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中的这个男孩是我的学生,他爱听音乐,会弹吉他,他喜欢毛不易,每次毛不易出新歌,我会第一时间和他分享。
他喜欢读书,从路遥《平凡的世界》到Jk·罗琳的《哈利波特》,从《百年孤独》到《苏菲的世界》,从弗洛伊德《梦的解析》到卡耐基《人性的弱点》,人文、哲学、魔幻,他无不涉猎。由此,他的文笔非常出众,一篇周记洋洋洒洒就是一两千字。每次在班上赏析优秀作文,总有一篇是他的。
他学习优秀踏实,性格开朗阳光,上周,我们班也举行了一次演讲比赛,他戏精附体,一人分饰两角来了段相声,动作滑稽搞笑,还掺杂几句韩语,逗得全班同学哈哈大笑,然后意料之中的拿到了第一名。
这样品学兼优,多才多艺的学生谁不喜欢呢?我也不例外。但是除了喜欢,我对他更有一丝复杂的情绪。这源于七年级新生入学时,班主任老师告诉我的一些情况。就在2018年小升初的那个暑假,这个男孩的母亲用跳河这种决绝的方式离开了世界,离开了十一岁的他。在这之前,父母已离异六年,他是由母亲和外婆抚养长大的。办完母亲的丧事,他在父亲和外婆两个家中辗转生活。
我自己是在母爱的呵护下成长的,如今我也做了母亲,我很难想象,一个孩子是如何独自面对命运的打击和生活的波折,所以,在学校里,我就会有意无意地去关注他、保护他、疼惜他。每次大考一出成绩,我第一个给他分析试卷,考得好,表扬他,考得不好,给他加油;他的作文,我总是写上大段的评语,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能够增进情感上的交流;他说借了朋友的书没看完就还回去了,我便立刻送一本新的给他,甚至,在我的语文课上,每当聊到家庭、父母这些话题,为了顾虑他的感受,我都会努力让话题诙谐、有趣一些,哪怕后来我们很熟了,我也尽量不跟他谈论这类话题。
即便这样,我总是隐隐约约感觉到,我和他之间有一层隔阂。每次我特意关心他时,他都表现得十分坦然,并没有因为来自老师的关心而显得受宠若惊,甚至也会送我一些小礼物,跟我礼尚往来,这让我对这个淡定小伙有了更为强烈的好奇心,小小年纪怎么会如此稳重?直到后来我看到他在几篇作文里以很轻松平常的语气提到自己的父母。其中有一篇我印象很深刻。
他写道,小学六年级的一个周末,因为觉得补习班的课太枯燥,他翘课溜到图书馆看书,补习班老师通知了母亲,母亲只在手表电话里问了他的位置并提醒他准时回家吃饭。回到家,母亲笑脸相迎,他追问母亲为什不批评自己,母亲笑着说:“一个翘课去图书馆着书的孩子,为什么要被责怪呢?”当天,他和母亲达成协议,把周末补习班变成自由阅读时间,但他愿意多写一张试卷。在周记的结尾他写到,人生想做的事,要马上去做,人生该做的事,不能松懈和推脱,母亲教给他的道理,激励他一生。
这篇周记给我一次不大不小的震撼,我慢慢地意识到,一直以来,我都是以优越者的姿态去俯视这个学生,我把他当成一个弱者,那些复杂的情绪其实就是同情和怜悯。同样是作为这个孩子的教育者,他的母亲却能从心灵深处与孩子平视,她尊重、理解孩子的想法,妥善处理孩子身上的行为偏差,她真正做到了把孩子当成独立的个体,并与之进行平等的对话。
正是在这位智慧母亲的熏陶下,这个孩子早已拥有了健全的人格和强大的心灵,所以他才能坦然面对并接受家庭的巨大变故,你看他,静能邀游书海,学习上力争上游,动能谈笑风生,和同学们玩成一片。“生活以痛吻我,而我报之以歌。”他做的真的很好!
回顾自己十年的教学生涯,再看看这个可爱的孩子,也许,我连教育平等的核心内涵这一重难点都没有突破。平等,是人与人之间的平等,教育平等,是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平等。以老师权威者的姿态去俯视学生是教育平等吗?以圣母的仁慈去厚爱学生,就是教育平等
吗?
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么,我想,对他,对所有的学生而言,教育平等应该是,当他们已经强大到足够应付各种风吹雨打并勇往直前,当他们已经明朗了自己的人生方向并无惧无畏,当他们渴望独自乘风破浪,那我们就放下前辈的姿态,师长的头街,以一位同行者的身份默默的守护着他们。如果他们有疑问有困惑,我们便帮助他们拨开迷雾,看清远方;如果他们能够迎风向阳,健康成长,我们就为他们呐喊鼓掌!
春风化雨,无声无息,只愿少年鹏飞万里,师者丹心无转移!这才是真正的教育平等!
标签:我的中的这个照片男孩演讲稿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