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种感官参与,描绘出动人细节
到了下班时分,小店前渐渐拥满了人。小伙子舀两团面糊,倒进两个饼铛,画外圈摊开。拣两颗鸡蛋,交相咯碰,画出两轮满月,不过五秒,两铛一扬,饼便翻了身。左边的不要葱管要香菜,右边的不要辣椒多刷酱,您说是啥就是啥,管你是铁血丹心,还是两忘秋水里。一对小铲"当当"作响,好像刻录着唱片的留声机。
不一会儿,手里捧着充盈香味的唱片,一口咬下,一曲交响乐竟从唇齿间划入耳际,"当当"作响。
小伙子在几年前就在小镇扎下了根,读各种高深的书,刻录他明媚而又平凡的传奇。
——《明媚的角落》
展开联想想象,将画面描写的有声有色
几场春雨一过,它好像被这气息唤醒了。阳台上紫盆里被妈妈插上了几根绿萝,“光杆司令“,长长的,挂在盆边,只有未扎根的茎与泥土相连。
这春雨的力量兴许是无限的。在经过了几日浸淫后,绿萝茎儿竟长出了嫩嫩的小芽儿,触摸,硬硬的,像宝宝的乳牙。再看那盆里,似乎都染上一层朦朦的绿色,连喘息,都能嗅到青春的生命力。
都说养花随养花人的性格。我知道,这绿萝是随了妈妈的性格。
——《绿萝》
对动作精雕细刻,写出人物神韵
这次,我又赶在了玉米收获的季节回到了奶奶家,一到家,奶奶就拉着我进了厨房,说要给我烤玉米吃。她坐在那张放了十几年的小凳子上,一旁的篮子里放了好几个大玉米。她拿起一个玉米,作势要叉在那黑乎乎的铁叉上。她手一抖,玉米便滑过去,手上多了好多道铁叉拂过的黑色印记。
叉好后,她点燃柴草塞到灶膛之中,柴草被烧得清脆。奶奶拿起铁叉小心翼翼放进燃烧得正旺的大货中,凑近了去看是否把玉米放在火中央,她的脸离灶膛越来越近,她眯着眼睛,脸被烘得通红。不时还有调皮的火苗蹿出来,险些蹿到她的脸上,我一阵惊呼,她却笑着说:“没事,老了,皮也老了,烫不着了。”我的心有些许酸涩。奶奶的手不停转着叉子,我仿佛能听到玉米在大火中跳跃的声音。
——缪诗伊《烤玉米》
描写心理波动,描绘心理独白
“这是什么破地方?怎么这么黑!”在夏末的夜里我竟打了寒颤,不自觉地紧了紧手中的一角。“这什么声音?是狗叫?不会吧!”这是成为走读生的第一个晚上,天际处的一小缕微光硬是将这漆黑的夜幕给划开了一小道口子,阴冷的血红色从小口子的氤出,没有明亮,只是更加的阴森恐怖。
小巷旁似植着两株梧桐,不同他处,这两株歪歪扭扭,细锐扭曲的枝条张牙舞爪,夜里更是得寸进尺,似欲吓昏每位胆小的路人。若微风吹过,叶窸窸作响,只像那爱哭鬼的抽噎。
这是一条小巷给我的第一印象,我很明确,这是地狱!
……小巷里,明晃晃黄薰薰的柔光蔓延了一路,点燃了小巷深藏久违的温情。不远处,望见一个单薄的身影,似是熟悉的碎花衣裳,是那妇人。
——《小巷的阳光》
多种手法并用,展现某一情境
他的右手正奋力地鼓着风箱,简陋的炉灶上火苗跃动。一旁的小炉灶上支着一口锅,清净的汁液正烧得噼啪作响。细细听来,寰宇间仿佛只剩下火苗炙燃的嗞嗞声。轻轻一嗅,糖汁熔化的丝丝甜意直润肺腑。
炒米匠望着压力表,轻轻一唤:"要炸喽!"平淡中渗出一丝威猛,把一个三四岁的女孩吓得哇哇直哭。炒米匠嘴角轻咧,围观的大人倒是笑得前仰后合。只见他娴熟地把炉膛塞入布箧中,手中一根杵棒猛力一拨,"嘭"地一声,白烟缭绕。那孩子这会儿破涕为笑。脆脆的香气混合着糖汁软软的清甜让人心旷神怡。
趁着热,炒米匠将筷子挑起一丝糖汁,拉伸成一条绵绵的线。火候到了,将糖汁倒入了一旁的浅铁盒,再将新制的炒米倒入,竹篾将混合好的炒米糖摊平,待冷却了用刀切成方块,便成为我童年里最恋恋不舍的美食。
——《薄暮依旧炒米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