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出生在四川眉山。眉山介乎岷山、峨眉山之间,自古就有“古之形胜地”的美誉,为“江山秀气所聚”,他似乎就带着这山水灵气而来。
苏轼是我国宋代著名的散文家、诗人、书法家、美食家、画家。他堪称奇才、全才。他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在“唐宋八大家”中地位显赫。著有《苏轼文集》《苏轼诗集》《东坡志林》。
苏轼一生襟怀苍生,却无奈生活寄于风雨,命运困于党争。他始终以从容、乐观、潇洒、旷达的心态来面对一切……
几经贬谪,铮骨犹在
命运多舛的苏轼,一贬再贬,走到最偏远、最荒芜的地方。走离了青春,走离了梦想。
“这又奈何?”年少的他被贬初始就写下“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西湖天下景,游者无愚贤”来咏叹大美西湖!45岁的苏轼在密州,卡在小人谗言的世界里,诗人骨子里的乐观旷达,把他推至诗词巅峰,其中一首“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许多卑鄙下贱的小人见状怎能不颜惶惶而汗涔涔。
大爱无痕,孝道有方
母亲去世,他按当时习俗,辞掉在京官职,守孝三年。丧期后,回京五年的时间里,“以天下为己任”为京城的百姓做了不少好事,深得百姓的敬重和热爱。
正当他为官一任做得风生水起时,再次遭遇不幸,父亲和妻子相继离世。一守又是三年,且以“种下三千棵松树”别样的方式祭奠可敬的父亲和深爱的妻子。十年后,他写下一首意最浓、情最切的悼亡诗:“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同胞情深,千里婵娟
弟弟子由你还好吗?我已七年没有见到你了。想你,念你啊!中秋本是团圆之日,我们天各一方,不能联席共枕,只好共赏千里婵娟。
王安石变法,苏轼困与党争,不容分说被贬至密州。在丙辰中秋喝了一夜的酒,畅饮达旦。于是一首千古绝唱在神州大地久久流传,直到今天我们依然用以遥寄相思:“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难道不是骨肉情深的典范吗?
语墨深浅,写意自然
《苏轼诗集》也有春天,“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林断山明竹隐墙,乱弹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要重点读读啊——心有春,阳光也灿烂嘛。
我常泡一杯茗茶,坐在摇椅上,“炉火微醺,烛光摇曳”时捧起《苏轼诗集》,它(他)总给我力量,让我坚强、坚持、勇敢地面对一切,生活下去。我愿汲取三分“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做岭南人”乐观生活;汲取三分“……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凭生”所向无谓;汲取三分“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的旷达与热爱,珍惜当下,珍惜暮霭,每天都努力幸福地生活。
他,苏轼!把“美丽”留给人间。
捧读《苏轼诗集》,体味人间百态……
(作者是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乌兰浩特市红云希望小学教师)
薇言微语
与曹老师一样,我也极爱苏东坡。一方面自然是因为他出众的才华——诗文书画皆是绝伦之美,更重要的是他的品性,他的豁达温厚,他明辨是非,实事求是的至死不渝的本性。
苏轼的诗词,有的雄浑奔放,有的清新婉丽,最妙的是毫不做作,信手拈来!他饱经忧患,可贵的是,其中的辛酸并没有使他变得尖酸刻薄,却使他更趋温和厚道。苏东坡诗文中呈现的思想的快乐,心灵的喜悦,对家人朴素真挚的深情,以及那长存的浩然正气,正是他留给人间的万古不朽的美丽。
曹老师读苏东坡,读出的是他对生活的豁达,并且无论穷达,总是以“美”的形式呈现于其诗文之中。这种秉性感染于读者,便会令人神往。读书,总是与读书者的心境关联。曹老师以推荐词倾心解读苏东坡,其实也是一种自我人生境界的内心折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