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话题作文 节日作文 写人作文 动物作文 作文体载 作文素材 作文技巧
50字 | 100字 | 150字 | 200字 | 250字 | 300字 | 350字 | 400字 | 450字 | 500字 | 550字 | 600字 | 650字 | 700字 | 750字 | 800字 | 850字 | 900字 | 更多

“美人”在骨不在皮——《陋室铭》教学小记

2024-09-12 08:12:38 王丹蕾 字数: 点击:

工作六年,阴差阳错之间,这次竟然是我第一次教学《陋室铭》。这一篇“铭”篇幅短小,读起来也是朗朗上口。文下注释完备,学生初步了解实在不难。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不断思考着,这篇课文到底要教给学生什么,又要怎么教?阅读了几遍文本,结合之前听到了、看到的《陋室铭》几个版本的教学设计后,我脑海中呈现出了一种教学思路。

导入部分,我故意卖着关子说道:“王老师曾经在央视的《经典咏流传》节目中,听过两个版本的《陋室铭》的改编。这两个版本却是截然不同。一个曲调高昂慷慨的,一个曲调却是低沉阴郁的,到底哪一个版本才是刘禹锡心中的《陋室铭》呢?同时,居“陋室”的刘禹锡过的是一种慷慨激昂的快意人生,还是一种郁闷低沉的悲剧人生呢?”学生的眼睛亮亮的,我接着说道:“今天,我们一起到文本《陋室铭》中去找答案!”

之后便是初读感知,学生齐读之后,我让学生自由说说初读感受。

雨馨说道:“我感觉这篇文章的句式大多是一些四字句或者五字句,很整齐。”我立马追问道:“仅仅是形式上整齐吗?”有学生察觉到,内容上相邻的两个句子内容上也是互相呼应的。我灵机一动,说到:“这种整齐而彼此呼应的句子在现代文中也出现过,有谁记得吗?”有个眼睛中有光的孩子接住了我的话:“《散步》!”班上响起了响亮的声音:“前面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在黑板上写下了“句式美”三个字。接着再次把目光放到孩子们中间,问道:“还有其他的感觉吗?”

颖晨迫切地举起了手,她说道:“这篇文章读起来朗朗上口,特别好背!”我笑着望着她,予以了肯定,但又不满足,顺而追问:“是什么让它如此朗朗上口呢?”敏感的孩子找到了这篇文章押“ing”韵,继续观察到“偶数句押韵”“一韵到底”等音韵上的特点。我又在黑板上写下了“音韵美”三个字。

随后,我提出了这堂课的主问题:“其实啊,这篇“铭”除了韵律美、句式美之外,可谓是美点重重,它需要善于发现的眼睛去捕捉,我们班的孩子一定有这样的眼睛。请大家从结构、手法、用词、情感等角度,去发现美,并且结合具体句子去赏析美。”我给了孩子们3到5分钟时间充分讨论。当我喊停下时,台下举起的手如一棵棵春笋冒了出来。

首先,一个孩子说到“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是一种对比。我笑着说到:“对比主要是突出不同。而这里是突出不同还是相同?”他立马说到:“是相同,是想突出自己的陋室和“诸葛庐”“子云亭”都很简陋。”我又接着问:“仅仅是“形”上的简陋相似吗?”这个孩子先坐了下来。

彦行举起了手回答到:“主人的精神品质也相似,大家看到文下注释,诸葛亮和杨雄,一个在政治上,一个在文学上,都有着过人的才华,这里是想突出作者和诸葛亮、杨雄一般才德不凡。”我接着说到:“其实,这是一种类比的手法,把具有相同点的事物放在一起,或是“形”似,或是“神”似。”我随而板书了“手法美”几字。

随后颖晨找到了“上”和“入”字的用词美,品析了其中的化静为动,仿佛青苔和小草都迫不及待地想进入陋室之中。我想到了刚刚的语文课前演讲,镜如便是讲的一株植物。她口中的植物本是无情之物,可是因为自己心里有情,这植物也成为了给予自己慰藉的挚友。我于是让孩子们联系这次课前演讲,说说这个“上”和“入”的化被动为主动,你还读到了什么?孩子们很聪明,读到了这两个字背后融入的情,是作者对陋室和自然的热爱,心中有情,所以眼中一切也有了流淌的情。

之后,课堂在师生的交流和碰撞中继续推进,孩子们在发现美,品味美,回味美。其中还有一个点值得记录。学生迟迟没有找到结构的美,我也在边上课边在想着:如何自然地引导学生关注到文章的结构。这时,一个机会来了,有一个孩子提到了“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一“有”一“无”形成对比,突出作者交往之人不俗,更加衬托作者的不凡。我顺着他的回答,引导孩子们关注这两句其实是在写陋室中的人,那么作者还写了陋室的其他什么内容吗?学生在这样的引导下分出了这篇文章的三个清晰的层次:引出陋室,描写陋室和评价陋室。这正指向文章的结构的美。

还剩下情感美。于是,我继续抓住“美”而深入,我突然想到了前两天看的文章中的一段文字,讲的是“美人在骨不在皮”。于是,我笑着跟孩子们说:“这《陋室铭》真的就像一个美人!我们发现了她结构、用词、手法、句式、韵律的美,但是这些都还是美人的‘皮’,还不是美的核心?”一个调皮的小机灵鬼脱口而出:“美人在‘骨’不在皮!”我笑着调侃他:“你真的很懂美人!那么《陋室铭》这个‘美人’的‘骨’是什么呢?”孩子们齐声回答:“情感美。”我随即问道:“情感,美在何处呢?”这次举手的孩子很少,我并没有失望,静默思考也是课堂的一种美啊。

这时,梓峻勇敢地举起了手,他说道:“我读到了刘禹锡的一种积极乐观,他身居‘陋室’,却不困于陋室,所以才能自豪地说‘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梓峻开了一个好头。马上也有孩子举手了。有孩子说:“从描写陋室的句子中都可以读到,他特别享受这种生活状态,享受这里一切的人、事、景。”

睿馨说:“我从‘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中读到刘禹锡的一份骨子里的自信和自得,这是一份活得酣畅淋漓的快乐!”

我马上抓住睿馨回答中的“快乐”一词,说道:“孩子们,快乐其实有不同的境界,在人生的顺境中快乐是人之常情,虽真实,但是境界不高;还有一种境界,在常人不可能感到快乐的人生困境中,却能找到一份内心的快乐,这种快乐境界更高!而刘禹锡的快乐是哪一种境界的快乐呢?”我用PPT呈现了刘禹锡写《陋室铭》的写作背景,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刘禹锡写此文时的困窘。补充完之后,我再让学生谈这份情感美,此时学生的表达明显更有深度,提到了刘禹锡和颜回的相似:颜回是“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刘禹锡是“在陋室,人不堪其忧,梦得不改其乐。”刘禹锡的安贫乐道和傲骨都自然地得了出来,包括这篇课文最主要的写作手法——托物言志。上到这里,这堂课本可以结束了。

而此时,我又带学生回到了课堂导入的那个问题,刘禹锡过的是“快意人生”还是“悲剧人生”?这篇铭便是刘禹锡的人生选择的一个依据,孩子们心中都有了明确的答案。在学生给予回答后,我在PPT上呈现了刘禹锡的《秋词》和《酬乐天扬州处逢席上见赠》,让学生读一读找一找,这两首诗的哪些地方和《陋室铭》的人生态度以及选择有彼此呼应的地方。

欣怡找到的“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并且读到了此处的“秋日”不只是自然界的秋天,更指人生的秋天。刘禹锡在人生的困境泥沼中也可以开出一朵生命的灿烂之花。

锦勋找到了“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他读到了刘禹锡在“二十三年弃置身”后眼中依旧有光,有希望。

在课堂的最后,我把《陋室铭》和两首拓展的诗联结了在一起作结:“也许,命运给刘禹锡准备的是一个悲剧人生的剧本,让他被‘弃置’,居‘陋室’,一贬再贬。但他却道‘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却道“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却道‘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他活出了快意的人生!是当之无愧的诗豪!这份豪气在诗中,在文中,更在他的生命中!汇聚成了一种不能被时间磨灭的灵魂美!”这番话,不是我的预设,完全来自于课堂即兴的表达,来自于和孩子们的思维的碰撞,一切都是那么自然,也是那么酣畅淋漓!

课堂结束了,我走出教室,心中弥漫着一股满足。因为,整堂课,我以一“美”而动全文,并且进行了群诗的拓展,虽点到为止,但整合之功效让我颇感淋漓;同时,在学生思维有困境时,我及时给学生搭了梯子,发挥了教师的引导点拨作用;整节课,我的精神高度集中和兴奋,投入其中;在拓展延伸中,我用群诗阅读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从读一篇文到读几篇,从读文到读人。

但,马上,我又开始冷静下来,进行及时的反思,反思这堂课,反思这堂课的我。第一,这堂课,我给予学生的思考时间不够充分。我的心里还是有些着急,提出问题马上就要求学生回答,有时给思考时间只有1分钟,流于形式。试想想,给我1分钟时间思考,我能思考出什么?第二,没有充分发挥“读”的作用。这节课,读仅仅用在感受文章的韵律美上,而后没有做到以读促赏,以读促思。并且读的形式单一,仅仅是齐读。第三,整体而言,对文章的理解是单一的。虽有“岔路”,但基本都在我预设的框架之内。我总感觉自己手中的线抓得太紧,一“紧”,课堂就容易僵硬,一“紧”就容易纵容我课堂“强势”的习惯。第四,虽然有进行拓展阅读,但是《秋词》和《酬乐天》的作用应该要发挥得更充分,一定要学生在这个环节,充分思、充分读,充分说。

每一节语文课,其实都是我和学生一起修行、一起成长的珍贵机会,而我记之,思之,行之。愿自己在这一堂堂扎实、真实的语文课上,继续高歌、等待、引导、反思、前行。

《陋室铭》教学设计

一、导入

王老师曾经听过两个版本的《陋室铭》的改编,一个曲调是高昂慷慨的,一个却是低沉阴郁的,到底哪一个版本才是刘禹锡心中的《陋室铭》呢。而管中窥豹,刘禹锡过的是一种慷慨激昂的快意人生,还是一种郁闷低沉的悲剧人生呢?今天这节语文课,让我们一起到文本《陋室铭》中去找寻答案吧!

二、初读感“美”

1.齐声朗读课文,说说你的初读感受。

预设:文章读起来琅琅上口,有一种韵律美

教师引导:找到文中的韵脚,押ing韵,并且一韵到底,都是偶数句押韵。这是由文章的文体决定的:“铭”这种文体是刻在器皿之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一般都会用韵。

2. 再读课文,韵脚要读饱满而响亮,再次感受韵律美,

三、精读品“美”

这篇“铭”除了韵律美之外,可谓是美点重重,它需要善于发现的眼睛去捕捉,我们班的孩子一定有这样的眼睛。请大家从结构、手法、用词、句式、情感等角度,去发现美,并且结合具体句子去赏析美。(小组之间讨论)

预设:

结构上:层次清晰,先是引出陋室,再从人、事、景三个方面描写陋室,最后评价陋室。

手法上:

开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运用比兴的手法,用有仙之山和有龙之水比喻和引出“陋室”。(介绍“比兴”手法,可举《关雎》等例子,便于学生进一步理解比兴手法,同时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开头使用“比兴”的作用)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运用类比的手法,暗示自己和诸葛亮、杨雄一般才德不凡,表明自己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结尾“何陋之有”,引用的手法,引用《论语》中的句子,进一步表现陋室不陋的观点,并且呼应前文的“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用词上,如“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中的“上”和“入”化静为动,化被动为主动,写出了作者对陋室,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句式上,句式整齐,内容上彼此呼应,有一种整齐美。

情感上,借陋室表明作者安贫乐道,高洁傲岸的高尚情操。(适时补充写作背景)

四、拓展探“美”

1. 以这篇文来看,说说你觉得刘禹锡到底过的是快意人生还是悲剧人生?

(要求学生紧扣原文展开)

2. 齐读刘禹锡的《秋词》和《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说说两首诗表现的人生态度和《陋室铭》有没有彼此呼应的地方。(PPT显示《秋词》《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五、课堂小结

紧扣“美”,依据课堂具体情况组织语言。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