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没有学名,也没有什么典故,老家奶奶告诉我说,祖祖辈辈都叫它“芋头圆子”,是我们老家湖北阳新祖祖辈辈传下来的手工美食。每年春节,当地家家户户都会做这个芋头圆子,而且大年三十的年夜饭饭桌上都有这个美食。奶奶每次做这个芋头圆子的时候都会边做边深情地对我们小辈们说,吃了这个芋头圆子,来年一定会万事如意,团团圆圆。我感受到这个芋头圆子不仅仅是一道美食,更包含着奶奶对我们深深的爱。
芋头圆子制作起来比较复杂,它的主要原料为番薯淀粉和芋头。
第一步是制作番薯淀粉。制作番薯淀粉需要用到一口大水缸,一块很大的纱布。先将番薯洗净不用去皮,而且番薯一定要新鲜的挖起来的,不能放置太长时间。然后用小机器进行粉碎,粉碎的同时还会加一些水,避免碎末过于干燥。粉碎后的番薯碎末放入一块很大的纱布里,然后将包有番薯碎末的纱布放入装有清水的水缸。然后爷爷、奶奶就会一人拉住纱布的一头在水里荡啊荡的,淀粉就会在这个摇摆的过程中,悄悄地滤除纱布,又静静地沉入水缸。奶奶还告诉我说,这个制作淀粉的过程室外温度不能太高或太低,一般要在0-10℃之间。过了5、6天之后,再去看那口水缸,只见水缸底部是一层白白的淀粉,自然沉淀的淀粉平整得就像一面镜子,上面的水也是清澈异常。最后会将淀粉捞出,放在太阳底下晾晒干。这样番薯淀粉就制成了。
第二步就是关键的和“面团”了。奶奶会用一个玻璃瓶子将番薯淀粉碾成粉末,然后将蒸熟的芋头去皮放入淀粉中,淀粉和芋头的比例大概是2:3左右。淀粉和芋头在盆里就被奶奶揉啊揉的,也许他们互相不喜欢,但是最终会在我奶奶的一双巧手下,和和睦睦地融合在一起。奶奶说揉的时候不能加水,并且要根据和出的“面团”软硬来决定是加淀粉还是芋头。至于何为合适的软硬,奶奶说她也说不清楚,只能凭多年的经验和手感来决定。和好的“面团”不可以马上使用,要在上面盖上干净的湿毛巾,湿毛巾不能太湿,要轻轻一拧不出水为准。这感觉就像一张被子盖在婴儿身上一样,我无法知道,面团在这段时间会发生什么变化。奶奶说这个作用是为了防止有的淀粉没有完全跟芋头融合。3、4个小时后,奶奶会又对这个沉睡的面团揉啊揉的,要揉到轻轻一拉面团,面团带着一丝韧性才行。
第三步就成了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制作馅的环节了。制作馅的过程跟制作包子馅过程一样,你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调和各种馅,酸甜苦辣自由发挥。我最喜欢的馅是粉丝、猪肉末、萝卜丝。
剩下的环节跟蒸包子一样,放锅里干蒸。蒸熟后的芋头圆子是乌灰色的,表面光洁,用手指轻轻的一点,它会轻微地凹陷下去,然后又马上恢复原样,可爱极了。
趁热轻轻地咬上一口,圆子皮一点都不粘牙齿,和着里面的馅,真是美味无穷。
每次春节回老家,奶奶都会亲手制作芋头圆子,我非常想念这个芋头圆子,我更想念我的家乡和我老家的爷爷、奶奶。
标签:奶奶没有告诉美食什么老家湖北学名典故芋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