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明“幸灾乐祸”这句成语的出处,不妨把“幸灾”和“乐祸”分开来谈。
先谈“幸灾”。
《左传•僖公十三年》载:那一年,晋国大荒年,晋国向秦国要求购买粮食,秦国大夫百里奚说:“天灾是哪个国家都难免的,帮助邻国渡过灾荒,是件好事,我们应当大力支援。”于是秦国向晋国出口了大批粮食,解决了晋国的困难。《僖公十四年》载,这一年,秦国也遇到了荒年,便派人向晋国商量,要求购买粮食。晋国国君和大夫们研究之后,却决定不卖。只有一位大夫,名叫庆郑,不同意这个决定,他说;“背施无亲,幸灾不仁,贪爱不祥,怒邻不义,四德皆失,何以守国?(秦国给过我们帮助,而我们却忘了人家的帮助之恩,这叫做‘无亲’;秦国遇有灾难,而我们却以人家的灾难为欣幸,这是‘不仁’;贪爱自己的财物,不肯帮助人家,这是‘不祥’;如此得罪于邻国,就是‘不义’。无亲、不仁、不祥、不义,四德全无,还怎能保守国家呢?)”
庆郑所说的“幸灾不仁”,就是“幸灾”一语的来历。
再说“乐祸”。
《左传•庄公二十年》载:周庄王的宠妾生的一个小儿子叫子颓,庄王死后,由儿子僖王继位,后来又由孙子惠王继位。那时有几个大夫,阴谋发动叛乱,利用子颓的幼稚无知,拥立他为王,而把惠王赶走。这件事,本是祸,子颓却以为福,竟然日夜听歌观舞,比往常更加欢乐起来。因此当时有人说:“哀乐不时,殃咎必至,今王子颓歌舞不倦,乐祸也。”
三国时,陈琳为袁绍写的讨伐曹操的檄文[檄xí](见《文选》或《后汉书•袁绍传》),其中,也有“乐祸”一语。陈琳是冀州袁绍的“记室”(秘书),他在檄文中列数曹操的罪恶,并且从曹操的祖父、父亲骂起,骂得很凶,其中有这样一段:“……司空曹操,祖父中常侍腾,与左琯、徐璜,并作妖孽,饕餮[tāo-tiè]放横,伤化虐民;父蒿乞丐携养,因赃假位,舆金辇璧〔辇niǎn〕,输货权门,窃盗鼎司,倾覆重器;操赘阉遗丑,本无蕴德,慓狡锋侠,好[hào]乱乐祸。……”
以上两段关于“乐祸”一语的故事来看,前者说子颓的“乐祸”是:祸事临头,却还作乐;后者说曹操的“乐祸”是:专爱作乱,制造祸害;两者的原意并不相同。而后来人们一般所说的“乐祸”,又有另外的含义,它是说:看见别人遭到灾祸,不予同情,不加援助,反而高兴。和“幸灾”的意思一样。“幸灾”、“乐祸”这两同义词,就合成为一句成语了。
《宋书•沈攸之传》载,齐王萧道成讨伐沈攸之的檄文中有这样的话:“此其乐祸幸灾,大逆之罪一也。”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诫兵》说“若居承平之世,睥睨宫阃,幸灾乐祸,……此皆陷身灭族之本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