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下里巴人
【拼音】
xià lǐ bā rén
【释义】
原指战国时代楚国民间流行的一种歌曲,今用于比喻通俗的文学艺术。
【出处】
战国·宋玉《对楚王问》:“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引商刻羽,杂以流徵,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人而已。
解释:“有个人在都城里唱歌,起初他唱《下里》、《巴人》,都城里跟着他唱的有几千人;后来唱《阳阿》、《薤露》,都城里跟着他唱的有几百人;等到唱《阳春》、《白雪》的时候,都城里跟着他唱的不过几十人;最后引其声而为商音,压低其声而为羽音,夹杂运用流动的徵声时,都城里跟着他应和的不过几个人罢了。这样看来,歌曲越是高雅,和唱的人也就越少。
【近义词】
通俗易懂
【反义词】
杨春白雪 曲高和寡 阳春白雪
【用法】
联合式;作主语、宾语、定语;含褒义。
【成语故事】
战国时期,楚国有一个叫宋玉的文官。宋玉是一个非常有主见的官员,从来不会附和别人。宋玉也是长得十分英俊,被誉为古代十大美男子之一。而且他不仅模样姣好,才华也是十分出众,再文学、音乐修养极高,或文治武功威震华夏。据说这些人出行的时候都曾造成万人空巷,争相目睹的场面。
于是,就有一些人十分嫉妒宋玉,甚至跑到楚王面前说了宋玉一些坏话,并且污蔑宋玉。楚王听后十分生气,于是召见宋玉,准备问个清楚。
楚王见到宋玉,就冷冷的问道:“你是不是有些地方做得不对啊?为什么有许多人都对你不满意呢?”宋玉答道:“先让我说件事吧!有一个歌唱家在京城唱歌。开始唱的是楚国最流行的两首民间歌曲《下里》和《巴人》,这时围观的人中有好几千人跟着唱。接着他又唱起比较高深的《阳阿薤露》,跟着唱的就只有几百人了。当他再唱起高雅的歌曲《阳春白雪》时,跟着唱的就仅剩几十人了。最后他唱起五音六律特别和谐的最高级的歌曲。能跟着一块唱的人就仅仅几个人了。可见歌曲越是高深,能跟着唱的人就越少啊!”
接着,宋玉又说:“文人之间也是一样。那些杰出的人物志向远大、行为高尚,一般人当然不会理解了,我的情况正是这样的啊!”楚王听了宋玉这番话,觉得很有道理。就没有再追问下去。
成语“阳春白雪”“下里巴人”由此得来。“阳春白雪”后来就用来代表高雅的文艺作品,而“下里巴人”则代表通俗易懂的文艺作品。
【造句举例】
毛主席号召革命文艺工作者要处理好普及和提高的关系,不能只搞“阳春白雪”,不搞“下里巴人”。
文艺要实行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方针,广大群众熟悉的是“下里巴人”,但也需要阳春白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