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维东教授主编的《语文文本解读实用教程》第四章介绍了四种宏观的文本解读方法,分别是整体感知、基于体式、把握结构和分层解读。基于自己的教学实际,我以《灯笼》为例来谈谈我所理解的文本解读方法。
一、基于体式,明确学习内容
拿到一篇文章,首先就要明确文章的体式特点。《灯笼》是一篇借物抒情散文,“散文有三个显著的特征:有“我”之情,截取片段,结构自由自然。”对《灯笼》解读,就从这三个方面入手。
1.作者的情感。细读全文,可以读出浓浓的亲情、淳朴的乡情、伤感的家族情、悲壮激越的家国情。
2.撷取的片段。有“祖父夜行”“接灯上学”“乡俗还愿”“元宵张灯”“族姊远嫁”“朱红描字”“献帝伴灯”“愿做马前卒”等。
3.自由自然的结构。文章开头写喜欢火喜欢灯笼的孩童心性,接着写往昔经历,思亲怀旧;记乡俗民情,折射醇厚民俗,引诗词典故,抒发誓愿并以“数一把燎原的烈火”结尾,首尾呼应。从个人的情感圈子跳脱出来升华为家国情怀的表达,情感从最初的喜转到结尾的悲壮激越,结构严谨,内容丰富。
把握文本体式特点为初步解读文本指明了方向——知内容,晓结构,明情感。
二、整体把握,勾画关键词句
在本章中,荣教授提出文本整体感知的方法和要领有:文势规模、篇章结构、看词句及表达,看关键句及主旨。《灯笼》主要采用的方法是看关键词句。我设计了有关“缘”的系列任务:1.默读课文找中心句;2.结合课后阅读提示,勾画出每段中提示人物事件和体现作者情感的关键词句;3.说说本文围绕灯笼叙述了哪些事件,以及蕴含的情感,完成思维导图。
默读课文后,学生很快找到了中心句:“真的,灯笼的缘结的太多了,记忆的网里挤着的就都是。”并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事件梳理的思维导图,接着进行展示,师生共同修正,这极大地培养学生默读能力和文本概括能力。
三、把握结构,寻线索知文脉
通过概括文章主要事件,学生基本掌握了文章的结构特点,我接着提问:“这些看似很散的事情是如何组织起来的,能不能调换其中某两段的位置?”
这样的设问,就将学生由低阶思维向高阶思维转变,学习向更深层面深入。学生有的说是按时间顺序来排序,有的说按事件的大小程度来组织,有的说按实与虚来映衬,最后还有位学生说按照情感的深浅层度来排列,由个人情到家国情,情感的抒发逐渐深沉强烈。通过思维的碰撞,学生清楚了“灯笼”只是作者情感的载体,是一条明线,暗线则是作者的情感变化过程。至此,本文文脉和线索清晰呈现,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也清晰地呈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