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一直在思考,看见、看不见的定义是什么?事实上,很多事情,很多东西,我们中大多数人看到的仅仅只是表象而已。然而,世间很多东西层理构造下去,又岂是简单的表象可以敷衍得了哪怕只是我们的眼睛?我们为何看,看什么,怎样看?
《看见》是知名记者和主持人柴静讲述央视十年历程的自传性作品,既是柴静个人的成长告白书,某种程度上亦可视作中国社会十年变迁的备忘录。十年之间,非典,汶川地震,两会报道,北京奥运……在每个重大事件的现场,几乎都能发现柴静的身影。而如华南虎照,征地等刚性的调查报道她也多有制作。在书中,她记录下淹没在宏大叙事中的动人细节,为时代留下私人的注脚。
柴静的《看见》通过她自己的眼睛,讲述了她的感慨。这世界纷扰太多,难的是你还能保持一颗始终如一的心。
常常被有意无意忽略,被无知和偏见遮蔽,被概念化,被模式化,这些思维,被埋在无意识之下。真相来自探寻,来自我们自身对世界的认识。而这个过程中,平衡是我们的道德
责任。药家鑫的故事那时传遍了大街小巷,可是又有多少人真正了解这件事。就如那时的我写作文常想着如何把这个人批判得再犀利一点,把这件事说的再有深度一点,然而看过这本书后发现自己是多么的无知。自己那所谓的观点不过也是从新闻媒体的观点得来,从没去深入了解和思考,然后得到自己的观点。柴静是从药家鑫父亲的角度来阐述这个事情的来龙去脉。一个儿子的成长以及父亲的影响都是潜移默化的,当父亲用暴力手段去解决问题的时候,孩子学会解决问题的手法必然是暴力,当父亲对受欺负的孩子漠然置之的时候,孩子可能得出的结论是这就是个弱肉强食的社会,暴力才能解决问题。一个自己看着长大的孩子,作为家长却没有机会或者无法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失败的教育才会酿成如此悲剧。书中是抛开媒体对药家鑫杀人影响的大肆渲染,去关注事件的本身,关注真相,这也是柴静这本书一直想传达的观点。
柴静在书中说到,实际上这个世界上没有好人和坏人,只有做了好事的人,和做了坏事的人。她说那么多年她才发现自己也是用这种模式来看人。老实说,很多事我们确实总是定要分出个好坏来的,可是渐渐发现,我们该知道,我们看到的更多的只是表面的东西,从众心理总是如此泛滥。谁没年少轻狂时,总是觉得自己坚持的东西是对的,轻易就被蒙蔽了双眼,我们欠缺的是历练,欠缺的是走走停停,欠缺的是思考。
其实很多问题都是古来有之的,像土地,中国的农民大多是背朝黄土面朝天成长起来的,你不说一句话强制征了他们的地,他们失去了精神的寄托,失去了生存的根基,这样还叫人怎么生活?常常看到类似上述强制征地这样的报道,然后我也开始反思,如果再不行动保护别人的利益,是否最终轮到我们的利益受损时我们还能够像此刻一样淡定,一笑置之,如此谈笑风生?
国人的性子大多软弱,喜欢依赖,新的体制只是把我们更加标准化,不是抱怨什么,只是道出我看完后的感慨。也许你也可以说,这也是你的亲身感受。
1946年,胡适在北大的演讲中说:“你们要争取独立,不要争自由。你们说要争自由,自由是针对外面束缚而言的,独立是你们自己的事,给你自由而不给你独立,你是奴隶。独立要不盲从,不受欺骗,不依赖门户,不依赖别人,这就是独立的精神。”那么你要的是独立还是自由?我觉得这段演讲很适合给新时代的我们看,若是能够有所启发,那便是再好不过的了。
最后想想《看见》到底是一本怎样的书呢?真的是难以用我自己的语言来评价。它也许讲的是故事,而我们都是故事中的人。只希望能有更多的人能够看懂。
你是我的眼,让我看见这世界。
标签:有感看见是什么最近一直看不见思考定义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