忽由繁管急弦转为急管衰弦,沧桑已然遥遥在望,往复地在废墟里站着,在荒芜中倒下,我只是想一种可以横隔时间的跨越才能黏合因落寞而破碎的灵魂,如工匠们刻记的艺术,甘用一生期望的破灭换取灵魂美丽的一梢毫末。
2.中世纪的石匠们之所以一丝不苟地去完成雕刻,是因为他们拥有信念。他们精心雕刻的作品是为了上帝,也是为了自己,与他人无关。面对自己的作品,他们想的是如何将它更加完美地呈现给上帝,不带丝毫的功利之心。他们以神圣的眼光看待自己的作品,只为耗尽心血,倾尽全力,以求此生无憾,这是一种美好的品质,却为现代社会所缺乏。
3.每一件小事,每一个细节,都要存一颗苛求的心,但愿做到问心无愧。也许会有人疑惑,既然无人欣赏,做得再好又有何用?为何不雕刻出一个大致形似的呢?那是因为石匠们有他们自己的原则,他们的原则就是做任何一件作品,都要全身心投入,不论它最终的去处在哪,都要细致对待。
【精彩例文】:
神 性
热枕与信仰激发人的神性,而神性驱使下,人方能造就伟大。——题记
最初的自然探求源自于破解神谕的渴望,最初的仰望星空源自于对神的向往。伟大,从来只用于描述具有神性的人——因为神性,是人超越凡俗的唯一可能。
神性造就伟大,这是无数崇高灵魂所印证过的真理。英国诗人布莱克始终在诗句中探求悬而未解的神谕,传说他七岁时从窗口看见天使,从此一生为上帝写诗。“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天堂。”这怎是从凡人口中吟咏而出的金莲,这应是布莱克神性指引下的传道吧。当人被激发神性后,他的一切创造将是献给上帝的礼赞,正如那石匠精心雕琢教堂一般,这样的作品,成为杰作,有何可争议呢?米开朗基罗的穹顶造就了西斯廷教堂,而千千万万个修筑教堂的石匠与米开朗基罗站在了同样的脚手架上——教堂之所以成为建筑艺术的瑰宝,正是因为那些缔造者是以神圣之心在创作啊!神可能遭受质疑,但人的神性,永远是光辉所在。
人的体内蛰伏着神性,可只有极少数人将其释放。为何?也许,是因为多数人没有激发神性的火苗,于是神性便在沉寂庸碌中消亡了。大多数时候我们放弃了超越凡俗的可能,就工作而言,我们往往是以冷漠或者功利的态度来对待,于是我们也仅仅只会是机器上的一颗螺丝钉。在印度孟买的贫民窟,有许多传统的洗衣房,在洗衣机成为必备家电的年代,这样子的作坊却还是生意兴隆——劳动力的低廉是原因之一,但更重要的是,那里的工人们即使是面对这样枯燥的工作,也极力充满热枕地发挥创造力。所有洗好的衣物用手工编织的竹篮子装好送到顾客门前,篮子里还放一个自己做的小香袋。那些挣扎于贫民窟的人们,也许很难设想,他们会与“伟大”发生什么关联,可他们确乎是完好地保留住了自己的神性,谁又能说,他们其中某一个年轻的面庞,不会在日后轰动世界呢?
神性,不是高高在上的王冠,它与人性并生,只是可能会提早逝去。它需要热度来维持,需要人们对于眼前所做之事的专注与投入,需要人们把创造当做工作本身的意义。这便是热枕,温暖并孕育着可能诞生的伟大。
亦有很多人是逐渐丢失了热枕,因而才丢失了神性。发扬神性确乎是深远的路途,于是我们需要信仰。信仰,不仅仅是宗教意味,它也许更接近一种美好的愿望,希望触及彼岸芳华。那种对于神圣美好的想象与追寻便是我们的信仰,艺术家信仰的是艺术之美,科学家信仰的是科学之美,这样的信仰使人坚定而不可动摇分毫。梭罗所说过的关于最完美的权杖的故事,便是关于信仰的寓言。那个坚定地相信自己能做出世间最完美权杖的匠人,当真任斗转星移,我自巍然不动,几十年如一日地做那根想象中的权杖,而他成功了,他一辈子中做的唯一一件事,成就了他的荣耀。梭罗说那个匠人最终达到了青春不老,这几乎是奥林匹斯山才有的神话,也就是说,梭罗认为那个匠人应是从凡人而蜕变成神。
变成神,这当然是童话。但信仰可以使人坚定,使神性最大程度地释放,经由一个漫长的枯寂的过程。也许我们无法到达落英缤纷的彼岸,但在信仰支撑下,我们努力接近,而正是在这接近的过程中,神性驱使我们造就伟大。
上帝赐予人们灵魂之时,亦慈爱地赋予了我们珍贵的礼物,给予我们神圣的机会。尝试去唤醒神性吧,也许历史星空中会因此而多了一颗星。
标签:作文雕刻真题题目预测2014年上帝高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