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话题作文 节日作文 写人作文 动物作文 作文体载 作文素材 作文技巧
50字 | 100字 | 150字 | 200字 | 250字 | 300字 | 350字 | 400字 | 450字 | 500字 | 550字 | 600字 | 650字 | 700字 | 750字 | 800字 | 850字 | 900字 | 更多

细雨纷飞 再度清明

2024-09-11 00:01:45 蘭亭问柳 字数: 点击:

最美人间四月天,草长莺飞,鲜花怒放。岁月斑驳,穿越四季,又到了一年一度的清明时节。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清明是人们对亲情、对生命一场盛大的怀念和祭祀。

清明的风雨,虽然侵蚀了岁月,依然难忘旧时光。

如今的您,是四月的迷离。不知什么时候,天空下起了雨,飘飘洒洒。浸透了我的衣衫,淋湿了我的眼眶,想起那藏在心底的忧伤。

时间像一条河,40年光阴悄然滑过。那一桩桩、一幕幕的往事,却始终难以忘怀。

姥姥的音容笑貌犹在眼前,她那三寸金莲,记录着一个久远的时代。

1980年,粮本上开始没有了粗粮,可以天天吃白面了。可是,我敬爱的姥姥没有过完这一年。这也成了母亲永远的遗憾,一想起来,就会念叨:好日子来了,你姥姥走了......

日子久了,成了难忘的殇。

那是一个深秋的下午,姥姥去买黑色条绒布,准备给姥爷做棉鞋。刚进到商店,感觉不舒服,就蹲了下来,被好心的邻居看到,赶忙送到医院。

由于当时的通信太不发达,辗转通知到我的父母。等他们急忙赶到时,天已擦黑。

家里只剩下年幼的我们姊妹几个,心中惶惶不安。

就在当天夜里、第二天的凌晨,年仅58岁的姥姥,永远地离开了我们。如今想来,58岁,还是那么地年轻。

年幼的我,第一次经历生离死别,还不懂得死意味着什么。只是长这么大,第一次看到母亲失声痛哭,把我吓得跟着直哭。

空气中弥漫的寒意,加上众人的悲伤,我慢慢地好像知道了是怎么回事。

我不停地问自己:这究竟是为什么呢?以后再也见不到姥姥了吗?姥姥再也不会给我做衣服、做鞋子了吗?

我只是默默地想,不敢问大人。看他们悲伤的模样,恐怕也没人给我答案。

曾经那么熟悉、那么真实存在的一个人,就这么悄无声息地从世界上消失了。

拥有幸福的日子,感觉似乎是与生俱来的。当这一切从生命中消失的时候,悲伤不断地涌进心底。

姥姥小时候是命苦之人,很小的时候,父母双亡。跟着哥哥嫂嫂生活,小小年纪就尝尽了人间冷暖。

和姥爷组成家庭以后,姥爷知书达理、宽厚仁慈,日子一天天好起来。

姥姥幼时没有学习的机会,大字不识一个。听母亲说,刚解放的时候,姥姥特别喜欢参加扫盲班,记忆力又好,很快就能看报纸了。

我小时候,看到姥姥一见到报纸、书籍,就要翻一翻、看一看。不断地学习,姥姥不但增长了知识,而且懂得了许多道理。

记得姥姥最后一次在我们家住的时候,她说:我这一辈子从来不欠别人的,借了别人的东西,用完赶快就还。实在没办法,急用钱的时候,才向别人张口。只要手里有,赶快还给人家。

朴素的话语,蕴含着做人的基本法则。

小时候不懂事,不太喜欢去姥姥家。因为她的“条条框框”非常多:不能张着嘴大笑;不能站在门框上;喝汤不能出声;夹菜不能夹中间......

姥姥还经常说一些俗语:“早起三光,晚起三慌”“洗脸洗鼻洼,扫地扫旮旯”......

少不更事的我,感觉在姥姥家不自由。现在想来,这些都是最基本的家教,也是家风的一种传承。

当然,在姥姥家,也有很多乐趣。

最喜欢听姥姥讲故事,七夕节的时候,她给我讲牛郎织女的故事,让我去葡萄架下,听一听牛郎织女都在说些什么。还给我讲小时偷针、长大偷金的故事,告诉我,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能拿等等。

姥姥对我的教育,使我受益终身。等我明白这一切的时候,姥姥早已离我而去。

时隔多年,我时不时还会想起姥姥。我心目中的姥姥,像太阳一样温暖,像月亮一样美丽。

姥姥是一个特别讲究、特别爱干净的人。

从我记事起,姥姥总是把一头乌黑的长发,编成两个长长的辫子,然后再盘成一个髻。没有一丝凌乱,看起来格外干净、利索。

最喜欢看姥姥洗头,她把长头发散开,秀发摇曳在腰的下方。洗完头发,要晾好长时间才能干。姥姥坐在院子里,轻轻地梳着头发,看着那像瀑布一样的长发,我禁不住也要去梳一梳。

姥姥去世的时候,一头秀发还是乌黑乌黑的。

那时候物质生活匮乏,姥姥没有很多新衣服。但是,总是穿得干干净净。

每当要串亲戚的时候,她总是从柜子里拿出比较新的衣服。印象尤为深刻的是,姥姥每次拿出的衣服,不但叠得整整齐齐,而且穿上以后,还能看到叠的痕迹。

姥姥每次都是把自己收拾得干干净净、利利索索,才会出门。

姥姥的干净、利索,影响到了母亲。母亲像姥姥一样,把家里收拾得干干净净,出门的时候,从头到脚一尘不染。

清明时节梨花香,一树梨花一树情。柔和的春风,请带去我对姥姥的思念。细细的春雨,请滋润所有逝者的心灵。

《齐物论》中说:方生方死,方死方生。坦然面对生与死,生与死是互相依存的两个概念,互为机缘。

人生自古谁无死?生死问题是每个人都要面对的课题。

生又何欢?死又何惧?以豁达的态度去穿越生死大限,让我们在祭奠祖辈的同时,又看到了春天的到来。在这清新的时光里,我们缅怀故人,珍惜当下。

清明节,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坦然地面对生死,或许才是生命的本真。在人生的旅途中,只要永葆希望,就能达到你最美丽的极致。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