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饭之恩”,也叫“一餐之德”或“一饭之德”,形容小恩。即便是一餐饭的恩德,也必须牢记,随时准备报答。
《史记•范雎传》:“一饭之德必偿,睚眦[yá-zì]之怨必报”,是说战国时秦相范雎恩怨分明,小恩小仇都要分别还报的意思。
《史记•淮阴侯列传》也有类似的记载:
韩信年轻时,在家乡淮阴(今属江苏省),生活潦倒,人们都瞧不起他。他曾在一个亭长家里搭伙食,(古时十里一亭,设亭长)亭长的妻子也讨厌他,有一天,故意提前吃饭,等他去的时候,早已吃完,也不给他再煮,他只得生气走了。有一次,在城外河边遇见一群妇女在漂洗丝棉,其中有个好心的老大娘,发现韩信饿得挺可怜,便主动拿饭给他吃,韩信非常感激,说道:“好妈妈,我将来一定会报答 您的!”老大娘说:“男子汉大丈夫怎么说出这种话来?我 给你吃点便饭,难道是为了希望得到你的报答!”韩信听了,心中更是感激。一这段故事,叫做“漂母饭信”。
淮阴街上有些二流子,也常常拿韩信开玩笑。有一次,有个杀猪的青年屠夫,在街上拦住韩信,当众羞辱他道:“韩信,你个儿倒不小,还佩着刀剑,我看,你不过是个胆小鬼!你要是敢刺我一刀,就算你好汉,放你过去;否则,对不起,请从我的裤裆下爬过去!”韩信不作声,考虑了一下,弯着腰,从那人的裤裆下钻了过去。于是,满街的人都笑韩信懦弱无能。——这段故事,叫做“胯下之辱”。
恰巧项梁、项羽起兵反秦,韩信便去投军。后来从项羽 军中,转投刘邦部下。因萧何的推荐,刘邦拜他为大将军, 又任命为左丞相。他领兵东下,打败魏、赵,降服燕、齐,最后又协助刘邦消灭了项羽,完成了统一的局面,建立了汉 朝的政权。这时的韩信,真可谓名闻天下了。
韩信曾受刘邦封为“楚王”,封地就在家乡。他回到淮阴,首先找到给他吃过饭的漂母,赏他千金,报答她的“一饭之恩”(后因称受恩而厚报为“一饭千金”)。又把当时搭过伙食的那个亭长找来,赏了他一百钱,训斥了他一 顿。还把那个青年屠夫也找来,派他当卫士长,称赞他是“壮 士”。
《左传•宣公二年》也有一段故事,说:春秋时,晋国的国君晋灵公昏庸残暴,任意杀人,国相赵盾屡次谏劝,他都不听,反而还要想把赵盾害死。有一次,晋灵公假意请赵盾喝酒,暗中布置伏兵,准备在宴席上刺杀赵盾。这事被赵盾的卫士提弥明发觉了,立刻暗中告知赵盾,赵盾便提前告辞,由提弥明保护着慌忙而逃。晋灵公见阴谋失败,便叫兵士们去追,还放出了一群恶狗来。提弥明奋力抵抗,终因寡不敌众而牺牲。正在万分危急的时候,忽然一名武士赶来,勇敢地挡住追兵,把赵盾救出险境。赵盾很觉惊异,问他是谁,他说,“我就是当年饿倒在桑林里的那个人。”赵盾这才想起了一件旧事,当初,赵盾出去打猎,在桑林里看见有个人躺在地上,站都站不起来,赵盾问他,他说名叫灵辙,饿了三天了。赵盾就把饭给他吃,他吃了一半,把另一半留下,说要带回去给母亲吃。赵盾叫他尽量吃饱,又另外送他 一篮饭和肉。后来,灵辙当了晋灵公的武士,此刻见赵盾遇难,便赶来相救,报答他的“一饭之恩”。赵盾非常感激,问灵轍的住处;灵辙不肯说,从此逃走,不知去向。