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火培干青玉脆,盈瓶赠到绿珠投。堆盘正好清寒夜,细嚼诗情一种幽。”诗人韩应潮曾在《栖溪风味十二咏》中这样评价烘青豆。看来,我们家乡仁和一带盛产的烘青豆,是历史悠久,远近闻名的美食。
每年到了金秋十月,毛豆成熟的季节。奶奶总是起个大早,去田里把毛豆苗连根拔起,拖到家中,散到晒谷场上,然后穿上围裙,戴上手套,开始摘毛豆。记忆中的国庆节,除了满街的红灯笼和红旗飘扬外,还有家家户户门口的黄豆梗,是我们仁和人迎国庆的标配。
田里的毛豆陆续成熟,乡亲们也进入了“农忙”。每天一大早,整个村子就进入“战豆”模式:田里收割毛豆苗的,为了赶新鲜,是踩着露珠出发的;摘豆子的,总是把一捆捆的毛豆苗,用车或用扁担,担到路口,一颗颗熟练地摘下来。最热闹的当属剥毛豆,三三两两的邻居,围个小桌,中间是叠成山的青毛豆,个个动作娴熟、手脚麻利。“噼啪!噼啪!”一颗颗饱满、圆润、碧青的豆子,像下雨似的落入盆中。说笑间,盆就满得快溢出来了。
装满一盆豆后,奶奶会将毛豆用盐水煮熟。这时的水煮毛豆特别香,拿一颗来尝,鲜美中带着一丝丝咸味,咬下去满口豆子的清香!毛豆煮熟,过筛沥水,就要开始下一道工序了——烘豆。旧时烘豆子是在大柴火灶上,将铁锅拿出上面直接放筛子烤。如今建的房子里都不再有柴火灶了,但依然难不住聪明又贤惠的仁和人,乡亲们就拿个大铁筒,里面烧上木炭,铁筒外面套个大纸箱防止太烫,纸箱上面再放上铁筛网,网面上铺上一层厚薄均匀的豆子,豆子就开始进入烘烤了。根据炭火的温度高低,每隔十到十五分钟都要翻一下让豆子受热均匀。
奶奶总是叫我去做这个看似简单却又不容怠慢的工作,而我也很高兴接受这个“神圣”的任务。因为每次给豆子翻面的时候,我总能偷偷尝一两颗,豆子越烤越香,越烤越脆,咸淡合适,原本光滑亮泽的豆子已经被烤得皱皱的,但依然翠绿。烤好的豆子还要在石灰桶里搁置几天,等将水份完全吸干后,再放冰箱里保存,这将是往后一年的“茶余口粮”。
烘青豆制作的这段时间,邻里走动得总是特别的勤快,大家相互帮忙,把这样一道道的程序就像流水线一样,分工明确,协调有致地完成了。
接下来最惬意的事就是每天打个茶会。只要奶奶喊一声,左邻右舍就聚在八仙桌前。翠青的茶叶,暗红的胡萝卜干、金黄色的橘皮、白色的芝麻,再撒上一把碧绿的烘青豆,单是这些五彩斑斓的作料放在一起,小口杯里构成了一幅五彩缤纷的画。泡上热水后,那些安静的小家伙再也按捺不住了,开始慢慢膨胀起来,充满了整个杯底,红、绿、黄、白互相映衬着,构成了多姿多彩的水底世界。凑近碗口一闻,宜人的清香,沁人心脾! 端起小碗,轻轻抿上一口,淡淡的咸味,含在嘴里慢慢咀嚼,满口的清香和鲜味,让人有一种一饮而尽的冲动。
烘青豆,色、香、味俱全,是祖先一代一代流传下来的传统美食,也是邻里乡亲和善交往的桥梁,更能显现仁和人的淳朴、善良热情好客。
标签:诗情正好堆盘绿珠盈瓶培干活火细嚼青玉寒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