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发生以来,正常的教育秩序被打破,幸而有更多时间可以读读书。阅读像是一面镜子,从中映照着自己的所思所想,让内心的秩序逐渐得以重建。
萧红的《呼兰河传》,读多少遍都不厌。作者笔下的小镇好似被一张暗灰色的纱布笼罩着,透过纱布有偶尔的亮光,让人感到些许温暖。让我感到最温暖的是小说中写到祖父的后花园与“我”的童年生活,从中感受到祖父对“我”的宠爱。祖父的后花园也成了“我”童年的乐园。每每读到这一段,我都悠然神往。
我的童年就是在乡下度过的,让我特别怀念的也是村里每家每户都有一块小菜园,我每天满怀欣喜或期盼那些菜苗快快长大,我可以到菜园摘菜、抓虫。喜欢《呼兰河传》,因为这里有我童年生活的许多美好回忆。
四年前,我初到松岗中心小学当校长时,看到校门口那一大片荒地,由于长期闲置,长满了野草和几株无主的芭蕉,被废弃的各种砖石瓦砾堆积着,这和干净整洁的校园环境很不相称。因为这事,我当时也很烦心,但是转念一想,能否将这块荒地变成孩子们的“乐园”呢?于是我和学校领导班子沟通后决定,将这一块荒地开辟成学校的一个种植基地,让学生在劳动实践中培养热爱劳动、亲近自然的情感,让学生在校能体验“晴耕雨读”的学习生活。如今这里已经成了一块像萧红《呼兰河传》中祖父的后花园般美好的地方。
我的家乡在湖南乡下,也许是家乡情结吧,我钟爱的另一本书是熊育群先生写的《己卯年雨雪》。这部小说以1939年长沙会战、营田屠杀为背景,写的是发生在湖南这片土地上的故事。小说最新人耳目之处,是创作视角的转变,作者没有将日本侵略者概念化、抽象化、符号化,而是在叙事手法进行了创新,以日本人的视角切入,使人物形象更丰满,故事更动人。
不落窠臼,不惮于变化,湖南人的血液里似乎都流淌着对变革的渴求,有一颗不安分的灵魂。十多年前,我放弃了家乡温暖、舒适的生活环境,来到岭南这片广阔的发展天地,为了追求自己的理想。这样的经历也让我意识到,有变革才有进步与发展。
担任校长以来,我一直在思考,到底该怎样变革学校的组织结构呢?庆幸的是,学校被区教育局确定为“新基础教育”实验学校。借助“新基础教育”理念,我们尝试实施扁平化管理,强化第一责任人和直接责任人的职责,把学校的层级式管理变成并列的六大部门——课程教学部、学生发展部、科研资源部、信息技术部、后勤服务部。同时,我们倡导教师从研究工作和自我发展出发,自愿组成一些非行政性组织,比如教师发展中心、社团服务中心、班主任工作室等。这一做法不仅有效减少了管理层级,而且让学校行政人员得以走向教育教学第一线,无形中又使得占学校大多数的年轻教师得到了更多的成长。
从湖南到广东,我执着于自己心中的梦想,也在努力实现着学校每一个师生的梦想。最近读了《追风筝的人》,感慨颇深。“为你,千千万万遍!”读罢,书中这句真挚的诺言依旧在心里萦绕。作者卡勒德·胡赛尼以1970年的阿富汗为背景,用细腻的笔触,讲述了一个打动人心的故事。阿米尔与哈桑童年美好的友谊,在一次风筝比赛之后,由于阿米尔的懦弱而破裂,随后阿米尔深深地陷入了痛苦和自责当中。亲情与友情,真相与谎言,背叛与救赎,阿米尔最终通过为哈桑儿子追风筝完成了自己的救赎。因为人生经历的迥异,每个人对自己的人生有不同的追求,不断地追寻是为了不让人生留下遗憾,是对自我的救赎。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风筝,它可能是我们心中的梦想,是我们为之奋斗的目标,也可能是我们一直在追求的真善美,还可能是一种崇高的理想,但无论怎样,都应该全力追求,不留遗憾。
在学校里,我和老师们一起确定了“乐雅教育”的理念。这便是我心中的风筝,是我向往的理想教育生活。我设想的小学教育,应该是一个让孩子充分释放天性的教育空间,无需过多的说教,而是让孩子们快乐学习、儒雅生活。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有很长的路要走。从百端待举的新校园,到如今师生儒雅、课程高雅、环境优雅的现代化新型学校,从惶然困惑到如今释然前行,我未曾停止追逐心中的“风筝”,若有微光,必有远方。
在追寻的过程中,时常会有感动,会有温暖的目光注视着我,就像此刻我手中捧着的这本龙应台所著的青绿色封皮的《目送》。
《目送》由七十三篇散文组成,写的是生老病死、儿女亲情的个人往事与感悟。从牵着孩子幼小的手、情意满满的亲情,到青春后期孩子与自己渐行渐远的背影;从陪着年迈母亲如带着女儿一般,思及自己也曾是父母眼前一去不返的背影,龙应台娓娓道来。如清晨的雨露,清新朝气;如黑暗的焰火,温暖明亮。她的文字有一种难以言喻的亲和力,能直抵心灵,好像一滴墨滴进了心池,慢慢漾开,字字句句,点点滴滴,莫不动人。
孩子的成长也好,我们的经历也罢,何尝不是这样呢?谁的背后没有一双深情的眼睛?谁又不是心安理得承受着一世的深情?回首走过的道路,从教24年,一路走来,有得有失,有青春的迷茫,有奋斗的热血,有选择的决绝,有成长的欣悦,无尽的远方有美丽的风景。而顺着我们的背影回望就会发现,总有期盼的目光就在身后,不曾离去。
读这样的文字,我在感动之余想到,身为教育人,我们要珍视这样的生命过程,带着爱与生命和解,同样也要珍视身边的每一个生命,用爱的守望目送他们成长的背影,让他们的生命力多一些温暖,少一分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