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结盟订约,要杀牲歃﹝shà〕血,向神宣誓,以示决心和诚意,这叫做“歃血为盟”。(《礼记•曲礼》:“杀牲歃血,而告誓于神明,谓之盟,”)杀牲,据说分三种级别,最高者杀牛或马,其次杀羊或猪,最下者杀鸡。(《史记•平原君列传》:“取鸡狗马血来。”注:“盟之所用牲,贵贱不同。天子用牛及马,诸侯用羊及猪,大夫以下用鸡。”)不过,从史书记载看来,最郑重的盟誓,大概是用马血,而且选用白马,称为“白马之盟”。(《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申以丹书之信,重以白马之盟。”)而诸侯盟会,一般都用牛血。(《周礼•天官•玉府》:“若合诸侯则共珠盘玉敦〔duì〕。”东汉郑玄注:“合诸侯者,必割牛耳,取其血,歃之以盟。珠盘以盛牛耳。”《礼记•曲礼》:“蒞牲曰盟。”唐孔颖达疏:“盟之为法,先凿地为方坎,杀牲于坎上;割牲左耳,盛以珠盘,又取血,盛以玉敦;用血为盟书,成,乃歃血而读之。”)
珠盘玉敦,是特制为歃血用的礼器。敦,半圆球形,略似碗,有三足;上加盖子,也是半圆球形,合起来就成球形。盘和敦,都是青铜器,以珠玉装饰。杀了牛,立刻割取左耳,盛在珠盘里,流出的血,盛在玉敦里。就用这血来书写盟约,并由与盟者依次一一歃血逐个儿用嘴稍含一点血,或用手指蘸血涂在嘴唇上。(《说文句读〔doù〕》:“歃,谓以口微吸之。”《史记•平原君列传》:毛遂招十九人曰:“公等相与歃此血于堂下。”)
诸侯合盟,主持者当然是有最高权威和地位的霸主或首领。盛牛耳于珠盘时,就由他执盘。因此,古人称盟主就叫“执牛耳”。(《左传•哀公十七年》:“诸侯盟谁执牛耳。”晋杜预注!“执牛角,主盟者。”郑玄也说:“割牛耳,盛以珠盘,尸盟者执之。”)后来也泛称某一方面之居领导地位者或某一行业、某一社团之主事者为“执牛耳”。
至于“歃血”的盟誓仪式,也就是春秋、战国诸候争霸的时期为最盛行。然而,当时那些郑重其事地歃血为盟的各国诸侯,何尝真的讲过什么信义,尤其是称霸逞强的大国,结盟不久而单方面背弃盟誓、撕毁盟约的事是并不稀奇的。(《左传•襄公九年》:“与大国盟,口血未干而背之。”《国语•吴语》:“以盟为有益乎?前盟口血未干……”)因此,在盛行“歃血为盟”的同时,也就产生了“口血未干”的成语。后来,结盟不再歃血,盟约也改用墨写了,而“口血未干”这个成语,有时却还有用处,不过也可以说作“墨沈〔shěn〕未干”,或“墨汁未干”、“墨迹未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